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2018-03-06李连仁
李连仁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行为,是信息反馈的纽带。课堂提问设计得好、应用适时适当,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迪学生思维,引领学生正确有序地思考,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就我的教学实践谈谈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一、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问题情境的创设至关重要。创设得好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能积极主动探究新知。我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先让全班学生各自在自己的练习本上任意画一个三角形,然后用量角器测量出其中的两个角的度数,并在相应的角上进行了标注。完成之后,我说:“同学们我们一起做个游戏好吗?”同学们纷纷表示赞同。我接着说:“我能猜中你们的练习本上那个三角形的第三个角的度数,你们信吗?”学生纷纷表示怀疑,其中一生站起来说出了自己所测量过的两个角的度数,想要验证一下老师的话。我给出了答案以后,该生用量角器一量,真的对了。紧接着等二个、第三个、第四个……无一例外。在学生惊讶之余,我说:“想知道我是怎么猜中的吗?”“想。”学生齐声回答。这时,我让刚才的那几个学生把自己量的两个角的度数和老师猜中的角的度数加起来。在展示中,学生惊奇地发现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余下的同学也齐动手测量、计算……验证这个发现。学生的这一发现,离不开具体问题情境这个思维支点,是在这个具体问题情境中产生了求知欲,发现了新知识。在《量一量》课堂上,在学习了面积单位一平方厘米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让学生用面积是一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纸板去测量学生课桌面的面积,并同时要求学生在一分钟内完成。口令一下,学生立马投入到测量之中。时间到,学生带着一副无奈的表情面面相觑,没有一个人完成任务,其中一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这个面积单位太小了。”我赞许地点了点头,说:“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好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吗?”问题一出,同学们纷纷举手,表示应该换一个大一点的硬纸板。这就很自然地激发了学生探究大一点的面积单位的欲望。就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我把面积是一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硬纸板发给学生。要求学生根据学习一平方厘米的经验,探究新的面积单位。学生们很容易发现一平方分米这个面积单位,再用这个一平方分米去测量学生课桌面的面积就容易得多了。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用合适的问题去启发他,启发学生寻找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促进新知识的形成。
二、问题的提出应有利于引导学生有序有据地思考问题
问题呈现后,教师应注重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有序有据地思考问题,也可以尝试把自己的想法写下了,再引导学生分析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并逐步将一些有序有据的、比较合理的思考问题的方法呈现出来。学生通过比对,学会有序有据地思考问题。我在教学“正比例”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圆的面积和半径成正比例吗?”问题提出后,有一半的学生的答案是成正比例。其中一个学生到台前展示了自己的理由——圆的面积和圆的半径成正比例,因为圆的面积和半径相关联,且半径越大圆的面积越大。这时我追问:“这就能判定圆的面积和半径成正比例吗?”又有一学生回答:“不一定。”“为什么?”我接着问。得看圆的面积和半径的比值是否一定。于是学生们纷纷动手,有的用举例子的方法,有的用公式推导法,最后得出统一答案——圆的面积和半径不成比例。在老师一连串问题的引导下,通过学生有序有据的思考,解决了课堂教学难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问题的提出應适时、适当,才能达到最高效
在学生心存疑惑的时候用问题去引导他,唤起学生的思维,使之朝着解决问题的方向走下去。我在教学《量一量》一课时,有意把格子大小不一样的格子纸发给不同的学生,然后让学生用各自手中的格子纸去测量面积大小一样的猫咪卡片的面积。学生在交流测量结果时发现,有的测量的结果是两个格,有的是两个半格,也有的是四个格。就在所有学生心存疑惑的时候,我的问题是,为什么猫咪卡片的面积一样大,而同学们所测量的结果却不一样呢?同学们听了老师的话,再一次拿起手中的格子纸仔细量。结果还是不一样。此时我让学生都拿着自己手中的格子纸开始小组讨论,看看问题出在哪里。同学们经过讨论交流发现,是因为格子大小不同,才导致测量结果不同。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其中一个学生回答:“用格子大小一样的格子纸。”于是我把格子大小一样的格子纸发给学生重新测量,这次测量的结果都是六个格。适时的提问配合学生实践,使学生很容易体会到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学生最需要的时候,你的带有启发性的问题就价值千金。
总之,课堂上的有效提问是一堂好课的灵魂,是学生在本节课上求知的起点,也是学生获取新知的通道。所以,作为一线教师应认真研究,争取在教学中创设出有效的问题情境,探究出有效提问的方式方法,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