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精准扶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策略研究

2018-03-06杨丽波张桂芳

成人教育 2018年12期
关键词:培育策略新型职业农民精准扶贫

杨丽波 张桂芳

【摘要】在“互联网+精准扶贫”的背景下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新时代农业生产发展必然要求。通过对中西部地区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现状的调查发现,存在新型职业农民的“专业培育源”相对短缺、培育路径脱离农民实际需求、运行管理机制相对落后等问题。从加强农村教育与农业发展、培育路径以农民需求为主、政府优化管理机制、实施绩效评价与跟踪反馈等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培育策略,力图改善当前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现状,更有效地培育新时代新型职业农民。

【关键词】互联网+;精准扶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794(2018)12-0055-06

2017年1月农业部发布了《“十三五”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规划》的通知,强调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打造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队伍,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新农村提供了导向。[1]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十八大以来的五年,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贫困率直线下降,但精准扶贫的工作依然面临许多困境。由于中西部地区长时间受自然条件和教育水平的影响,农村发展依然落后于城镇,而解决农村贫困问题,不能仅靠物质经济上的补助,应该从根本上着手,扶人先扶智,通过“扶智”让贫困群体拥有“造血式”功能,这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所在。随着互联网技术在“三农”中的普及,网络已覆盖了农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为他们学习和接受新思想、新事物、新技术奠定了基础。教育是扶智的核心,农民是扶贫的重点。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是精准扶贫的当务之急和重要抓手,而信息化扶贫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扶贫方式。因此,深度融合“互联网+精准扶贫”就成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有效路径和必然选择。

一、“互联网+精准扶贫”的内涵及现实意义

“互联网+”就是以互联网为载体,将其融入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发展新的经济形态,带动新常态下的新发展。[2]“精准扶贫”就是精准识别贫困居民,对扶贫对象制定精准的帮扶措施,以精准的管理体系为保证,从而达到扶贫到村到户。“互联网+精准扶贫”,是在“互联网+”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和贫困农户状况,以贫困居民为对象,以信息技术和拓展扶贫措施为手段,以管理系统为保障,推进脱贫攻坚,促进互联网与精准扶贫的深度融合,运用信息化且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扶贫方式。[3]

2017年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确保到2020年我国贫困县全部摘帽并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做到真正的脱贫。[4]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其中重要的举措之一,主要是培育其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较高的文化素质、较强的责任意识和丰富的农业生产经营能力,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农民。[5]随着2015年“互联网+”行动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层面,互联网也逐步在农业发展中引起热潮并改变着社会生活的形态。利用“互联网+”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进而为精准扶贫提供了源动力,也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互联网+精准扶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

(一)网络媒体传播式:以互联网思维提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网络媒体传播式职业农民培育模式是指集三大传统媒体+现代互联网媒体为一体,采用线上的方式对农民进行农业知识与生产技能的培训方式。陕西杨凌乾兴农林新科技有限公司创办的农业专家远程农民职业教育就是通过建立网络媒体传播教育培训的技术手段平台,在地方政府、农业专家、农业大户和其他农户之间构建方便、快捷、有效的网络服务系统。根据农民的实际需求制定教育培训计划,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制作实用技术多媒体课件,开发教育培训的信息资源,开通农业信息网络,与农民进行线上互动,通过网络咨询和解答疑惑,及时解决农业生产经营中的各种问题,从而提供网络媒体的全方位服务。

网络媒体传播式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利用互联网进行远距离教育培训,传播速度快,克服了时空上的困难,使培训资源得以更大程度的共享,媒体信息传播内容图文结合,易于农民掌握知识与技能。但这种模式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上对硬件设备、技术和师资的要求较高,而且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它需要由全国或地方统一构建农民远程教育媒体传播网络平台,在选题、制片等方面教学软件要满足大部分农民的需求,以达到培训效果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二)特色产业主导式:以精准扶贫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特色产业主导式职业农民培育模式是以当地特色产业为依托,通过现场示范、集中讲课、广播电视媒体等手段对农民进行相关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培训,从而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实现农业成果有效转化和特色产业大发展,最终使农民致富。山西省平遥县以发展乡村旅游事业为主导产业,主要强调协调统一,培训项目与区域产业结合,培训内容与农民需求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培训结合。在选定培训对象和培训项目上都由培训机构和乡、村两级政府共同决定,而培训内容体系由培训机构和培训对象共同构建。将课堂、农家和企业三者相互结合,教育与产业高度融合,把农民培养成为“专业人才、经营人才、创新人才”的复合型职业农民,以加快平遥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进程。

特色产业主导式职业农民培育模式是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和资源优势发展生产,以农产结合、农旅结合为主,农民实现了从门外汉到职业农民的转型,掌握了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经营理念,推动了主导产业水平的快速提高,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三)电商扶贫式:以“互联网+精准扶贫”助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电商扶贫式职业农民培育模式是以电商带动农产品销售,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现精准扶贫的一种创新扶贫开发方式。近年来,在国家扶贫开发方针政策的指引下,许多贫困地区积极探索实施“农村电商扶贫”,目前已取得可喜的成绩。[6]电商扶贫式是指每个村都有一个电商服务站和网店,为农民提供基本的生活服务,如收发快递、综合缴费、代购代售产品等。每个乡镇都会有一个电商示范站,通过示范站对本乡镇培训,农民打造自己的农产品品牌,创立农村电商公司,提高其在市场的竞争力。另外还设立了农村县级运营中心,主要目的是为了搭建内外交流桥梁,方便站点随时进行免费交流。为了发展自家系列品牌产品,根据本地贫困户的优质农产品发展商,找到适合自家產品的企业进行包装生产,从而使自家产品进入全国市场,实现“电商+农村”物流自由进出。

农村电商扶贫是利用“互联网+精准扶贫”深入融合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用电商带动农产品销售,用市场来主导农业的发展,带动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与现代社会发展进步相结合的农村致富方式。具有投入少、长效性的特点。通过在每个村镇设立服务站,并结合当地的资源优势,让不同程度的贫困对象合理享受到扶贫资源,实现了“平均化扶贫”、“低碳化扶贫”、“可持续性扶贫”,不仅培育了新型职业农民,还有利于农村的发展与进步,它打破了传统的扶贫政策,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加快了扶贫政策的有效落实。

三、目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虽然我国各地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进行了积极探索,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得相应的成果,但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工作尚未形成大气候。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农业大户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中西部地区,山西、黑龙江、江西、安徽、河南、内蒙古、广西、甘肃8个省份进行抽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农户基本情况、培训需求、实施情况以及培训效果。通过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发现中西部地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新型职业农民的“专业培育源”相对短缺

1.农民文化水平低,思想观念落后

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集中表现出空心化和老龄化现象:青壮年农民数量大幅度减少,大多数农民平均年龄接近50岁,妇女较多。[7]从文化程度看,小学和初中文化的占大多数,而高中以上的仅占5%。由于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少有人意识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要性,很多农民认为种地不需要文化,只要勤快点、能吃苦就行,认为学习基础知识对农业生产没有多大的用处;还有一部分农民认为自己的文化基础不好,担心自己接受培训时掌握不了其中的知识与技能。虽然国家近几年加强对农村的教育,但农民的文化程度依然不高,思想观念较落后,因此参加过专门职业技能培训的少之甚少,导致农村缺乏高技术知识人群。调查得知,中年及以上年龄的农民,主要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偶尔打点零工贴补家用,而青壮年农民都不愿意待在农村,大多数会选择外出打工,或者从事非农产业职业。因为他们长期受到历史原因、身份歧视、农村保障体系建设落后等方面的影响,不想留在农村种地和养殖,久而久之,农民便出现不愿务农甚至不会务农的现象,使农村人口逐渐流失,缺乏大量的劳动力,最后导致大量土地被荒废。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新型职业农民“专业培育源”的数量和质量,影响农民掌握先进科学知识与技能,影响农民的身份属性,从而制约着培育的进程。

2.农民家庭收入低,培训目的单一

从参加培训主要的目的看,为增加收入的占58%,为提高生产技能的占23%,为获得学历及证书的占15%,为外出就业做准备的仅占4%。据调查得知,多数农民月收入不超过3 000元,这表明农民的家庭收入较低,多数农民主要是希望能学习到农业实用新技术,改进生产方式,提高农产量,进而增加收入。而为了获得学历及证书和外出就业做准备的却很少。调查得知:一些农民认为只要种好地就可以了,无需学习其他方面的知识;还有一些农民想学,但是没有时间、精力和能力去重归课堂学习新知识,更谈不上去获得学历及证书。而在外打工的农民,其经济收入主要靠体力活,他们认为没有必要去接受职业教育培训。整体表明,农民家庭收入低,参加职业教育培训的目的也单一,仅仅是为了能获得收益。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土地吃土地,结合农民自身的情况来选择合适的培训内容,大多数人更愿意通过农业实用新技术培训了解更多关于农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从而使农产量有明显的提高,收益也有较大的增长。农村经济较落后,农民的收入水平远远低于城镇人口的水平,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是要改善民生,精准脱贫,实现共同富裕。精准脱贫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政策之一,但家庭收入的低下使农民接受教育受到限制,他们没有能力承担教育培训的费用,这就需要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帮助农民获得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二)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路径脱离农民实际需求

从培训内容、形式、教师、时间、地点、费用等方面看,农民的实际需求与培训情况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与培育路径密不可分,不能从农民需求出发以及结合社会发展,真正了解农民的现实情况,从而造成培训脱离农民真实需求。

通过调查发现,92.47%的农民愿意参加职业教育培训,不愿意参加的仅占7.53%,说明多数农民对培训持认可的态度,而参加过的仅占12.90%,有87.10%的农民没有参加过,实际参加的情况与农民的意愿成反比,这是问题的关键,据了解很多人都是因为没听过有农民职业教育培训这回事。

就当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际情况而言,相关培育资源比较缺乏,培育机制还不够完善。具体来说,从培训内容看,农业种植知识技能和养殖知识技能培训的占最多,创业知识与技能的次之,最少的是农村、农业政策,而对于大多数农民愿意学习的农机操作及修理培训课却很少实施。这表明职业培训主要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培训内容单一,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大多数农民喜欢以实践操作为主、理论课为辅、课间经验讨论相结合的上课形式,这表明农民更愿意在实践中学习知识与技能,将理论知识运用到田间地头中去,这样的上课形式有利于激发农民参加教育培训的热情。而实际中上课形式仅仅局限于理论课,缺乏实践练习,很难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从培训师资看,多数教师是政府部门农技推广人员,其次是培训机构专职教师和大中专院校教师,缺乏实训课教师和文化课教师,教师数量不足,专业覆盖面有限,教师知识结构与职业教育培训需求不匹配。主要原因是教师分配不合理且没有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导致很多教师不愿意参与培训工作。教育培训的时间、地点、费用与农民的实际需求也有所差异,这也是制约农民参加培训的主要因素。农民希望培训的季节是冬季和春季,春天正是种地的开始,参加培训有利于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弥补以往的不足;而在冬季的时候也是最清闲的,这段时间方便农民参加教育培训。调查发现,大多数地区基本上是半年及以上才举办一次农民培训,每次培训的时间在0.5—1天和2—7天的最多,15天以上的最少,这表明农民愿意接受短期培训,但培训间隔长、不及时,农民很难掌握知识技术的更新与进步。同时培训地点也希望选择在本村,节省了时间和差旅费,农民相对于更愿意参加培训。对于培训费用,多数情况是接受免费的培训;半自费半免费的次之;自费的占少数,而能够接受的培训费用在500以上的很少。访谈得知:一方面,由于农民收入低且有限,没有能力将太多的钱投入到教育培训上;另一方面,虽然政府给予一定的扶持和資金投入,但财政投入不足,不能全面满足农民需求,无法全面支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运行管理机制相对落后

调查发现,农民获得培训信息通常是由村委会人员通知的占56%,从邻里间获得信息的占27%,培训人员或组织通知的占13%,电视或广播的占4%。这表明:一方面,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主要是由村委会向村民做宣传,宣传力度小。访谈得知,单是在培训前告知村民何时何地参加职业培训,但具体的培训内容、培训事项等村民并不了解,这无疑造成培训前期工作不到位,农民不能真正地了解职业教育培训的情况,激发不起农民的兴趣,导致教育培训不能顺利开展。单靠村委会宣传和邻里间通知是不够的,宣传效果不好,宣传渠道也比较少,实施起来难免有些吃力;在新时代的今天,应该更多的是关注电视、网上等信息,能全面、方便且有选择性地了解自己需要的信息。另一方面,缺乏统一管理培训工作的部门机构,我国农村职业教育一般由县级部门管理,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所涉及的教育、人社、劳动、妇联等多个部门不能积极地配合培训。[8]主要原因是统一管理机构部门少,政府对各部门间的各类培训整合难度大,统筹协调难,分工不明确,导致资源分散、优势不能互补,出现重复培训现象;农民培训工作缺乏合理的安排,培训后不能对农民进行跟踪服务,不能及时地收到反馈意见,导致培训效果不理想。总的来说,培训前缺乏规划和宣传,培训时缺乏组织和管理,培训后缺乏评价和反馈。

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策略

针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力图改善当前农民教育培训现状,更有效地培育新时代的新型农民。

(一)加强农村教育与农业发展,推进扶智扶贫

新时代新农村建设对农民的各方面要求很高,而改变农民的思想观念和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就成为推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首要任务。由于农民长时间受文化教育的限制和传统观念的影响,并未认识到职业教育对农民的重要性,造成教育培训停滞问题,影响职业农民的培育。扶贫先扶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必要途径。因此,首要问题就要提高农民受教育程度,增长见识,丰富文化知识,提升农民文化素质,实现乐于学习,学会学习。一方面,要落实好农村基础教育,大力开展农类学历教育、继续教育,转变旧的观念,使农民自身认识到,在新时代文化知识对于个人的重要性,而农民职业培训是赋予农民实现自我,实现社会需求的直接途径。通过教育培训,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意识到其具有的重要性,从而拥有对教育的需求和积极参与的态度;另一方面,加快农业发展,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农业特色产业,设立一些农业科技项目,选择愿意参加培训的农民,经过培训,掌握新的农业技能,创新农业生产,提高农产品产量,增加收入,使农民看到该项目所产生的显著经济效益,从而自愿地参加项目的教育培训;最后,结合农民精神上的需求和物质上的需求,使农民从“要我培训”到“我要培训”, 提升“专业培育源”的数量和质量。

(二)结合现实情况与农民需求,完善培育路径

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成长的主要途径是教育培训。因此,完善好培育路径尤为重要。培育路径要以农民需求为前提,根据不同层次的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训。培育的路径包括培训的内容、形式、教师等。内容首先要“新”,新品种、新技术、新信息。其次要“多”,结合调查农民需求可以分为三大类,农业生产和农民科技文化,以农业实用技术为重点;基础学历教育,以获得学历和技能证书为重点;外出务工职业技能和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以创业知识技能为重点。在“互联网+”社会下,由于农民对 QQ、微信等交流平台的热衷,培训形式可以是线上学习,利用互联网技术学到自己所需的知识技能。一方面,调动了农民学习的积极性,农民可以有选择性地进行学习;另一方面,节省了时间和费用,方便掌握自己所需的知识技能。另外,教育培训形式要合理地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并根据当地的农业实际情况,进行就地指导,综合运用现场培训、入户指导、田间问题咨询等多种方式,不能仅仅局限于理论知识,脱离实践的土壤。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中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不仅讲授理论知识和进行实践技术指导,还要宣传法律道德和社会文化。因此,在教师队伍建设中,要合理分配实训课老师和文化课老师。教师可以是一些职业院校的专业教师、企业的高级技工、政府部门农技推广人员和有经验的老农民等,他们相互配合协作,发挥各自的优势。有关管理部门和培训机构可以制定一些相关的激励制度和培训奖项,吸引优秀专业培训教师积极参与,调动广大培训教师的积极性。另外,培训教师或技工必须拥有一年的农民培训经历且培训业绩与其职稱、年度考核直接挂钩。培训业绩表现突出的给予嘉奖,反之提出批评,这样可以强化工作效率,从而提升教师队伍建设。

(三)加大财政投入与宣传力度,优化管理机制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与财政投入。2017年中央财政投入15亿元,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0万人以上,距离到2020年实现全国总量超过2 000万人的目标相差甚远。[9]一方面,政府需要建立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和完善的管理体制,统筹管理、合理安排,以便分工明确、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专门的机构主要负责相关的研究、规划、管理、组织等,再由社保、农委、教委、妇联、科协等部门积极配合管理,[10]并设立省级农民教育培训中心,地方市级、县级培训中心,结合当地农业院校、广播学校和各类培训机构参与制定和讨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以便协调开展教育培训工作。另一方面,需要加大宣传力度,丰富农民对教育培训的认识,政府可以利用电视、广播、微信公众号推送相关信息等媒介做宣传,紧跟“互联网+”,加强农民教育信息化建设。还可以设立农村宣传点,安排专业人士去宣传教育培训,解决农民对教育培训的疑惑,落实好宣传,更进一步贴近农民,了解农民需求,让农民感受到教育培训的益处,感受到政府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热切期望,使宣传工作做到位,确保每家每户都知道教育培训这回事,认真积极去对待,从而使教育培训顺利开展。

(四)实施绩效评价与跟踪反馈,保障培训效果

培训结束后,不能仅仅停留在培训完成时的氛围,很多时候,培训完成后,培训教师就忽视了这个关键的环节:培训内容是否与实践相结合,培训是否对农民产生了作用。缺乏相应的保障措施,会直接影响培训的实际效果,导致效果不佳。因此,培训教师要重视培训后的考察,趁热打铁,强化培训效果。在完成培训后,往往还要进行实效考核和信息反馈。培训教师按照不同的培训内容,制定不同的考核方式,对培训结果进行评价、反馈,对农民进行跟踪服务,以便真实了解培训中所存在的不足,方便在今后的培训中做出调整。[11]通过现场测试、网上测试、操作检验等方式进行考核,促使农民在培训中认真掌握知识技能,还可以将自己培训后的心得体会与教师交流分享,这样培训教师就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督促指导。在培训结束时,培训教师和相关人员,记录下培训时出现的问题,将培训的内容、形式等培训路径进行相应的完善和调整,这样参加培训的农民就会不断受益;还可以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技能传授给其他人,要求农民用所学到的知识技能改善之前的做法。进行绩效评价和跟踪服务是实现全面规范职业教育培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后的重要把关,不仅要关注培训前和培训中的宣传和实施情况,而且要重视培训后的评价和反馈。

猜你喜欢

培育策略新型职业农民精准扶贫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写作技巧培育策略分析
现行研究生教育评价体制下的优秀学位论文培育策略思考
基于二元Logistic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生产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探析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长效机制初探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培育模式、机制与策略
德才铸就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