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浙江戏剧的分析与思考

2018-03-06邱晓斐

参花(上) 2017年3期
关键词:思考创作问题

摘要:浙江省是戏剧大省,而且是一个戏剧多元化发展的文化大省,为中国戏剧的发展做出了具有现实意义的贡献。但是,在当前多样化的社会环境中,戏剧文化的生存空间却在逐渐萎缩,其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和挑战,戏剧发展形势相当严峻。本文从浙江省戏剧现存问题出发,分析具体原因,立足创新自救,思考发展对策。

关键词:浙江戏剧 问题 原因 对策 创作 思考

浙江素有“文化之邦”的美誉,是中国南戏的发源之地。浙江省戏剧形态丰富多样,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在地方培育出了各具方言特色的几十种传统戏剧。如今,列入省级非遗项目的传统戏剧项目有56项,其中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传统戏剧项目有24项。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剧目包括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婺剧《西施泪》、宁海平调《小金钱》等,这些都成为了中国戏剧的经典之作。但是,伴随着时代的进步,戏剧却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行业的各因素都在社会的“遗忘”中遭受重创,影响了一整个行业的发展。根据省文化厅2014年初的摸底调查显示,我省演出的正常戏剧剧种(项目)有17项,能够部分演出的有19项,濒危的有20项。可以说,浙江戏剧正面临着史无前例的危机,亟待调整姿态,迎难而上。

一、浙江戏剧当前存在的具体问题

在流行音乐高唱艺术主旋律的当代社会,富有文化底蕴的戏剧却受到了社会审美价值观的冲击,成为了“背离”群众娱乐发展方向的没落文化。笔者认为,浙江戏剧在当前发展过程中主要面临以下几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有可能是中国戏剧存在的共性问题。

(一)戏剧市场与文化需求产生冲突

根据统计,20年来,全国人均观看舞台艺术的场次,从人年均1.2场锐减为0.4場,下降幅度达2/3。这意味着戏剧受众面正在急速缩小。同时,一份《浙江地方戏曲戏剧调查实践团问卷》显示,作为18岁到23岁的主流文化对象,喜欢并一定了解戏剧的占比7.74%,与果断不喜欢戏剧的占比(7.14%)几乎等同,而不是很感兴趣但不排斥的占绝大多数,占比66.07%。这说明戏剧的受众群体在不断减少。从另外一个数据我们也可以看出,戏剧市场因需求的逐步缺乏而加速萎缩。1965年,全国有国办戏曲剧团2318个,1980年尚存2224个,2002年只存有1472个,其中又有1/3的剧团年演出场次不足100场或不能演出整台大戏,民营剧团的生存状况更是举步维艰。

(二)艺术追求与商业运作产生冲突

当郭德纲在2014年跨界演唱京剧《铡美案》中选段的时候,着实让人大跌眼镜,他提出“京剧生意论”,认为要把京剧当成买卖来做才能火。戏曲界人士有赞有弹,倒也引发了浙江戏剧人的思考,这也是“浙江商人”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戏剧的表演内容、渠道载体、模式方法一直在艺术追求与商业运作中相平衡,也在相抗衡。作为业内专业人士来说,终究还是偏向于立足传统文化精髓的艺术境界的提升。

(三)行业发展与人才短缺产生冲突

根据《浙江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1》数据统计,目前艺术表现戏曲有332个,从业人员1.15万人,平均每个团34人;曲杂木皮团27个,从业人员507人,平均每个团18人;综合性艺术表演团体61个,从业人员1274人,平均每个团20人。一方面,由于戏曲戏剧是一门需要修炼和积累的专业技术,过程会有痛苦,所以愿意学习的年轻人有所减少,愿意坚持的年轻人也在少数;另一方面,有的地方实行30年艺龄制,50岁就退休,而四五十岁恰恰是戏曲戏剧生涯刚悟出真谛的时候,此时离开,既不能发挥毕生学以致用之物,也不能做好传承接力工作。所以,浙江戏剧出现了人才断层的局面。

二、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业界总容易把戏剧市场的惨淡归结于人民文化审美水平的下降,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浙江京剧团在培育基础并不完善的南方地区发展得有声有色,获得国内外各项大奖,曾编排的《宝莲灯》就逾千场,获得不少好评。再从电影市场来作比较,2015年10月份,开心麻花的首部电影《夏洛特烦恼》与备受关注的票房保障《港囧》同期上档,却远超预想,当同期大片纷纷下片之时,该片却依然加场无数,上映一月仍傲居票房前三。所以,我认为,戏剧的发展态势与戏剧作品的本身有很大关系,归根结底,与戏剧的创作和表达有直接的联系。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具体原因。

(一)有些戏剧固守传统模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

很多人认为,戏剧剧目陈旧是产生戏剧危机的重要原因。根据调查显示,有60.71%的受众认为“戏曲戏剧本身老旧化”是导致戏曲戏剧现状的最主要原因。确实,传统戏剧固守传统创作形态,表达单一,语言墨守成规,形式刻板,脱离了时代的风尚。就好比瓯剧,一直存在着“音乐走不出去,不好听”的质疑声音。因此,这部分戏剧对新一代受众来说显得枯燥乏味,在优胜劣汰的文化娱乐环境中被置于偏僻一角。

(二)有些戏剧过分追求境界,忽视群众文化需求

另一个极端是,部分戏剧的创作仅从艺术价值本身考虑,或出自艺术家个人对于作品的偏好,或从学术角度挖掘某部戏剧的艺术价值,一味地追求高境界和深入度,导致逆现代化潮流而行,仅在小众圈子内自娱自乐。根据有关调查,有51.79%的受众群体不喜欢戏剧的原因仅仅是因为“听不懂”。正是因为极大地背离了群众文化接受需要,促使这部分戏剧走上了曲高和寡的尴尬局面,反过来可能引来批判世俗的审美眼光。

(三)有些戏剧创作特色模糊,无法激发群众兴趣

戏剧剧目生产主要源自三个渠道:一是保留剧目的上演,二是传统剧目的挖掘整理,三是新剧目的创作。如果说历史剧目因为多种因素与当代文化轨迹产生偏差,那么新剧目则多半是因为缺乏创作特色,或是因为既定了主流戏剧的标准模式,或是没有立足于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或是在二度创作过程中受环境限制没有准确表达。在舞台上的雷同化、类型化现象突出,使得剧本的独立性和定位显得越来越模糊,主题不突出,创作不新颖,从而无法引起大众对于戏剧本身的兴致和热情。

除上述戏剧本身的创作因素之外,传播载体的局限性也是导致戏剧文化发展受限的另一个客观原因。戏剧本身发源于村落,为主要的娱乐文化形式,但是,据统计,截至到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超过了50%,达到了52.57%,村落的减少是导致戏剧载体逐步丧失的最直接原因。与此同时,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娱乐方式的多样化,更是降低了戏剧在地方的需求性,所以会致使戏剧市场陷入低谷。行业不景气所造成的直接影响是人才市场的萎靡,戏剧本身就是口传心授的技术活儿,需要后继传人延绵和发展,但是鉴于其发展环境,许多年轻人都不愿涉足这一文化领域,这就进一步制约了戏剧文化的改革发展,形成了恶性循环。

三、对策措施思考

当务之急,戏剧人有必要正视现状,直面问题,从搞好自身业务发展出发,厘清创作思路,改变创作观念,既要确保保留传统文化的本质与内涵,也要接轨市场与大众,不能一意孤行。要把自身摆在群体中去考虑问题,确保戏剧作为文化传播形式能切实融入百姓文化生活之中。2010年和2011年,杭州越剧团先后和落户杭州的文艺名家赖声川、赵志刚合作排演了《新暗恋桃花源》、越剧《谍海情僧》,拓宽了创作思路,卓有成效,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加大创作创新力度的例子。我觉得有必要思考三方面的问题。

(一)思考为什么而创作

什么是戏剧?戏剧,是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为什么而表演?目的是通过故事的叙述、人物的塑造,在艺术渲染中给予观众感悟和启迪,从而传达一定的信息或体现一定的教育意义。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社会效应”。如果一部戏剧无痛点,无感触,那么它必定无法传达思想信息,无法引导公众的道德观,必然也就起不到影响社会和受众的最终效果。如果不能引起社会效应,戏剧仅作为传统被珍藏,就无法体现其存在的价值。所以,结合时代背景,顺应发展形势,以社会效应为导向创作剧本,应作为戏剧首先立足的问题。

(二)思考为谁而创作

前两年,有部电视剧很火,叫《步步惊心》,杭州小百花以此为题材,编排成越剧版,搬上舞台,一度成为关注热点,被称作“惊艳亮相”。之所以这部戏曲会得到如此多的关注,是因为《步步惊心》这部剧作本身的市场价值,也是基于其本身的受众群体。打造热剧,跨行传播经典,既是对原著的创新,也是对戏曲艺术本身的传播。这也说明,文艺创作必须要秉持人民之心,从百姓角度出发,才能表现出这个时代独有也应有的特色。法国戏剧理论家F.萨赛是这种观念的代表,他断言:不管是什么样的戏剧作品,都是为了给观众看的,“没有观众,就没有戏剧”。因而,戏剧的一切元素都必须与观众的欣赏相适应。戏剧创作只有深入基层,扎根人民,才能接得住地气,成得了气候,这个方向一定不能偏离。

(三)思考怎么创作

一是创作要与市场接轨。创作过程中,要立足受众进行创新,但是绝对不能因为市场而降低戏剧作为艺术本身的品质,要围绕戏剧的核心,加入具有时代气息的素材,有针对性地面向不同受众投放市场,在固本护源的同时,创作出特色鲜明的群众戏剧。二是创作要有输入和输出的互动载体。2014年,浙江所推出的“浙江好腔调”系列展演活动就是面对基层所展开的新颖“双输”平台,一方面能够扩大戏剧文化在基层中的影响力,促使老百姓进一步了解戏剧作品,并且能够喜爱上这个更为直接的传统舞台文化;另一方面能够通过与群众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听取关于戏剧创作和表演方面的意见,获得更多接地气的创作素材。三是创作要有更多的结合。戏剧创作不能孤立发展。有关调查數据表明,有82.74%的受众认为戏剧需要在“注入新血,与现代文学相结合”方面进行改进,以尽快走出当前的发展窘境。这足以说明创新与改革在戏剧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与其他文学的结合并不会改变戏剧文化的本质,相反也许通过尝试互补和促进,能够点亮戏剧的发展之路。

四、结语

有调查数据表明,18岁至23岁的年轻人中有61.31%的人在有机会的情况下还是愿意去学习戏剧的,这说明戏剧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依然在受众群体中占据重要的位置,但鉴于戏剧总在门内热闹,却没有更多地普及,使得它被迫成为“小众文化”。郭德纲跨行表演京剧引起了不小的舆论,却也因为名人效应让更多的人知道了《铡美案》,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儿。反向思考,戏剧创作不仅在于剧本挑选、编剧创新等,也在于表现形式和途径,大胆尝试和探索,或许我们能够通过改变浙江地方戏剧现状而引领中国整个戏剧市场走出尴尬局面,或许我们能够看到戏剧在城市群体中的再次繁荣。

参考文献:

[1]徐宏图.浙江戏曲史[M].杭州:杭州出版社,2010.

[2]浙江省文化厅.浙江省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1[Z].杭州:浙江省文化厅,2011.

[3]刘世锦.中国文化遗产事业发展报告(201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4]裘珍媛.民营剧团遭遇发展瓶颈影响文化服务基层[J].大众文艺,2014(13).

[5]张慧.当代地方戏发展的困境与保护发展路径[J].东岳论丛,2013(12).

[6]问卷星.浙江地方戏曲戏剧调查实践团问卷. [EB/ OL].http://www.sojump.com/viewstat/5558063.aspx.

(作者简介:邱晓斐,女,浙江省桐乡市文化馆,助理馆员,研究方向:戏剧)(责任编辑 象话)

猜你喜欢

思考创作问题
《一墙之隔》创作谈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创作随笔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