浅析如何巧用电教媒体优化美术教学
2018-03-06李丹阳
摘 要:美术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美、欣赏美的能力与意识的有效途径。美术教学不仅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巧用电教媒体优化美术教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究,希望能为优化我国美术教学贡献微薄之力。
关键词:电教媒体;美术教学;优化策略
学生的欣赏水平、认知能力与接受能力都非常有限,如果采取传统的美术教学方式无疑会局限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因此,美术教师应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束缚,不断创新新颖的、趣味性强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先进的电教媒体来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度,从而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性发展。
一、利用多媒体展示图文信息,激发学习兴趣
美术是一门艺术,对于学生的欣赏水平、理解能力以及学习能力都有着较高的要求。如何利用电教媒体优化美术教学是我国教育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备课阶段,应多筛选古今中外优秀的名家名作,拓展美术课堂教材,丰富课堂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形象生动地为学生展示出来,学生通过这些优秀的美术作品,能够将枯燥、抽象的美术课堂氛围变得活跃起来,不仅提高了美术教学的质量与效果,而且还提高了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湘美版二年级《听听画画》这一章节时,笔者就是通过电教媒体将民间传统花样在色彩与造型上的特点制作成了PPT课件,通过多媒体播放图文信息的方式,让学生在短时间内领略到我国各民族的传统艺术,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还提高了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热情。
二、利用多媒体展示优秀美术作品,激发创新思维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巧用电教媒体不仅能够提高对学生的感染力,而且还能够丰富课堂美术资源,让学生得到更多的美术灵感,激发出更多的创作火花,实现与优秀美术作者之间的情感共鸣,创作出更多优秀的美术作品。例如,在学习湘美版四年级《色彩ABC》这一章节时,笔者就是采用多媒体播放录像的方式,为学生展示各式各样的色彩,让学生深刻體会色彩的神奇,通过观看录像让学生感受色彩在生活与美术创作中的价值与作用。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真实感受,配出最喜欢的颜色以及美术作品,不仅提高了学生对配色的兴趣,而且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学生通过积极主动探索各种新颖的颜色,在拓展学生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三、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
巧用电教媒体开展美术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材内容的特点,严格遵循针对性与趣味性的原则,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与理解能力巧妙运用电教媒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学习湘美版《用色彩画静物》这一章节时,笔者就是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展示一张张色彩艳丽的图片,将各式各样的图片都配上优美的音乐,给学生提供视觉享受的同时,为学生带来听觉体验,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自由的学习氛围。教师应积极正确引导学生去探究美术知识的奥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好奇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四、利用多媒体再现情境,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新知
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当学生“思维受阻”“启而不发”时,就无法真正理解美术知识的难点与重点。教师应鼓励学生去主动探索、理解与掌握,根据教学内容,利用多媒体再现情境,帮助学生捋顺受阻思维,将学生的思维与美术教材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突破学生的思维定式,实现对事物的深刻理解,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果。例如,在学习湘美版二年级《留住秋天》这一章节时,笔者通过多媒体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秋天的自然的特色,其实对于该文章最好的教学方式是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实践、参观、考察以及探索,但是受到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只能通过多媒体来将秋天景象中秋菊丛中、秋林漫步、秋收农忙、秋果累累以及秋叶飘落等美景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学生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视频或者图片能够再现秋天的美景,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想象思维,而且还突破了美术知识的难点,使学生在掌握新知识的同时,得到了情愫的滋润与美的熏陶,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为提高学生的素质与绘画创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总结
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下,现代的教育不仅要注重教与学,还要更多地注重教育的质量与结果。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地探索与运用新颖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流程,充分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根据学生的实际制定最佳的教学方案,实现美术教学的因材施教,从而提高美术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海全.巧用电教媒体优化美术教学[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5(2).
[2]陆燕.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美术课堂教学[J].新课程学习(中),2014(7).
作者简介:李丹阳,1989年,性别:女,民族:汉,籍贯:宁夏银川市,学历:本科,职称:二级,研究方向:小学美术。
编辑 高 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