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界在变轻

2018-03-06柯德莉

视野 2018年4期
关键词:安乐死

柯德莉

“轻”的潮流,已经渗入社会的方方面面:技术、经济、生活、文化、伦理……通过各个侧面,展现着世界之轻。

轻物欲

泡沫破裂,日本迈入低欲望社会(大前研一语)。对经济的失望与无望,使人们的物欲减退,无论物价如何降低,都无法刺激消费。人们开始思考“什么是真正的物质”——冲动消费、过度消费的商品不算真正的物质。

美国作家茱迪·黎凡做了一年生活实验,除生活必需品以外什么都不买。日本作家金田由纪子在《不持有的生活》中,提倡人们拥有适度、恰到好处的物品。而日剧《我的家里空无一物》将这种不持有的态度发挥到极致:多余物品一律抛弃,连床都不留。不持有主义者相信,拥有的越多,生活便越烦琐,“留白”才能让生活更为轻松。而被物质包围的世界,就像泡沫般容易破裂。

轻成功

成功学已经不再时兴,年轻人反而习惯用“丧”来消解宏大理想和生活压力。“葛优躺”已是国民姿势,彩虹合唱团备受追捧,马男波杰克的金句仿若精神食粮。“没有上进心”的背后,是自我防卫和自我安慰。

年轻人择业时更注重兴趣爱好与个人价值的实现。飞特族(freeter,即自由职业者)因自媒体热走入公众视野,获得了更广阔的生存空间。目前,南京等地已将自由职业者纳入公积金缴存政策范围。

轻漂泊

“轻”的力量不仅表现在道德伦理方面,它更表现为空间上的流动和灵活。

乡土社会里,人是被拴在土地上的。如今人们不再固守乡土,务工人员漂泊四方。各式交通工具与网络让地球越变越小,城市化的差异让漂泊变得平常。北漂话题成为老生常谈,全球漂也已不再新鲜:家乡在成都,上学在美国,工作在北京,房子在香港……或者其工作本就是环球酒店试睡员。如吉勒·利波维茨基在《轻文明》中所说,一种游牧式、变动式的个人主义成为超现代性的主流。

轻经济

这个时代诞生了“小人国工程学”,创新已达到纳米级别。人们在创造质量更轻、体积更小、用料更省的产品,“去物质化”的风潮席卷全世界。理念、虚拟数字和符号也可以成为商品,比如游戏《王者荣耀》中的货币。互联网企业、新兴金融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崛起。

无现金社会在前两年已初现端倪:支付宝进攻各大城市的菜市场与超市,中老年人也开始融入无现金社会。财经作家吴晓波说,随着房地产热潮减退,近几年的财富增长点更多集中在新实业、新消费、互联网与新金融领域,经济重新回归至“轻”。

轻文化

后现代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就是无聊和空虚。我们生活在由大众媒体主导的“轻文化”之中。享乐主义、娱乐至上的观念渗入各个传媒领域:从商品广告、电视节目、娱乐活动到社会新闻,无一不是流量至上,追逐趣味性、娱乐性,沉重的话题则被稀释。

将失落的自我价值投入娱乐或消费,终究归于空虚。不过新的潮流出现了——人们偏好以“轻”的形式来重新诠释沉重的议题。

轻社交

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写道,中国是一个熟人社会,是一个没有陌生人的社会。这种熟人关系是从多方面、经常性的接触中所产生的亲密感觉。乡土之中,人们的交情被土地捆绑在一起,就像大地一样沉重。

而随着人群流动性倍增,社会空间变得越来越大,人们住进独门独栋的公寓大楼,脱离了长期的邻里生活,现代化的科技运作让陌生人进入社交圈,交情变得越来越轻。有人评论微信新功能:“为什么朋友圈设置三天可见?因为我和你只有三天交情。”但在中国的语境中,“熟人”仍有巨大的魔力——圈子与人脉,仍是社交关键词。

轻知识

电子设备越来越轻,随之变轻的还有文字的“重量”和阅读习惯。相比长篇阅读,浅阅读更符合互联网特性。

求知过程也变得轻飘飘。人们不必一头栽进厚重的学术著作之中,只要打开知乎问答、百度知道,动几下指头就可得到答案。各领域达人贩卖干货,将知识浓缩,“十天学会×××”,“这十点让你看懂×××”。不过这样得来的知识也是轻飘飘的——只能看到高度概括的答案,却没法看到冰山底下的图景。

轻婚姻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在文艺群体中引起轰动,它给习惯于宏大叙事的中国读者带来了“轻”理念,并引发“下半身写作”风潮。到如今,人们早已不忌諱谈论性事,而两性关系,也早已不以结婚为目的。

家庭的结构出现了松动,重要标志是夫妻关系由“忠诚”转为“尊重”(曹东勃语)。人们更注重个体存在而非集体目标,分分合合更为多见。民政部的公报显示,2016年依法离婚的夫妻共有384.1万对,离婚率为2.8‰;而2002年这个数字为0.9‰。丁克一族和不婚主义者也悄然兴盛。

社会学家李银河在综艺节目中表示,婚姻终将消亡。随着人类寿命延长、男女平等、性目的改变等原因,高成本的婚姻不再是人生必选项。

轻身体

现代人把脂肪当作负担、毒瘤,以及懒惰的象征,认为有自制力的人都应该轻盈。进入身体的食物,更要轻:蔬菜要有机,调味料要无添加,主食是不必要的,一碟沙拉足以满足生存需求。“轻断食”不再是印度僧侣和瑜伽行者的专利,作为一种颇受推崇的瘦身疗法,它不仅能让身体轻盈,更能让人“获得心灵的自由”。传统健身房中塑造肌肉的重型器械,逐步将抢眼位置让与“轻”型有氧运动,如跑步机、瑜伽场等。

轻死亡

2016年,超过100万人观看了一个英国人安乐死的全过程——纪录片《如何死亡:西蒙的抉择》。西蒙因患有运动神经元病,选择在自己生日当天去瑞士施行安乐死。目前,荷兰、比利时、瑞士的个别城市和美国的一些州已通过安乐死法案。2017年3月,作家琼瑶公开支持“尊严死”,不少网友表示赞同。死亡,在许多文化中是件极为沉重的事,而安乐死的推动者认为,人们有权利更舒适地结束生命。

(李红军摘自《新周刊》)endprint

猜你喜欢

安乐死
荷兰人质疑执行“安乐死”太容易
比利时实施全球首例未成年人安乐死
法律形式和道德判断:安乐死与协助自杀
劳拉筹备自己的葬礼
论安乐死权利
病理解剖医生理解的“安乐死
比利时安乐死人数飙升
安乐死的立法困境及其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