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松溪竹贤傩舞“跳仙尪”的形态与意义

2018-03-06叶舒娜

科技资讯 2018年23期
关键词:形态特征文化内涵

叶舒娜

摘 要:“傩”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传统文化,倍受到世人的关注。松溪竹贤“傩舞”有着地方特色的艺术形态及特征,记录了古代松溪的人民挑战自然生活的精神化表征。保护竹贤傩舞对传承我国民间传统的民俗文化,保留地方的民风民俗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松溪 “傩舞” 形态特征 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J72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8(b)-0217-03

傩是上古时期的人类依托本体的精神支柱,利用集体的力量,使用巫术手段向恶劣的自然环境挑战,完成自我生存和繁衍后代的表现,展示当时人类的生命价值[1]。成为汇聚人类宗教、民俗、艺术等多种文化的民俗事像。

1 古越傩舞与竹贤傩舞的源起关系

傩舞,来源于古人类驱鬼逐疫的原始巫舞,中国最古老的舞蹈之一。早在殷墟(周代殷都遗址)甲骨文卜辞中已有记载。周代“傩”,纳入国家礼制,称为“国傩”“大傩”,乡间叫“乡人傩”。《论语·乡人党》“乡人傩,朝服而阼之于阶”,记述了当时孔夫子看见傩舞表演队伍到来时,穿着礼服站在台阶毕恭毕敬地迎接。到了后世,傩舞这种古老原始文化形式,传承流布,融入习俗之中,成为驱鬼逐疫,祈求庇护地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村境安宁的民间岁时节令的风俗活动 。

当历史尘埃落定,一切归于沉寂之时,唯有文化以物质的或非物质的形态留存下来。松溪县竹贤傩(nuó)舞——跳仙尪(wang),便是古越族先民傩文化播衍松溪县域的历史遗存。为什么称竹贤傩舞“跳仙尪”是古越族先民傩文化的历史遗存?古越族是上古时期(一般指夏以前的时代,约公元前26世纪初至约前22世纪末),生活在中国长江以南的古老民族,是南方越人繁多支系,如东越、闽越、南越、瓯越、滇越等民族共同体,周秦时期“越”,除指“越国”外,同样是对南方诸族的统称。故此,历史上有“百越”之称。松溪地处经度118.85,纬度27.38,战国时期居越国。欧冶子铸造的湛卢宝剑就是奉越王之命在松溪境内的湛卢山铸造,由此可证明松溪竹贤傩舞“跳仙尪”就是古越傩舞。

2 竹贤傩舞的名称与形态特征

当地乡民叫“跳先锋”,通过调查询问,“跳先锋”乃是“跳仙尪”的误读。其理由有二:一是“跳仙尪”之“仙”与方言“先”读音相同,其“尪”与“锋”互为谐音。在方言区,外来词语与当地融合,产生演变、异化的现象屡见不鲜。故此,竹贤人将“跳仙尪”叫成“跳先锋”不足为怪;二是“尪”为“巫”的化身。傩舞是巫傩之风的一种表现形式,称作“跳仙尪”才名副其实。如漳州浦南古傩在当地音中称“大神尪”,就是一个例证。故此“跳先锋”应规范改称为“跳仙尪”。

竹贤傩舞“跳仙尪”保留着古傩文化戴面具的特征。当地83岁的杨德顺老人介绍:舞者头戴由桐木雕刻彩繪而成的面具,脑后缀一红布。舞蹈由8人组成 :顺风耳(单犄角面具)、千里眼(双犄角面具),穿汉夹衣、赤脚、打绑腿;华光天王(面具绘三只眼),穿蓝长衫、布鞋;关爷(关公,红脸),着白布衫;关平(白脸),穿青布衫;海清(道士、阴阳先生)身披道服;白蛇、青蛇(花旦脸),分别穿白衫裾和青衫裾。白蛇、青蛇代表“厉鬼瘟疫”,古时均雇佣村里时运不济最“落泊”、最丑陋、最邋遢者或外来乞丐装扮 。

2010年正月,竹贤傩舞在竹贤故里首次整复亮相。在激越的锣鼓声中,顺风耳、千里眼威风凛凛,手持长竿首先登场亮相。接着,横起长竿“清场”——将聚集的拥挤人群开,腾出一块空地。这时,数名围观的年轻后生特意与顺风耳、千里眼“对垒”,双方反复前后推挪数遍。那跌岩起伏的腾挪动作,意寓着“洪水肆虐,波涛翻滚”。清场后,华光天王、关爷、关平等护法神依次出场,威武而立。随之,海清摇铃诵咒,做法事请神,礼毕,大呼“出殿!”这时,数班锣鼓鼓声大作,燃放朝天单响大鞭炮。顿时,场地沸腾起来。顺风耳、千里眼及三位护法神,轮番操起长竿,朝着早已置放的硕大长方木凳使劲敲打,气势咄咄逼人,“劈啪”响声惊心动魄。尔后,顺风耳、千里眼将藏匿旮旯处的白蛇、青蛇赶将出来,穷追猛“打”。紧接着,围观村民蜂拥而上,尾随助威,潮水似地涌向村尾,径直将两个“蛇妖”赶到村外荒野。至此,傩舞结束。村民们带着驱邪逐疫成功的喜悦,逐渐散场。

傩舞动作原始野性,古朴稚拙,保留着古老巫傩舞蹈的原生态,堪称古傩习俗的“活化石”。有专家云:“最原始、最野性的都是最具代表性”。由此可见,竹贤傩舞较之省内其他傩舞,韵味卓异,更古、更原始,更具有历史考察价值。

3 竹贤傩舞与宗教文化

据考察,竹贤古代先民出于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尤其对水患频仍,威胁人畜生存的惧怕,在意念中造出“蛇妖”。同时,虔拜临水夫人(即陈靖姑,亦称“大奶佛”),尊其为 除妖护民、济世救人的菩萨,并建起“临水宫”(或称“大奶庙”)祭奠。庙中塑三位大奶佛像(大奶陈靖姑、二奶林九娘、三奶李三娘 ,同学法间山许真人)世代崇祀。为了斩蛇除妖、消灾赐福、庇护村境安宁,每年正月初九日举行“擎佛”(即“迎神赛会”),把三位大奶佛像抬出庙来巡村游巷,消灾弭难。尔后,于次日(初十)举行“跳仙尪”,再次求助诸多“神灵”一同驱逐瘟疫。久而久之,成为当地的一种习俗。当年的跳傩是由村里各生产队轮番做东操办,在全村捐得开支费用,群策群力,有钱的出钱,有人的出人。到了活动日处处充满着节日的气氛,说明傩之于村民的重要。这一岁时节令习俗活动,世世代代传载着竹贤人的特有文化意识,形成了打下地域烙印的独特文化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本土文化”或“民俗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人类的生存繁衍、不同种族文化的发展与变迁,都在各地区的民俗民风中留下印记[2]。

4 竹贤傩舞的历史变迁与现状

竹贤傩舞“跳仙尪”,自古流行于松溪县渭田镇竹贤溪流域的竹贤、角歧、木坵、山镇一带(古代行政区划属永宁里)。在20世纪60年代、文化大革命“破旧”,被列入该扫荡的“牛鬼蛇 神”之列,尘封了半个世纪。2009年松溪县文化部门在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时得以发掘。2010年5月,经专家组论证,松溪县人民政府将其列入《松溪县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从此,竹贤傩舞跳仙尪获得新生,得到政府的法定保护。据资料载,如今江西、湖南、湖北、广西、贵州等地均有流行,其中贵州最盛。目前福建发现不多。笔者查阅《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仅记载漳州浦南古傩、秦宁大源傩舞、邵武傩舞3个项目。竹贤傩舞虽榜上无名,然而,它真真切切地存在于松溪这方人文热土,是福建省不可再生、为数不多的一块“瑰宝”。

5 竹贤傩舞的保护意义

5.1 傩舞对民俗文化发展的意义

傩舞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是人们世代的生活方式,是人类图腾崇拜的积淀,也是我们这个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认知方式、生活理念的反映;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竹贤傩舞,对传承民间传统的民俗文化,保留地方特有的民风民俗有着重要的意义[3]。

5.2 傩舞对历史文化舞蹈文化研究的意义

竹贤傩舞除了保留着原始舞蹈“古”的韵味,还蕴含着浓郁乡土气息的“土”。具备了独特的审美价值,也为我们进行民俗研究、研究地方的历史文化、舞蹈文化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北京舞蹈学院编导根据傩舞文化与风格特点,从古朴原始的技艺中提炼出了最具特色和代表性的傩舞元素,最终创作出非遗研创作品:舞蹈《傩·情》。这一作品,让人们感受对生命的美好追求和古老文化的生生不息,引发人们对傩舞传承与保护的重视、关注与探究[4]。

5.3 傩舞对新时代社会的意义

傩舞是群众祈福的心理需求的一种体现,一种文化艺术的体现,展现人们驱疫避邪的愿望和需求,是人们向往美好的愿望和朴实善良性格的一种表现。种种体现,迎合了当下新时代社会人民的美好愿望。一则神话,可以坚固全团体的协同心;一首歌谣,能唤起多数人的美感;一段傩舞所蕴含善恶忠奸终有报的约束力,促社会平安和谐。

6 竹贤傩舞在当下如何保护

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工程已在全国展开,作为地方民俗文化“竹贤傩舞”理应得到保护。那么如何保护松溪竹贤傩舞,笔者认为应该做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6.1 加强松溪竹贤傩舞资料收集工作

松溪竹贤傩舞具有竹贤地域特点,为此政府部门应组织专门的力量,开展保护行动,尽可能多采访现存的老艺人,用音像的办法,将节目道具、音乐等“原生态”地保存下来,以供研究和传承。

6.2 加強艺术指导,留其精华,去其糟粕

为能让竹贤傩舞既保存古老性,又融入现代元素,使之成为竹贤地域文化的名片。傩舞是竹贤地域文化中的精髓,它积淀久远,存在污秽和杂质不可避免。应从艺术表现力上加强指导去其“糟粕”留其精华,不断加以雕琢和完善,使之与时代相适应,进而在新时代焕发异彩。

6.3 加强地方性文化建设,融入“竹贤傩舞”元素

广大基层与农村是传统民俗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基层民众是传统民俗文化的创造者和拥有者。通过宣传非遗文化,提高群众文化自觉和民众的文化保护意识,保留地方传统民俗活动,将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纳入“新农村”发展战略的建设中。加强指导,让竹贤傩舞与地方庙会和各乡镇的美丽乡村游相结合,为傩舞的生存搭建舞台,使其具有自身造血功能,得以可持续发展,进而提高升华傩舞艺术和传承人的培养。

竹贤傩舞的重拾 、认定,仅仅是普查阶段的“完美收官”,要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精神 ,切实搞好竹贤傩舞的保护 、传承、创新和合理利用,“后非遗时代”的工作将是“任重道远”。这个阶段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发展的阶段,以“申遗”活动为中心的轰轰烈烈的开端,这个时期最大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政府和社会共同对非遗保护和认知。以后就意味着我们需要对前阶段非遗保护工作做反思与总结。要求把非遗保护的重点从“重申遗”转向“重保护”[5]。

综上所述,对“竹贤傩舞”的探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竹贤傩舞的发展提供必要的依据,从而推进松溪县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这亦是笔者在详细介绍松溪竹贤傩舞历史及特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韩佐生,李鹏.体育文化泛论[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

[2] 吴红叶.试论大众传媒语境下民间舞蹈文化传承[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8):200-201.

[3] 吴红叶.民间“傩舞”的艺术形态与地方性文化内涵初探——以邵武“傩舞”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77-179.

[4] 尤怡红.中国民族民间舞在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下的新发展.探究[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104-107.

[5] 徐芳.后非遗傩仪身体语言对传统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以祁门傩舞为例[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6(5):139-142.

猜你喜欢

形态特征文化内涵
永德县乌木龙彝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形态特征
浅析对嫌疑立体足迹形态特征的提取技术与生物特征辨析
网络互动类综艺节目的形态特征
对中国传统锡工艺传承的思考
对太极拳双语教学中教学技巧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
戏曲舞蹈表演的形态特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