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文科类专业教育中的工匠精神培育路径探究
2018-03-06代锋
代锋
摘要:文章以高职文科大类专业为切入口,全面透视高职文科类专业教育中工匠精神培育的缺失体现;深入剖析文科类专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育有利于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为现代新型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有利于高职院校社会责任的履行和学生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同时提出要探索符合文科类专业特色的产教融合式工匠精神培育新模式,开展文化建设工程,培养学生职业情怀,寻求“互联网+”模式的工匠精神培育新途径和推进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等方面的工匠精神培育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 文科类专业教育; 工匠精神
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进程中,行业分布、产业规划、技术形态以及人们的生产方式都在发生或者即将发生重大的革新,出现很多新业态,社会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国家战略升级对人才的需求类型也发生着重大转变,社会不仅需要大量高素质技能精湛的人力资源,更需要能够把工匠精神融入到血液,熔铸在生命里的卓越人才。因此,作为高等职业院校一线从业者,着力对专业人才工匠精神的培育状况进行研究,这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国内理论界关于工匠精神研究综述
自从工匠精神被国家从战略层面提及以来,国内理论界对其研究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研究成果也是层出不穷。统计分析中国知网文献记载,涉及工匠精神关键字的文献就达五千多篇,后续还有源源不断涌现之势,工匠精神主题之炙手可热可见一斑。
通过全面梳理统计文献发现,目前国内理论界对工匠精神的研究,集中体现在多维度定性工匠精神的概念与内涵,深度挖掘工匠精神的现代使命与实践意义,论证探究实践工匠精神的可行性路径和现实有效的策略。其中对其内涵界定的典型观点认为工匠精神属于意识形态领域,是从事不同职业的员工在工作过程中潜移默化所秉持的价值导向和思维模式以及坚定不移的工作操守,体现为对工作职责的高度负责、对任务目标矢志不渝的坚持、对成果标准的追求达到无懈可击、时刻诠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严苛专业精神[1]。理论界对工匠精神时代意义进行阐述的主要观点认为工匠精神是国家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升华的时代呼唤,是传承大国文明的必然要求。对于工匠精神的培育,研究者多数倾向于从区分不同的培育角色开始,立足多重层面寻找路径突破,主体不同,方法迥异。然而对已有的理论成果通过微观研究不难发现,这些研究视角过于拘泥和笼统,绝大多数要么都是从高校整体立场出发来论证工匠精神及其培育方法,要么都是集中探讨理科或者工科专业的工匠精神的培育问题,至于大学文科类专业的工匠精神培育及其实践问题谈及很少,甚至到目前为止还存在很大的理论真空,亟需进一步的研究充实。文章正是基于这样的出发点,以大学文科专业为精准切入点,略谈工匠精神培育路径问题。
二、高职文科类专业教育缺失工匠精神培育的体现
(一)高职文科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忽视对工匠精神的特别强调与凸显
目前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在制定文科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往往出现大而化之的模棱两可的状况,对文科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定位和界定时仅仅笼统强调学生需要掌握特定行业或者某些岗位的技能,或者从宏观层面提出一些诸如积累专业底蕴、拓展专业范围、强化专业辐射等类似的基调。但遗憾的是贯穿在文科类专业教育中的系列链条里,很少涉及或者只是蜻蜓点水的引导学生重视和学会对职业精神的深思和领悟,很少注重培养学生基于职业的价值导向和思维模式,有的甚至疏于对文科类学生灌输未来工作的成就感和幸福感的获取源泉和体验渠道。因此,正是因为没有或者缺乏以培育工匠精神为核心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的统领和指引,使得部分高职的文科类专业教育中工匠精神培育理念落后,塑造方法单一,整体上只是以让文科类专业学生掌握生存技能为最后落脚点,这明显违背了高等教育的育人内涵和本质属性。
(二)高职未将文科类专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育回归到教育灵魂层面
在当前学生就业状况日益严峻,高职院校办学形势竞争激烈的背景下,部分高职院校千篇一律的侧重对学生基本技能培养,单一看重本校学生在一定时期的就业状况,重视本校学生短期的就业率,忽略对学生职业价值导向的塑造、疏于引导文科类学生对职业精神培养、忽视对文科专业学生责任担当主体意识的培育。实践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显然背离了大学文科类专业的学科内涵和专业特点,这充分反映了部分高校片面追求短期社会效应、急于提升学校声誉,没有遵循学科教育的内在规律, 没有站在时代赋予高校神圣责任的高度认清工匠精神对于大学教育的价值,因此,在文科类专业教育中没有把工匠精神培养作为学生职业素养核心内容,在整个高校教育的各个层面包括校园文化宣传、文科类学生就业指导、步入工作岗位前职业匠心意识的灌输等方面也较少将工匠精神渗透进来,部分高职院校尚未意识到文科类专业教育中回归工匠精神的培育既是遵循教育发展的内在逻辑,更是回应社会对当代高职教育的精神期待和灵魂重托。
(三)高职未将文科类专业教育中工匠精神的培育提升到战略选择层面
当前我国正处在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迈进的转型时期,也是整个社会产业结构向高端制造业升级的关键节点,这必将是一个伟大转变,也必将是一个的艰难历程。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样一个宏伟的转变需要教育培养输送经世致用的人才,因此,部分高职院校急功近利,大力使用已有的宣传手段,引导学生形成技能高于一切的主导意识,建设“赏技轻文”的校园文化,一味强化对学生生存技能的培养,然而我国制造业能不能从中低端走向中高端,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 只有以大国匠心和卓越品质作为驱动内核才能实现转变,诚然卓越技能的锻造的确毋容置疑重要,但另一方面人才工匠精神的培育更是无可替代。因此,要培育文科类专业学生具备永不满于现状、敢于突破创新,勇于吹毛求疵的争取卓越的匠心品质,文科類专业人才培养除了职业技能的传授,还要对其在精神层面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这样才不仅有利于个人职业发展,更重要的是造就出合格纯粹、能够持续成长把工作做到巅峰的国家所需的人才,这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过程,也正是高职文科类专业教育中工匠精神培育可以大显身手的突破口。
(四)高职文科类专业工匠精神的培育未落实到有效日常教学与评估中
高职文科类专业学生在校需要学习的内容覆盖面很广,有其显著的学科特点。学生除了要学习基础素养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要想成为真正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还要广泛学习包括人文社科、心理学、伦理学等领域的知识, 这些潜在知识对提高文科类专业学生的情商,丰富文科类学生内心世界,磨砺文科类专业学生的品性意志都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遗憾的是这些领域的知识很少完整地安排或者反映在高职院校核心教学实施与评估中,此外评价文科类学生的能力体系,不能用单一的技能标准来诠释,它需要用以包括学生组织协调能力,团队管理能力等详尽的全面复合型技能标准来衡量,但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缺乏对评估体系的开发,只是沿用综合素质这样含糊的概念去评价文科类学生的整体状况。同时部分高职院校在设置文科类专业课程的时候普遍以工作任务为主线, 然后对工作任务做出分解细化,进而安排对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单元,缺乏对文科类学生基于工作过程全方位能力的训练和评估。此外,由于文科类学生缺少在与专业无缝对接的岗位上深度实习的机会,大多数只能在校内有限的实训场所进行模拟实习,根本上缺乏让学生在真实的氛围中对其进行工匠精神的灌输与塑造。
三、高职文科类专业教育中工匠精神培育的必要性
(一)在战略层面潜移默化助推国家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蜕变
中国要实现大国制造战略,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培养未来能够服务于制造业的各类高端技能人才、行业管理精英是立足长远的根本之策,与此同时毫不懈怠地对各类技能人才进行职业精神的培养更是当务之急,没有一定境界的工匠品质和职业精神的技能人才归根结底是无法把工作成果提升到顶峰的层面。因此,工匠精神为灵魂的教育活动尤其应该体现在高职院校文科类专业教育中去,而且需要水滴石穿的坚持不懈。当前,我国制造业发展仍然遇到很大的发展瓶颈,总体上面临行业规模与发展实力不均衡、总体数量与整体内涵不对称、行业创新进程滞后,核心关键技术尚没有打破垄断。究其原因,还是与在某些高端制造领域、新兴产业领域缺乏足够的独具匠心拥有卓越工匠精神的一流大国工匠人才有关[2]。因此,这就需要发挥高职院校文科类专业教育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关于职业精神、工匠品质、职业操守等方面培养优势,做到在潜移默化中为国家成为制造强国输送需要的经世致用的人才。
(二)为面向未来的新型第三产业健康蓬勃发展提供复合型智力支持
长期以来,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在实践活动中,甚至在高等教育领域,主流观点都认为工匠精神多数与理工科专业联系的更为密切,甚至有的直接把工匠人才与理工类人才直接划等号,好像工匠培养与文科类专业相距甚远,其实不然,在全球都在不断调整产业合理布局结构的大潮流大背景下,培育和塑造具有匠心工匠精神的文科类特色鲜明人才对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行业的蓬勃发展可谓是正当其时,未来服务业不断地兴旺发展是降低居民消费恩格尔系数,提升生活质量的积极信号,纵观高职文科类专业特点与学科规律,它与第三产业分布高度契合, 高职院校理当把握时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去适应以现代服务业为特征的第三产业,这里蕴含着巨大空间和发展潜力,与此同时,把工匠精神培育纳入到高职文科类专业教育工作中, 也可以对学生在服务意识、操作规范、职业道德等多方面的教育起到促进作用, 从而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拥有工匠精神的复合型文科类人才[3]。
(三)扎实履行高职院校社会责任和彰显高职文化软实力的迫切要求
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背景下,高素质技能型文科类人才的职业精神应该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高职院校在培养文科类专业人才的过程中,要把工匠精神的价值观念贯穿在文科类专业人才培养的每个教育环节,乃至学生日常生活活动中去,只有当工匠精神所涵盖的诸如兢兢业业、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突破革新等职业素养和职业追求作为高职院校文科类专业教育的理念精髓,那么高职院校的社会责任和文化内涵就会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高职教育的当代使命担当也会得到彰显,同时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主体还承载着人类文明和精神财富的传播责任,需要在培养文科类学生技能的同时,强化对工匠精神的传承与创新,因此,高职文科类专业人才工匠精神的培育,是高职院校育人工作的亮点和灵魂,也是高职院校办学软实力集中精神体现。
(四)促使高职院校文科类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跨越式发展的现实需要
归根结底,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得学生通过系统的专业学习,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并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将来在工作领域能够展现较高水平的职业精神,从而能够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生产生活方式的革新。从高职院校的学生整体就业状况来看,大多数职业院校的文科类专业学生通过三年的职业教育,掌握了一定的职业技能,毕业后基本能够应聘相应的工作,但是这些文科类毕业生面临着从学生身份到步入社会成为职业人的角色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文科类专业学生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关乎他们自己对角色转变的适应程度、关乎他们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的品质,也必将最终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因此,只有真正具备一定工匠精神的文科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方可打通自己职业生涯未来发展道路,才能对所在企业,社会乃至国家的发展贡献有价值的投入。从近些年我国高职教育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目前不同性质和层次的企业对具有一定工匠精神的文科类专业高职毕业生的用人比例在逐渐增加,而且这些专业人才也能获得相对较多的发展机会,这就佐证对高职文科类专业人才工匠精神的培育能够实现个人生涯发展与工作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也是文科类专业学生未来实现职业生涯飞跃发展的现实保障。
四、高职文科类专业工匠精神培育实施路径
(一)创造性的探寻符合高职文科专业特色的产教融合式工匠精神培育新模式
在当前的社会劳动活动中,衡量劳动者职业素质的高低就要看他能否将工匠精神在工作过程中体现出来。因此,可以说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是从业者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渠道,只有将人处在真实的劳动环境中,在竭尽全力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才会感受到工匠精神实质与价值,才能将工匠精神的精髓内化为岗位工作的精神信仰和永恒的坚守。从这个角度上讲,高职院校要大胆敞开校门办教育,制定远见卓识的规划和政策,吸引优秀的企业和学校合作,推进深度的产教融合。企业可以利用学校的设备和人力资源, 学校则可以引进企业项目, 实现生产项目与学生实训的融合、专业学习内容与企业岗位职责的对接、学校的理论教学与培养工匠精神结合, 给文科类专业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工作体验;同时学校也可以转变工作方式,尝试引入和借鉴企业某些先进的管理模式, 利用学校自身资源集中的优势,在校内建立文科类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指导文科类学生利用文科知识,采用项目市场化运作方式,向某些适宜主体提供服务,在此过程中可以很好锻造学生的职业品质;此外高职院校可以实行弹性化的实习模式,比如对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可以根据企业生产业务周期的特点和规律灵活调度安排学生实习锻炼,企业急需则出去实习,業务淡季则在校专业学习,二者兼顾,相得益彰;对于工商管理、电子商务,财会专业的学生则可以尝试多参加职业比赛、企业拓展培训活动,将专业教学场所延伸到赛场、培训间和其它地方,突破传统课堂教育模式,让高职文科类专业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一方面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在针对性的工学结合的过程中养成了难能可贵的工匠精神[4]。
(二)倡导开展以文科专业为载体的文化工程建设,潜移默化地渲染培育学生职业情怀
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情怀在从业者的职业生涯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试想如果一个人能将工作植根于自己的生命当中、对目标的追求融入到自己的血液里,那么这必将极大地提高自身人力资本的附加值和就业竞争力,也必将有利于未来职业的发展,进而促进所在组织的可持续性发展。高职文科类专业人才工匠精神的培育绝不是泛泛而谈,也不是孤立排它的,而是能够以校园文化建设为突破口的,通过各种宣传教育手段,营造独特鲜活的人才成长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文科类专业人才工匠精神培育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形态,需要历经长期不断的价值激励,当文科类专业学生内心对未来所从事的工作充满热爱和执著并且对规则心怀敬畏的时候,他们就拥有了某种深厚的工匠情怀。文科类专业教育除了重视技能传授,就应该培养学生这种情怀,不论在他们的理论学习期间、还是在他们实训环节、还是在他们顶岗实践活动中,要激励学生向高标准看齐,要有标杆意识,不断向身边的榜样看齐学习,使他们养成追求卓越的行为习惯,对工作过程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对岗位工作任务展现异乎常人的敬业精神,永不停歇的去追求革新,从而不断创造出替代性很低甚至没有的高品质产品,提供一流的高标准服务。因此,文科类专业教育不能只追求学生就业率,追求形式上的获奖指标,而是应该不遗余力地去培养文科类学生的职业情怀,通过各种文化活动等潜在形式去不断地渗透培育。
(三)开创性设置文科类专业课程体系,寻求适应“互联网+”模式的工匠精神培育新路径
在知识经济蔚然成风的时代,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当下,从业者的工匠精神依然是人身上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果能够将二者有机巧妙地融合起来,依托各自的优势,兼容彼此的特点,相得益彰,那么这必将会对文科类专业人才工匠精神的培育起到开创性的影响。高职院校可以在“互联网+”新业态下,针对高职文科类专业的特色与优势,探索开创文科类专业课程在线教育模式,对文科类专业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实行不受限于时间和地域展开[5]。具体来讲,高职院校可以组织对文科类特色专业进行慕课教学,倡导高职院校文科类专业师生构建翻转课堂,筹建文科类专业微课精品资源。如此以来,在筹划和实施文科类专业课程在线教育过程中,必然要求文科类学生展现出积极主动的探索精神,端正态度,在需要组织学生去完成拍摄音频,视频资料,调度学习资源等工作的时候,尤其需要文科类专业学生充分发挥专业精神,把每一个细节做到没有瑕疵,而且还要持之以恒地贯彻到底,如此正好吻合了文科类专业工匠精神培育的内涵,完美实现了“互联网+”模式无缝融入到文科类专业人才工匠精神培育的育人链条中,从而使得高职文科类专业学生无论在有形或者无形的经济业态下都能够持续受到工匠精神的灌输与熏陶,只要高职院校设置的新业态下的文科类专业课程足够丰富精彩,能够最大化吸引文科类学生,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对文科类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将是春风化雨般的效果。因此,探寻在“互联网+”新业态下的文科类专业工匠精神的培育将是开创性路径,值得深入探究。
(四)围绕文科类专业优势孵化创新实践能力培养项目,在提升学生社会服务水平过程中培育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具有丰富的内涵,存在多种表现形式,几乎可以覆盖优秀从业者身上所有的精神表征。正因为如此,工匠精神可以渗透到高职文科类专业教育的多个环节,其中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制定系列化的规章制度, 搭建文科类专业学生创业平台, 建立运转协调的文科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机制, 投入确保文科类专业学生创业项目运作的必要资源, 激发学生参与创业的热情,培养学生创业实践意识, 增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高职院校在对文科类学生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 可以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职业习惯,在经营管理创业项目时要督导学生坚定职业操守,端正工作态度,树立扎根于现实的职业理想,这都有利于高职文科类专业学生未来在工作岗位上大显身手时展现一流的工匠精神。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以在深度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各自在行业里的品牌效应和强大的影响力,组织开展针对文科类专业学生丰富的见习实践活动,广泛与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企业等组织合作成立特色服务中心,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筹划组织凸显文科类专业特点的课外实践项目, 比如商务活动策划与组织、特色产品营销与推广、社区服务活动、法律咨询项目等实践活动来充实和丰富文科类专业工匠精神的培育,文科类学生可以在参与这些实践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证实专业服务社会能力,同时就会潜移默化地领悟到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也会认识到在实践工作中唯有坚持高标准,永不满足,努力把事情做到极致,这样的工作成果才会得到社会高度认可,这正是文科类专业教育中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核心要义之所在。
参考文献:
[1] 姚寿广.示范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理念支撑与实践构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7-42.
[2] 徐建高,马蕾,赵林林.中国制造2025与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改革—基于现代学徒制的探索[J].河北职业教育,2017,(1):8-13.
[3] 关晶.西方学徒制研究—兼论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借鉴[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10.
[4] 林東.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5):54-55.
[5] 王新宇.“中国制造”视域下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6,(2):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