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影响

2018-03-06冯晓莉

文教资料 2017年30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机遇与挑战网络

冯晓莉

摘 要: 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也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网络成为各种意识形态争夺的新兴阵地,高校历来是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重要阵地。在网络境遇下,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加强网络境遇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研究,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導地位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关键词: 网络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机遇与挑战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通俗化、具体化、普及化,使之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所理解、所接受、所吸收。大众化是理论创新的重要途径和最终归宿,也是理论创新能够发挥作用的重要环节[1]。

网络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产生深刻的影响。网络成为各种意识形态争夺的新兴阵地,高校历来是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主阵地。

在网络境遇下,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加强网络境遇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研究,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网络给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带来的新机遇

1.网络有利于提升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者的主体性。

以往马克思主义传播多在相对集中的环境条件下进行。在网络传播系统中,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觉自由地选择各种文化信息,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接受各种传播信息,极大地激发了受众的主体性,有利于人的创造性潜能的开发和传播能力、思维能力的提高。

2.网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新的信息资源。

网络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从平面走向立体,从静态走向动态。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党的各项政策,各种统计资料、重大事件及评论,在网络中都可以找到,内容广泛、形式新颖。比如,马克思主义评论网、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网站等凭借较快的更新速度有效增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信息量。

3.网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新的传播载体。

网络的勃兴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提供了一种新的时空境遇,网络传播信息集图、文、声、音频、视频等多种感知功能于一身,传播信息量大、新、全、快,信息成本低廉,便于检索和复制,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最重要的是,网络传播创造活泼、愉快的文化信息传播环境,使传播内容变得生动、形象、直观,使受众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的熏陶和信仰的塑造,大大提高了传播的亲和力和吸引力。

二、网络给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的新挑战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给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新的历史契机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网络境遇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以通过各种策略和议程进行传播,释放出现实世界难以展现的巨大精神能量,开辟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崭新天地,同时也给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马克思主义的消解提供了可乘之机,增加了我们维护马克思主义话语权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难度系数。

1.网络所承载的海量信息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管理的针对性。

网络承载的海量信息,使受众在学习时,首先需要从各种可供选择的信息中剔除众多的垃圾信息,过滤不需要的信息,否则会使学习者无法有效判断和选择对自身学习和发展有意义的信息内容。网络境遇下传播管理控制权被弱化,一些受众容易失去对信息的判断和选择能力,他们思维的尺度和正确的学习方向在过量异质信息干扰下不易保持。

2.信息传播的自由化一定程度上干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

网络媒介拥有巨大的数字空间,使得信息的科学性、价值性与真实性需要辨析。网络能够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提供新手段、拓展新空间,同时能够给负面思想渗透、传播提供可乘之机。由于信息的自由化和超自由的表达形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有时会面临干扰。

3.信息的“无归责”状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主导性。

网络建构了一个虚拟世界。其虚拟性能够为受众绕开各种障碍主动学习和接受马克思主义传播提供可能,也能够使一些人逃避责任和约束,凭借虚拟的身份在网络上散布不负责任的信息。

三、网络境遇下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策研究

1.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能力。

理论要不断创新,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作为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指导思想,具备高势位的引领功能,只有提高创新能力,才能不与时代脱节,不与现实脱节,不与人民群众生活脱节,使得理论最新成果很好地向普通大众传播。

2016年,《马克思靠谱》一书用通俗易懂、极富感染力的方式,再现了马克思真实的个人形象和魅力,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下的积极现实意义,真正让马克思主义飞入了寻常百姓家,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好的注脚。

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充分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融合,彰显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毛泽东指出,理论工作者应当学会不用书本上的公式而用为群众事业而奋斗的战士们的语言和群众讲话[2]。

2.优化复合型专业人才队伍。

建立一支既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又精通新媒体技术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队伍,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重要前提。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离不开高素质人才队伍,他们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坚实脊梁。

网络的勃兴要求宣传部门、教师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主体加大整合力度,形成强大合力。建立一支老、中、青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队伍,不仅能通晓古今、学贯中西,还能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如此才能适应网络境遇中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要求。

做好选拔工作,这是建设马克思主义传播队伍的前提和基础。选拔的对象应该品德高尚、信仰坚定,能够得到受众的接受和信任;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敏锐的洞察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促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朝着常态化、系统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endprint

改善培训机制,注重新媒体工作者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培养。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传播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及时准确地解答疑难问题。加强新媒體技能培训。切实加强新媒体业务学习,实现从被动应对向主动管理转变。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引领新媒体健康有序发展,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注入科学性和系统性。

3.整合媒体资源,形成合力。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媒体发展规律,要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3]。媒体融合是一场全方位的革新,不仅需要技术手段上自我改造,在思想观念、舆论传播方式和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开放环境下,更加需要不断发挥主流媒体优势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

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强调,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是一项重大改革,要牢固树立一体化发展观念,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机制创新为动力、重点项目为抓手、队伍建设为基础,把各项工作抓到位,加快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4]。

遵守互联网思维,强化一体化发展理念,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媒体发展规律,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现代传播体系。高度重视用户,以用户为中心。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全力打造契合新媒体用户接受习惯的传播方式。有效整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实行优势互补,筑牢传统媒体阵地,进军新媒体,进入全面“融”时代,加强多种媒体横向融合的传播力成为大众化传播的主要趋势。

参考文献:

[1]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J].求是,2010(23).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41.

[3]习近平.推动传统媒体新兴媒体融合[N].光明日报.2014-08-19(2).

[4]新华网.刘奇葆强调:加快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EB/OL].(2014-08-26).http://news.xinhuanet.eom/2014-08/26/c_1112239330.htm

本文受内蒙古医科大学思想政治专项课题资助项目(项目编号:YKD2017SXZZ012)。endprint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机遇与挑战网络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要抓住哪几个关键点
“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大数据给财会行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油气集输系统信息化发展形势展望
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组织与评价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基于网络的中学阅读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