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互动式教学法在小学语文中年级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2018-03-06包国英
包国英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在不断地进步、不断地改革创新,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每个学科的教学方法都发生了变化,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同时,对教师的要求也从“按文教学”转变为创新教学。小学语文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一门基础学科,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语文中阅读的教学,学生的阅读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情况、吸收情况。所以,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十分重要,在此,提出了互动式阅读教学法,并进行了一些应用分析。
关键词:互动式教学法;小学语文;中年级;阅读教学
新课改后的语文教学标准规定阅读是学生的个人行为。在我们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侧重于分析词语、分段、概括段意,并单方面地询问学生,这样学生跟着老师的教学步骤一步一步地回答。这导致学生缺乏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并且教师没有调动起学生的主动性来,学生回答教师的问题也是按部就班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并没有积极参与。然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课文之间的对话过程。因此,互动式的教学设计在阅读教学中尤为重要,它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文章时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参与。
一、小学语文中年级阅读教学的现状
有很多方式可以讓心灵与心灵进行沟通,阅读就是其中之一。以文章为载体,作者和读者进行心灵沟通。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干预性太强,语文阅读教学始终处于一种“师生听力”状态,将学生的思维方向和思维空间限制住了,让语文阅读变成了“任务式”的阅读,学生不会自己去阅读、去领悟。这对于心智处在启迪阶段的小学生来说,会让他们失去学习兴趣,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的学生,学习效率是很低的。所以,开展互动式阅读教学十分重要。
二、互动式教学法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一)利用互动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并且总是乐于探索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因此,在这一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互动式的阅读教学,让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积极互动,加之可以使用软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生动有趣的图片,然后匹配音乐产生良好的视听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美丽的南沙群岛》一课时,教师讲到海底鱼多这一部分时,可以展示出《南沙群岛洋底》的课件。在欣赏课件的同时,让学生讨论并回答:“你在海底看到了哪条鱼?”学生都竞相回答,课堂气氛立刻变得活跃起来。老师再进一步追问:“海底上有这么多鱼,为什么课文中只写了这些鱼呢?”学生立即投入到积极的讨论中,最后意识到文中是根据颜色和形状进行选择和描述的。通过这种互动的方式,学生可以在愉快的环境中主动阅读了解知识。
(二)通过提问加强师生双向互动
提问是促进师生互动,提高学生阅读热情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让学生自主阅读的时,老师可以布置几个小问题,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并且在阅读完以后与同学和老师进行讨论交流。但教师要注意的是,提问题要结合三个原则:一是,问题必须具有一定的难度,能让学生有一种挑战感;二是,问题必须具有针对性,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思考以及理解能力;三是,问题必须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给予学生一个可以发挥的空间。比如,在讲《北大荒的秋天》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为什么说是‘小河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里呢?”这个问题既有一定的难度,同时也有一定的针对性,有的学生回答说:“因为这样说比较生动形象。”这时教师就可以进行下一步的引导:“那可以去掉‘静静地吗?”于是,又有学生说:“不可以,因为这时候的小河像一条蓝绸子,展现的是静态美。”此时,教师就可以顺水推舟:“对,这句话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小河的静态美。”这样,学生既懂得了课文中为什么要用“静静地”这个词语,又理解了这句话的意思,且感受到了北大荒秋天美丽的景色,收到了良好的阅读效果。
(三)创设互动情境促进阅读理解
在阅读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互动情境,按照课文内容,用情景剧的方式来构建互动情境,让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深刻的印象,从而帮助学生加强对文章的理解。例如,在讲授《九色鹿》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找几位同学来分别扮演九色鹿、白鸟、落水者以及国王,并让这几位同学按照课文内容进行互动表演,教师在这几位同学表演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提问相关问题,这样既帮助学生们理解了课文内容,也达到了教学效果。
总之,小学中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在学生的语文学习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在语文课堂的教学实践中要让学生沉下心来阅读,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唤醒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魏秋凤.小学语文课堂中的互动式阅读教学研讨[J].课外语文(下),2016(7):124.
[2]郑美灵.以学生为本盘活课堂:论小学语文阅读互动式教学构建[J].课外语文(上),2016(12):108.
编辑 马晓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