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制美术课堂培养创新思维
2018-03-06唐殷晴
唐殷晴
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美术新课标提出美术课程要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然而,社会的发展、当代学生的个性需求下,对小学美术教学模式的改革有了新的诉求。新课标中也明确指出:美术课程要关注的不仅仅是学生当下的美术能力,还有未来十年、二十年学生的美术综合素养。因此要提升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逐步实现“绚彩、智造、创新”的学生美术素养。方洲小学对此展开了美术课程的改革与探索。
我校在美术新课标的指导下,对小学美术课堂的改革和优化进行了创新探索,就“教学模式改革”“教学课程研发”“课程形式”等“三式”整合三方面展开了研讨。
一、“三式”教学,让全体儿童站在课堂中央,建立教学范式
1.“体验式”教学策略,基于儿童视角
新课标中提出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改革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我校在普式课程中推行体验式教学改革,推行“赏、论、试、做”等体验式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玩中学习,有做游戏般的收获和知觉经验。课程结合油画、版画、国画、线描、漫画、综合材料绘画等不同形式,囊括了勾勒、皴擦、拓印、拼贴、冲刷、沥粉等几十种技法,作品有平面、半立体、立体等形式。学生完全参与学习过程,享受完整的艺术体验,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课堂也成了美好事物的集聚地。
同时,首都师范大学尹少淳教授也提到:新时期美术课程的改革应该致力于培养学生具备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思维能力。思维是由问题开始的,有了需要解决的问题才能调动思维的积极性,从而进行自主的探究活动。在美术课程改革中,我校制定了“问题引领,自主体验”的教学策略,积极创设美术现象的情境问题,让课程改革立足素养,以问题导向和任务驱动,对知识、技能进行选择和获取,从而转化为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真正形成一种对话。
2.“立体式”教育模块,构筑立体课程
现在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艺术需求各不相同,在普式课堂中提供以审美体验和听视觉素养为目标的“整体”美术教学外,我校在课堂中引入特色化和个性化的课程改革。学校制定了学生美术素养评价体系,以期“个体”对艺术更深入的学习,利用普式课堂的课前5分钟,实行“小老师讲大师”的活动,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从而形成“整体+个体”、“普式+特色”“课内+课外”的立体式艺术教育模块。
3.“连堂式”美术教学,创新教学途径
为了多角度、多层次的连贯教学,我们积极探索课程排布的改革,并实践尝试了两节“连堂式”的深入美术教学,教学的连贯性和作业的达成度大大提高。由于作业时间的保证,学校更有效地开展了分层作业,让每一个学生能根据自身的能力选择不同尺寸的作业纸,均能体验创作的成功,深受学生喜爱。教学的成果也得到了省、市级专家的高度赞扬。
二、“定制”课程,让校本资源丰富课堂内容,构建课程体系
1.制定校本課程,整合本土优秀资源
著名教育家顾明远指出课程设置应“适应地方的实际,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为了充分开发本土教学资源,进一步推进美术课程改革及实施的整体质量,促进学生全面而主动地发展。我校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市、区教研员的指导,挖掘视觉元素,重组艺术样式,因地制宜,开发与研究校本课程《多彩童画》。
课程在水乡姑苏和都市园区的时代、区域背景下,围绕传统文化的积淀和时尚文化的演绎,挖掘了不同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汲取和甄别了其中的地方元素和文化样式,如:日益减少的胭脂鱼、白鹭、桃花坞木刻年画等;常被忽略的水八仙、荸荠、大闸蟹、传统苏式建筑;深藏美学价值的东方之门、昆曲服饰、苏州园林等。
我校将课程安排在每学期集中一个月开展教学,在改革过程中不断梳理优化,形成单元化、系统化的校本教材。校本课程的实施有效推动了课程改革和建设,同时,我们积极推行晚上课程模式,汇编学生优秀作品集,传承地方优质资源,丰厚课程建设的成果。
美的表现形式有许多种,剪纸、拼装、泥塑、刺绣、染色等等,有许多东西通过再利用,通过学生们的想象、设计能让它们重新“活过来”,成为一种新的表现形式。不同的材料在同样的手工制作中会出现截然不同的效果,能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的制作兴趣。我校的美术课程积极拓展新媒介材料,让学生发散思维、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如:油画的明快色彩、国画的水墨趣味、漫画的俏皮童真、版画的刀痕韵味、粉画的质朴变化、综合材料绘画的丰富肌理、现代装置的妙趣横生。除此之外,鼓励学生运用非绘画性材料,如:废旧报纸、废弃铁丝、木片等,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思考和创造,接触更多美的表现形式,感受美的无处不在和丰富多变,从而动脑筋利用材料不同的肌理、图案等创造作品。课程模式的创新和改革帮助学生获取美术方法和途径。
三、“出走”课堂,让美术课程延展深度广度,插上一双翅膀
1.结合新媒体平台,让课程形式“出走”更高处
现今新媒体时代全面到来并飞速发展,其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和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大大提高了美术教学的课堂效率。美术与网络平台的交汇不断拓展学生的想象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真正符合美术课程与时俱进的发展规律。
因此,我校依托微信公众平台,积极推动课程模式的创新改革,实时展示学生课堂中的创作过程及作品,实施互动式评价,把课堂的空间延伸到课外,把课程的形式延展到生活中,以培养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和视觉素养。这样的美术教学模式真正做到“课内+课外”两条腿走路,形成一种对话。
2.整合校内外资源,让课程内容“出走”更远处
一位教育家说,我们要培养学生“面对一丛野菊花怦然心动的情怀”。这种情怀的“内需”,来自审美能力的不断提升,为了深化美术教学的改革,我们以校内外资源为“活水源”,拓展课程建设外延。
在课程模式的创新改革中,我校以各项艺术活动为载体,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把艺术节、粉画名师进校园、吴门画派专家讲座等活动作为美术课程的有机补充部分,各类活动做到人人参与。“绘画达人秀”、美术学科竞赛等一系列课程活动的开展,提升了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格调。
美术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在逐步探索中发现亮点,也同时发现问题,正如尹少淳教授说的:教育永远是现实的,否则将脱离公用性;教育也永远是理想的,否则不具有战略性,在探索中不断完善,才能建构“与美同行”的、创新的美术课程模式,有效推动现今学生思维的迁移和发散培养学生“绚彩、智造、创新”的美术素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