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再就业自养一种养老模式的补充

2018-03-06罗永红

科技资讯 2018年34期
关键词:理论基础现实意义社会保障

罗永红

摘 要:在家庭养老功能慢慢弱化和社会养老功能渐渐丧失的情况下,自我养老是一种无奈的现实选择,而农村再就业自养更是一种养老模式的补充。我们应该让老人们充分拥有养老的资源,掌握养老的话语权。为此,本文旨在通过对农村再就业自养的涵义、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做了一定的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对农村再就业自养实现的途径进行了探讨、分析,以期对这一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有所启示。

关键词:自我养老 理论基础 现实意义 社会保障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12(a)-0-02

1 问题的提出

不管是从历史的长河出发,还是从既定的现实着手,我国的养老问题始终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农村养老更是如此。自古以来,我国农村养老主要有3种方式:家庭养老、社会养老和自我养老。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家庭养老的功能逐渐弱化;再加上政府的投资力度有限,社会养老没有起到真正意义上的养老作用。这样一来,自我养老既是一种无奈的现实选择,更是一种养老模式的补充。

近年来,我国老年人口的比重在不断地上升,“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的特征尤为突出。由于受到家庭结构的变化,以及工作的原因,家庭养老的作用逐渐呈现下降的趋势,再加上社会福利体系的不完整,使得农村养老问题变得很严重。从全国老龄办发布的相关数据我们可以知道,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2.41亿人,大约占总人口的18%,其中近六成分布在农村。从中山大学主办的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项目可以得出:农村基本现在只有小孩和老人,青少年很少,农村老人尤其是男性老人仍然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其中70岁左右的老人还在田间劳作,自养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这一现象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但是通过对已有文献的阅读,我们不难发现,目前学术界对于此问题的探讨主要集中于自我养老的意义、自我养老的变动趋势预测等方面,并且把自养和家庭养老、社会养老放在一起进行探讨,鲜有对农村自我养老问题单独进行深入的分析。为此,本文旨在通过对农村再就业自养的涵义、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做了一定的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对农村再就业自养实现的途径进行了探讨、分析,以期对这一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有所启示。

2 农村再就业自养的理论认知、现实意义

2.1 理论认知

目前学术界对于自我养老的概念并没有统一的意见。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给出了不同解释,基于理论和实践我们可以得出:农村再就业自养是指在农村中一般身体条件较好、知识水平和技术水平较高的低龄老人调动自己的积极性,整合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源,运用正当的手段,获取养老资源的方式。之所以这样概念,其理论依据如下。

2.1.1 活动理论

该理论认为,老年人应该永远保持一颗未老的心,时刻关注国家大事和发生在身边的小事。我们社工也可以多组织有益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活动,为老人创造这样的一个客观环境,调动老人的积极性,多让老人参加集體活动,主动缩小自己与社会发展的距离。而真正的情况是,许多老人并没有这个机会。因此,让老年人实现再一次就业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2.1.2 优势视角理论

该理论发源于美国堪萨大学社会福利学院,任教于该学院的塞勒伯和拉普教授是优势视角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概括而言,他们认为“优势视角”是一种关注人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的视角,而不是问题视角。在本文中,优势视角着重关注老年人身体条件好,知识水平高,有一定的技术的能力,鼓励、引导老年人多与社会互动,再一次实现自己的价值。优势视角立足的基本信念,是个人面对环境和生活的挑战具备有效应对的能力与内部资源。我们应该充分调动老年人的积极性,整合利用自己周围的社会资源,获取养老的资源。

2.2 现实意义

2.2.1 自我养老为规避农村老人的养老风险提供了重要补充

众所周知,从现实出发,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养老的作用越来越弱。并且,社会养老的功能也发挥着很小的作用。从2009年施行的“新农保”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村老人对子女的依赖,但是农村社会保障起点低,统筹级别低。以及农村自古以来的“多子多福”和“重男轻女”的观念,使得农村养老的环境不是很好。因此,自我养老成为了应对农村养老风险的最后一道防线。

2.2.2 自我养老满足了农村老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

自我养老,通俗地说,就是自给自足。自己在生存的过程中,满足了自己对于物质的需要,吃、穿、住、行都可以自己解决。不碍于别人的施舍,尊严得到了维持,精神自然而然的变得富有了。

2.2.3 自我养老让农村老人获得了生活自主性

理论联系实际,自我养老不仅可以获得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满足,而且可以让老人们拥有养老的话语权,掌握一定的经济实力,在生活上获得一定的自主性。

3 实现农村再就业自养的建议

3.1 实现农村自我养老类型的多样化、合理化

目前,自我养老方式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地区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实践性,那么如何实现自我养老?如何在掌握农村再就业老人的需求上,与他们做到呼应?其实,我们应该从土地自养、储蓄自养和再就业自养3个类型上,实现农村自我养老类型的多样化、合理化。

3.1.1 土地自养

自古以来,农民主要以土地为生,因此土地自养为农村老人的自我养老提供了重要保障,老人多通过掌握这些土地资源来满足自我养老的需求。当然,近些年来,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利用技术上的优势,让土地给老人带来更多的经济财富。

3.1.2 储蓄自养

所谓储蓄自养就是老人在年轻时为自己积攒将来年老时的养老资金,防止“老无所依”带来的风险。储蓄自养最直接性的表现为养老金,国家也在这一方面加大了投资力度,不断地完善其政策,使储蓄自养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3.1.3 再就业自养

再就业自养,在本文中主要指在农村里,身体条件比较好、知识水平和技术水平较高的老人比较倾向于再就业自养。当然,由于生存的需要,现实的所迫,一些高龄老人也可以实现再一次就业。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显示,很多70岁以上的农村老年人依然活跃在各个工作的领域。这些老年劳动力大部分是为了获得经济来源而就业。所以,农村老人的再就业自养具有了一定的客观条件,让老人充分掌握养老的资源,获取养老的主动性,使自己能够安度晚年。

3.2 政府、企业加大力度,促进农村老年劳动力就业稳步发展

(1)落实十九大会议精神,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增强农村老年劳动力就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2)加大培训的力度,提高老人们再一次就业的能力政府、企业要加大对农村老年人的技术培训力度,因材施教,让老年人拥有一技之长,适应市场的需求,提高就业能力。首先,政府应该采用“资本下乡”的方式,切切实实地让老人们拥有自己的养老资源;企业可以采取“现身说法”的方式,用成功的案例激发老人们的积极性,一对一的帮扶,让老人们具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为自养打下牢固的基础。

(3)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为老年人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现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不仅应该关注老人们的物质问题,更应该了解老人们的心理变化状况,解决老人们心理孤单的问题。我们社工就应该发挥专业的优势,成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从老人的情感需求出发,可以从老人自身、儿女、邻居、朋友和村委会介入,建立老人们的情感支持网络,运用我们专业的方法为老人提供专业的服务,让老人不再孤单,重拾生活的信心,安度晚年。

4 结语

通过对农村再就业自养的概念内涵、理论基础、现实意义以及实现建议的分析发现,自我养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农村再就业自养可不容缓。在家庭养老弱化和社会养老缺失的现实背景下,自我养老既是农村老人一種无奈的现实选择,也是对农村养老模式的一种补充。当然,再就业自养绝对不是取代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而是相辅相成,共同为我国养老的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我们应该让老年人的养老话语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全方位地确保“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目的,努力为2020年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2050年的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贡献一定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李俏,李久维.回归自主与放权社会:中国农村养老治理实践[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93-99.

[2] 黄闯.农村老人自我养老保障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J].探索,2015(2):125-129.

[3] 贺书霞.养老资源社会动员的框架分析[J].社会科学辑刊,2014(2):52-56.

[4] 石智雷.多子未必多福——生育决策、家庭养老与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J].社会学研究,2015(5):189-215.

[5] 李永萍.养儿防老还是以地养老: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分析[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03-122.

[6] 李俏,朱琳.农村养老方式的区域差异与观念嬗变[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94-101.

[7] 潘剑锋,刘峰.论传统孝道中的养老思想及其对当前中国农村养老的启示[J].江淮论坛,2015(3):20-24.

[8] 北晨.国务院印发机关事业单位职业年金办法[J].政府法制,2015(13):26.

[9] 赵志强.农村互助养老模式的发展困境与策略[J].河北大学学报,2015(1):73-75.

[10] 曹鹏程.让老年人生活得更有尊严[N].人民日报,2015-06-10(5).

猜你喜欢

理论基础现实意义社会保障
新时代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
儒学视阈下刍议箪食瓢饮的颜回之乐与现实意义
浅议中职计算机基础课自主学习教学模式
会计准则变革的非预期效应理论框架构建
心灵的旅程
论“教之道, 贵以专”的现实意义
关于扩大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来源的研究
城乡社会保障制度衔接模式探讨
四种社会保障体系生命周期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