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大学生“慢就业”现象成因及应对策略
2018-03-06周忠梁
周忠梁
摘 要:大学生“慢就业”现象指的是大学生在毕业之后既没有就业意愿也没有继续深造意愿而处于待业状态的现象。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的产生,与大学生自身就业价值观、高校人才培养方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以及社会岗位供给都呈现出紧密关联。本文在对大学生“慢就业”现象进行剖析的基础上,对大学生“慢就业”现象应对策略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慢就业 大学生 职业生涯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8(c)-0249-02
1 大学生“慢就业”现象剖析
1.1 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的表现
从大学生选择“慢就业”的动因来看,首先,一些学生属于被“慢就业”。如一些学生家中生活条件良好并且缺乏步入职场勇气而选择暂时在家待业,这种“慢就业”现象具有转变成为“啃老族”现象的风险。而一些学生则是在就业过程中遭受挫折,即心理预期与实际岗位出现偏差而自身又不愿迁就,因此选择回避就业或“待价而沽”。这些被“慢就业”的大学生面对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欠缺紧迫感,最终导致错失最佳的就业良机。其次,一些学生属于主动选择“慢就业”。如一些学生希望通过游学的方式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有一些学生则具有创业意愿而将一部分精力分配到市场考察当中,也有一些学生则选择投身公益活动或者自由职业。事实上,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无论是进一步夯实自身的专业水平还是开展创业,都是一种无可厚非的选择,而通过参加公益或者选择从事自由职业,也同样能够实现自身价值。由此可见,并非所有的“慢就业”现象都是由于大学生对就业产生回避心理造成的。
1.2 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的深层次成因
从大学生自身就业价值观来看,部分大学生认为就业仅仅是为了获得经济来源,而没有从自我价值的实现、自身对社会发展的贡献等方面对就业的意义做出考量。在这种就业价值观的引导下,一些在经济方面压力较小的学生,也会缺乏市场人才竞争所带来的就业紧迫感。事实上,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当前许多大学生都能够摆脱反哺家庭的负担,因此,大学生通过就业来获得经济来源的需求不断弱化。与此同时,当代大学生普遍具有个性张扬、注重自身情感需求的倾向,因此一些大学生并不希望在毕业之后马上进入就业和结婚生子的节奏。在此背景下,错误的就业价值观对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选择产生了错误的导向,而如果大学生能够意识到就业对于自身发展、社会发展的价值,大学生层面的“慢就业”现象成因也自然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
从高校人才培养方向来看,高校人才培养方向与市场人才需求之间的脱节,是导致大学生在职场受挫并回避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当前高校在人才培养中普遍重视紧随行业发展方向并关注大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但是事实上,高校所开展的专业设置始终存在着一定的滞后性。如以电竞专业为例,电竞专业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但是高校对电竞专业的设置,则需要优秀的教学工作队伍作为支撑,而由于电竞行业仍旧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因此,高校需要盲目设置电竞专业,则容易导致教师队伍都“不知其然”,电竞人才培养更无从谈起。而如果高校在电竞行业发展成熟之后再设置电竞专业,那么大学生在毕业之后也必然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由此可见,高校人才培养方向的调整,与特定行业发展的成熟度具有紧密的关系,这是高校专业设置存在滞后性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产生高校人才培养方向与市场人才需求脱节、大学生在职场受挫并回避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来看,高校引导大学生开展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是确保大学生能够明确自身就业方向、确保自身就业岗位与自身兴趣、情感需求以及就业期望实现良好对接的重要基础。然而,部分高校欠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仅仅是通过以讲座形式开展几节就业生涯规划理论课程便戛然而止,在此基础上,高校大学生并没有真正的、深入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而当大学生进入实习阶段或者毕业之后,很快就会发现自身所从事的职业或者岗位,与自身情感需求和预期目标存在明显差距,进而产生情绪低落、工作懈怠甚至离职并进入“慢就业”状态。由此可见,在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的解决中,高校需要重视通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其他就业指导工作,引导大学生对自身做出全面评价并调整大学生就业期望值,从而确保学生能够按照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就业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与满足感。
从社会岗位供给来看,虽然当前社会企业给予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宽容程度不断提升,但是部分学生受到自身学历以及专业能力的限制,仍旧面临着就业渠道狭窄、岗位可选择范围有限的问题。与此同时,虽然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工作不断加速,但是智力密集型产业所能够供给的社会岗位仍旧难以完全满足大学生择业与就业需求,而对于层次与质量较低的工作岗位,一些大学生又不愿迁就,这就造成了社会企业人才缺口较大与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共同存在的局面。由此可见,提升大学生专业能力与社会人才需求的契合度、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是解决大学生“慢就业”问题的重要突破口。
2 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的应对策略
从高校方面来看,一方面,高校需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大学生专业能力与社会岗位需求实现良好对接。在此方面,高校有必要引导专业教师关注行业发展动态,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渗透专业前沿知识。与此同时,高校有必要通过引导教师与学生“走出去”,邀请社会专家学者以及企业人员“走进来”的方式,为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另一方面,高校需要重视开展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等工作,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在此方面,高校需要将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由高年级向低年级转移,即在大学生进入高校之后就引导大学生明确自身就业方向以及自身所面临的就业形势,从而确保学生产生就业紧迫感并重视参与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进而发挥出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在推动学生就业中的作用。
从社会方面来看,一方面,社会企业需要在人才培养方面重视与高校开展合作,通过深度参与高校大学生教育,确保高校大学生职业素养能够与自身人才需求实现良好对接。与此同时,社会企业有必要以宽容心态对待应届毕业生,通过给予应届毕业生成长空间、加大应届毕业生培训力度,为应届毕业生职业素养的提升提供保障;另一方面,政府部门需要重视推动产业结构转型,为大学生群体创造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岗位,在此方面,政府部门需要强化对智力密集型产业的扶持,特别是需要关注新兴产业、高新产业的发展,从而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
3 结语
通过对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的剖析可以看出,大学生选择“慢就业”的动机存在差异,针对主动选择“慢就业”的学生,社会有必要对他们保持宽容并在他们的成长中给予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空间,而针对被“慢就业”的学生,高校与社会则需要协同努力促使大学生能够产生步入职场的勇气以及主动迎接挑战的信心。
参考文献
[1] 王琴,張帅.无边界职业生涯视角下大学生“慢就业”现象研究[J].文学教育,2018(9):88-89.
[2] 蔡宇,侯佳君.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成因及对策研究[J].河南教育(高教),2018(7):124-127.
[3] 陈芳.“慢就业”背景下高校就业创业工作创新[J].中国市场,2018(21):171-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