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注重情感体验,促进学生成长

2018-03-06龙倩

文教资料 2017年30期
关键词:学生成长情感体验课程目标

龙倩

摘 要: 新的课程目标要求学校教育注重学生情感、品德和价值观的培养,本文探讨中学心理健康课程如何在教学课堂中有效达成这一要求,结合教学实际,具体从教学目标、方法、主体和氛围四个方面明确情感体验在心理健康活动课程中的重要作用,论证课堂教学中情感体验与学生成长的紧密联系与重要作用。

关键词: 心理健康 课程目标 情感体验 学生成长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改变课程过分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的课程目标要求我们在教学时不仅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更关注学生情感的陶冶、态度的形成、品德的提升和价值观的塑造,而且后者比前者更重要。那么在心理健康活动课中如何体现出这种教学理念,达到新课程的目标要求呢?本文从情感体验角度谈谈对心理健康活动课的看法。

1.转变观念,重感受不重认知

心理辅导的过程是学生的认知结构、情感体验、行为方式在辅导老师的干预下进行调整、重组、统整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主动的过程,而不是单纯领先外力实现的“塑造”“教育”的过程①。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健康的情感对人的认知活动起巩固、强化作用,情感与认知互相促进。具有情感性的课堂教学能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增强学习效果。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根本目标并不是让学生懂得几条心理学原理,或者是掌握几种调节心态的方法技巧,而是促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在课堂的助力下审视内心,反思自我的成长,思考自己的人生、学习,以及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以促进自我朝着更完善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课堂过程中,学生只要能在某一个问题的某一方面真正有所感情、有所触动、有所体验,那就是一种收获、一种成长。反之,如果学生只是记住了几个心理学概念术语,能说出心理健康的一些基本常识,却没有情意活动的介入,没有情感体验作为其认知的强化、迁移及感染、疏导自我的动力,那么,这个过程依然不能说是个体成长发展的过程,不能促使学生自主自觉地反思并改变自身。

例如,在高一一节以“情绪ABC”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活动课上,如果老师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情绪ABC”的理论知识,就忙于向学生介绍与解释“情绪ABC”理论,而理论知识的枯燥与复杂则很容易使学生丧失听课兴趣,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缺乏学生互动与体验,不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最终不能真正激发学生在行动上发生改变。因此,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一定不能拘泥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在“情绪ABC”心理健康活动课上,教师应以增进学生情绪的稳定性,帮助学生接纳自己的感受,使其保持愉快的心情面对新的情境和危机情况为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堂上应重学生体验,轻理论知识的传授,以图片展示或学生小品等形象生动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体验教学内容,让学生学在其中、乐在其中,最终有所思考、有所感悟、有所收获。

2.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注重教学的情趣性

心理健康活动课要着眼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及学生未来人格的发展,必须促成一种气氛,让每一个学生都想参与,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使每堂课生动活泼、情趣盎然,这样才能促使学生个性健康與和谐发展。

钟志农在《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一书中对心理健康活动课的微观发展进程做了如下划分:团体暖身阶段——团体转换阶段——团体工作阶段——团体结束阶段。教师在每一个阶段中都可以运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如在团体暖身阶段,教师要通过热身游戏、音乐、影视等手段营造一种轻松温暖的氛围,调动学生的情绪,让学生既没有心理压力,感到轻松愉快,又集中注意力,调动积极参与辅导活动的情绪,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建立信任感。在团体转换阶段,可以围绕辅导活动主题,选择某一种形式,例如案例、游戏、歌曲、影视片断、小品表演等,将问题情境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往往就是在这种真切而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去体察、去联想、去分析、去反思的,有利于在具体角色关系中辨别是非曲直,并产生深刻的心理体验。

例如,某个高三班级在临近高考时开设了一堂心理健康活动课,教师首先播放张雨生演唱的《我的未来不是梦》,立刻引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时间和情绪里听到这首歌,仔细品味歌词传达的隽永含义,学生真是激情涌动,这首歌为整个团体辅导过程创造了很好的情感氛围。

3.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自我成长需求

在心理健康活动课上,到底谁是课堂的主体?谁是课堂的中心人物?罗杰斯认为,每个人内心都有一种需求和动机,用以促进自己的成长和提高;而且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能力解决自身问题,即使心理适应不良的人也同样如此。所以,罗杰斯便主张在辅导中坚持“以当事人为中心”。另一位著名的精神科医生、生死学大师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也认为“每个人内心深处都知道自己将成为什么样的人,当你成为那个人时你会感觉得到。反之亦然。当什么地方出了差错,你无法成为那个人你时你也知道”。罗斯坚定地主张“我们来这世上都是要来学习生命的课题,但没有人能告诉你的课题是什么,那要靠你自己去发掘”②。以上这些观点启示我们,在心理健康活动课上教师要注意改变“教育者”的角色定位,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尊重学生自我内心成长需求,激发每个学生自觉主动地改变自我,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自我,寻找自信,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自我幸福感。

根据心理健康活动课以学生为主体的特点,在课程操作过程中,教师高度关注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是否有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必须面向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确保每个学生都被自己注意到,并引导全体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倾听每一位同学的发言,只有当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教师和团体对自己的关注和尊重时,他们的主体自信才会得到张扬,他们的潜能才会得到激发。同时,教师与学生沟通时应以学生的发言为主,教师补充引导为辅,学生之间的交流更能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更能映照出他们共同的内心感受,教师可在适当的时候通过倾听、支持、微笑、点头、口头鼓励等方式加以引导,但切忌不可“喧宾夺主”。力求使学生尽可能揭示一个最真实的自我,揭示自己最核心的情感,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认识自我,改变自己适应不良的行为方式,体会学习、生活的美好内涵。这一切都有赖于教师转换自我的角色,真正做到和学生平等相处,具有积极关注、真诚、接纳、共情、尊重等基本态度,使学生感到温暖、安全,从而在团体中真正开放自己,形成相互信任、相互关怀的师生关系。endprint

4.真诚交流,不重有无错话

在心理健康活动课上,教师要创造开放、活泼、信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中思考、体验,并积极将自己的感受、观点表达出来,让学生的思想有所交流、相互碰撞,最终达成共识。

罗杰斯曾经提出,团体辅导者必须具备三种基本态度,即真诚、正确的同感、无条件完全地接纳。基本任务是确定一种对团体成员完全接纳与信任的气氛,以致每个成员不必防卫及隐藏自己,而是可以自由自在地表达自己、融入其中,这样才能使团体活动产生效果,并促进当事人的改变与成长。因此,教师要努力培植一种讲真话、讲实话、不讲大话的风气,形成一种团体内的规范。但是,在心理健康活动课上教师所提的问题大多是开放性的,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学生往往根据自身的真实想法回答,大家各抒己见,答案各不相同,作为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心智还未完全成熟,他们某些回答在成人看来是糊涂的,甚至是错误的,但其实他们是出于对教师和团体的完全信赖与真诚交流。此时,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方式,切忌以严肃的道德标准责备学生,而应给学生真心诚意的接纳、宽容和谅解,使每个学生不必担心批评指责;反之,学生就会因为害怕批评而不敢说真话,在课堂上沉默寡言,或违心地附和老师的观点,对培养他们健康的人格是极为不利的。

但是,鼓励学生讲真话,宽容学生讲错话,并不等于就认可学生的错误观念,也不等于放弃对学生正确的价值引导,假如教师不对明显错误的价值观加以纠正与引导,可能会在团体内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课堂效果背道而驰。因此,教师不能对错误观念听之任之,而需进行必要的引导,只不过这种引导方式不应是武断、生硬和粗暴的,而是一种引而不发,一种循循善诱,一种平等商讨。

例如,在一节高一年级开设的心理健康活动课《寻找幸福》中,在进行学生分享环节时,一位学生表示他认为幸福就是有钱,有钱就是幸福,并解释这样做的原因是“有钱可以随心所欲,无钱就寸步难行”。此言一出,全班哗然,有的附和,有的茫然。于是教师以中立的态度征求大家的意见:“你同意吗?为什么?你不同意吗?又是为什么?请在小组里讨论,说说你们的看法。”各组立即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经过各组观点的碰撞,最后全班得出了一个共识:钱是很重要的,没有钱衣食难保,整日为生计苦恼。但是,钱并不是万能的,钱买不到健康,钱买不到快乐,钱更买不到幸福。有钱不等于幸福。

教师必须牢记对于成长中的学生而言,“被人否定”可能会伤害当事人的自尊心,经历受挫的情感体验,对其人格发展会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为了促使学生敢讲真话,促使学生真诚地情感交流,在遇到说错话的学生时,教师即便有强烈的否定性意见,也必须控制自己的情绪,灵活变通地纠正与引导。

列宁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最终目的在于丰富人的修养,提高人的素质,而从学生心理、精神品格等人格养成目标看,前提是学生情感的调动。学生内心的成长需要我们去点燃,学生的自我责任感、自我幸福感需要我们去激发,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学习的欢乐。

注释:

①刘华山.学校心理辅导[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47.

②[美]Elisabeth Kublel-Ross,著.張美惠,译.心的出路[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6.7.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Z].教基〔2001〕17号,2001.

[2]钟志农.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M].宁波:宁波出版社,2007.7.

[3]边玉芳.心理健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9.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生成长情感体验课程目标
国内外高中化学课程目标比较与启示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浅谈交互设计在工业设计中的运用
情感教育是思想品德课升华的金钥匙
注重体验,促进成长
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分类的探索
浅谈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