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山水物象浅析
2018-03-06甄昊
甄昊
摘 要: 在自然界中山水美是客观现实存在的。推动了人类的文明,同时影响了山水绘画中以线条作为符号的绘画艺术的形成。在中国山水绘画中线的作用非常重要,不管是对景写生时,还是绘画创作中,都离不开线的运用,成为中国山水绘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关键词: 自然山水 物象 线 山水画
1.自然山水的物象提出及概念意义
中国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源,从最初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感悟,到遵循自然规律和改变自然,这是一个漫长又曲折的过程。在感悟和理解自然中,自然本身带给人们的直观物象,促进了中国古典哲学的发展。古人对自然现象领悟总结的哲学道理,深深地影响和体现在中华儿女的衣食住行之中。
1.1哲学中“道”与“线”的关系
老子的自然观:老子的自然哲学博大精深,流传至今,其主要阐述了“道”。
“道”是宇宙的本源和实质,是原理、原则、客观规律“道可道也”。他提倡人们顺应自然,对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其自然发展,“圣人居无为之事”的哲学理论。自然事物都处在自然变化运动之中,事物从产生到消亡是自然而然的一个客观规律,在自然山水中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有、无,长、短,是“相反相成”的。所有“相生、相成、相形、相盈、相和、相隨”等,是指相互比较、相互生存、相互生成的。没有无缘无故的存在,也没有随便的消失。
在现代人眼中“道”如同方法、道路、轨迹、迹象,代表了现实生活中某一事物的名称。如人们常说的:“划了一道子。”这充分说明“道”也是“线”的一种,“线”是“道”的名词符号。我们通常用线时都会出现痕迹,这充分说明“道”与“线”是有一定联系的。
1.2哲学中“象”与“物象”的联系
在《周易》中,“象”作为一个主题核心内容被提出。这里的“象”,包含宇宙中所有事物,犹如物象、事象、现象、图像、星象、气象等一切。在对“象”的阐述中高度而抽象地运用了——卦、占卜等符号象征性地阐述了人类看到的自然物象。但是它提出的思想方法却启迪了人们,更进一步地深入研究自然物理现象。通过自然中“象”的研究和探索,人类首先能分清楚每一事物现象代表的不同。特别是《易传》中提出的“圣人立象以尽意”的观点,它更加深刻地表现出“立象”含有形象的成分。它通过具体的象阐明了某种普遍存在的哲学道理,这和中国绘画的形象传达有所相通。
“象”:呈象、现象,它是人类发展以来对自然客观规律的出现变化的统一语言。
《周易》认为,一切事物都是阴阳相生相克的,是在此消彼长中变化的。通过自然的变化体现了万千世界的神秘。例如阴阳是刚柔状态的物象呈现,但同时体现出了人的本性。阴阳的对比反映了自然的哲学规律,表明自然山水中的一切事物是“对立又统一的”。
2.自然山水之物象推动了人类文明
2.1自然山水物象与科学
早在远古时代,人类对天空自由飞翔的鸟类十分羡慕。总想有一天能学着鸟儿那样,在天空中飞翔。幻想着自己也能生长出一对翅膀,这种想法是人类制造飞机的原始动力。后来随着人们的探索和对大自然的理解,人们又学会了制作风筝,利用自然界的气象——风,把风筝飞上了天空。通过风的力量让风筝能随心所欲地在天上运动飞行。
130多年前美国有对兄弟名叫莱特兄弟。他们通过会飞的蝴蝶的启迪,在1900年10月试飞第一架滑翔机。后来在滑翔机的基础之上研究和发明了第一架飞机。
同样,有一天有位名叫牛顿的人。他在苹果树下看书,从树上掉下的苹果正好砸在了他的头上。这使他苦思冥想,为什么苹果会自动掉下来?为此他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定律是艾萨克·牛顿于1687年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上发表的。
传说在海边生活的人类因为经常看到在水中漂浮的树叶和木头,于是开始苦思冥想,探索其中的奥秘,当它们把很粗的树木放到河水里,发现木头很快沉入水底,而薄的木头可以漂浮在水面,顺水而下。在不断探索和研究中形成了木制的船,随着科技的发展,今天的人们已经利用机器代替了木头。
自然山水的物象使人类不停地探索和研究,它带动了人类科学的发展。
2.2自然山水物象与文化
相传中国的文字也是自然山水的物象形态造就与演变而成的。传说仓颉造字:
有一天,仓颉一早起来到山上去打猎,只见满山遍野白雪茫茫,山川树木全被大雪覆盖。仓颉转了好几座山,也未曾看见到一只猎物。正准备下山回去,突然从树林里窜出来两只山鸡,在雪地上觅食。山鸡走过后,在雪地上留下了两行深深的爪印。接着,因为他的到来惊动了两只小鹿也窜出树林,惊慌而逃,这样雪地上又留下了小鹿的蹄印。这些留在雪地上的印子让仓颉看得出神,他把山鸡的爪印和小鹿的蹄印一对比,发现形状不一样。他想,把鸡爪印画出来就叫鸡,把鹿蹄印画出来就叫鹿。他发现世界上任何东西都有一种形,只要把它的象形画出来不就成了字吗?从这以后,仓颉每日观察自然山形、日出日落、明月星空,雨水、河流、虫、草、鸟、鱼,画出它们的形态创造象形文字。不久,人、手、日、月、星、牛、羊、马、鸡、犬这些字都造出来了。(如图1)
这些普通的自然物象对人类的启迪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使人类更加文明。
2.3线反射的人生哲理
每条线都能反映出个性美,曲折如同圆滑、粗壮如同耿直、宽厚如同朴实,现在数学概念认为:线是由无数点组成的,如果人生像一根线条,每个人的每一天就如同线条上的点。人生道路上的每一天、每件事情、经历的每种生活环境就像线上的每一点,有曲折,有平坦。有了它们的组成才能体现出人生的价值,才能描绘出人生精彩的画卷.
3.线条在绘画中的运用
3.1线是主要的审美元素
线条是主要的视觉审美元素之一,是人类绘画艺术交流、表达思想感情的视觉语言符号。古今中外许多优秀美术作品中都富有不同个性特色的线条艺术魅力,但线条美不仅仅是美术家专用的,现实生活中无时无处都会感受到线的存在。例如,人们身上穿着的衣服,在人体肌肤上形成的衣纹线条。每栋大楼、每件物品的外轮廓线等。endprint
线在中国绘画中每一条都有起笔、运笔、收笔这三个动作过程,既体现出了书法“一波三折”的用笔法则,又完整地浓缩了一个抽象的运动过程。一条线的起笔、运笔、收笔的过程是无限时空的统一体,是符合自然运动发生、发展和终结的客观规律,是千变万化运动中现象的高度概括和抽象表现。
3.2中国绘画中线的元素
中国笔墨艺术是线条的艺术,比如中国画和毛笔字,就是一系列线条的组织与集合。从最初简短的几笔开始,逐渐形成而来,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就得到了一幅美好的图画。中国传统绘画是以笔墨纸砚为工具的一种绘画。每一幅绘画作品都是画家在自然山水之中获得的启示。在视觉上既隐藏了自然山水的物象,又与之保持着有效的距离。观者在作品中能获得与之在自然山水中更直观更深刻的艺术美感,能感悟到在自然山水之间,雨水流动过的痕迹和风化形成的山水树木。所有一切自然界的线都留下美好生动的景象。
“图画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要有笔墨”(黄宾虹)。论及中国山水画中的笔墨关系,最有发言权,成就最高者当属黄宾虹,黄宾虹终其88年的绘画史践习笔墨,将笔墨推向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他将笔墨线条本身具有的客观性提升到内美的高度,只有他有胆有识地提出“中国山水画舍其笔墨而无他”。“墨为笔为筋骨,笔以墨为精英,笔墨互为表里。笔以墨为纬,墨以笔为经,笔墨乃是经纬连络的整体”。黄宾虹十分讲究用笔,他认为“作画全在用笔上下功夫”,黄宾虹将笔法同自己实践结合起来,总结归纳“五种笔法”,即“平、圆、留、重、变”。
“平”由臂使指,用力平均,书法所谓如“锥画沙”是也。起讫分明,笔笔送到,无柔弱处,方可为“平”。平非板实,水有波折,固不害其为平;笔有波折,更足显其流动。一波三折,起讫分明,此之谓平,平非板矣。此话同时证明了自然山水之物象线与笔下线之间的关联。
用笔如“折杈股”者,圆是也。妄生圭角,则狞恶可憎。“折杈股”,笔法线条,要求婀娜中仍保持刚劲的圆浑润丽,亦不能流扵柔媚。舍刚劲而言婀娜,多失之柔媚,皆未足以语圆也。
用笔如“屋漏痕”者,留是也。
算术中之积点成线,即书法如“屋漏痕”也。算学积点成线,画亦由点而成线,是在于留也。无意贵留,似碍流走,不知用笔之法,最忌浮滑,浮乃轻忽不遒,滑乃柔软无劲。笔贵遒劲,书画皆然。
用笔重,要像“枯藤”、“坠石”;
用笔要变,是“不拘于法”。
山有脉络,石有棱角。钩斫之笔流变;水有行止、木有荣枯、简淡之笔又变。维能变着不拘于法。(如图2,图3)
黄宾虹作画却将书法用笔用于创作之中。“用笔之法,以书法而来”,“自画法失传,古人用笔,存于篆隶”。他认为用笔的最高之法是以金石文字为依据。黄宾虹晚年的笔法得力于金石味的用笔,刚中能柔,圆浑厚重,生产来乎稚拙,沉着刚健。这种法则如同自然山水物象线的本性。
3.2.1绘画中线与自然物象线的对照
画家有力的概括使用自然山水中的物象线的美感,将其运用到画面当中。以下是部分山水作品中线的元素与自然物象中线的对比。
马远,字遥父,号钦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济),后移居钱塘(杭州)。生卒不详,出身于画家世家,远祖马贲,佛像马家之后,以善写生驰名。他的山水画构图,近景多偏在一角;远景简练清淡。善用斧劈皴,樹的形象多长枝外拖,姿态舒展。流传作品主要有《踏歌图》《雪图》《水图》《梅石溪凫图》等。(如图4四幅)
马远的《水图》和自然山水中水纹十分接近。(如图5)
用线,犹如中国书法讲究:“执笔贵圆,握管不可不直,直则方。得势不可不转,转则圆。”笔墨与纸在运作中形成的线,有它必不可少的偶然性和必然性。笔墨的干枯,线条的粗细、波折,都体现出截然不同的艺术效果:雄壮、纤细、华丽。线条的变化:可以是渐变,也可以是突变。渐变显得较为沉着舒缓,突变有利于突出画面的大起大落、大张大合,显得节奏感强烈。线条运笔要“颜清臣之屋漏,怀素之壁路”,线条不易平滑,要顿挫运动而行。如同屋漏雨留下的痕迹一样蜿蜒而行。在一幅画面中,线条的变化不应该变化得太平均。如果过于平均,就如同无变化、无色彩,使画面很呆板。但变化过于频繁,又易凌乱。变化之多少,变化与否,何处变化,都应该意做到在笔先,做到心中有数。
3.2.2线在绘画中的作用
清初,被誉为金陵八家之一的著名山水画家龚贤,其作品擅长黑白对比。其在《柴丈画说》中说:“几树皆墨,此树独白者,故其醒耳。”其实就是线条疏密关系及视觉感官审美,最终便利用视觉冲击营造画面特殊的对比效果。
清人沈宗赛将对比说成:“物物相需”,“如作密树,需虚气以形其共蓊郁,做闲云须杂木以其形”,使云与树之相需也。疏与密,黑与白,是人们的感官概念之所在。画家必须注意这一点。刻意强调,让这种对比体现在画面之中,从而更好地突出画面的中心思想。
自然山水中的物象线对中国绘画有一定的启发和运用作用。虽然物象呈现的线不是绘画中的线但彼此是有内在联系的。山水画中的线,是画家总结和感悟自然山水物象后提取了自然山水中线的精华。包含中国传统哲学、人文、艺术家赋予的线条审美情趣,推动了中国山水绘画的发展,体现了自然人文与山水绘画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鲁迅美术学院.美术之路·中国画[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93.
[2]潘运告,编著.元代书画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3]马文作.老子·论语·孟子[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
[4]何延吉吉.中国山水画技法学普[M].天津:天津杨柳青画社,2004.
[5]朱金楼.近代山水画大家黄宾虹先生上[J].美术研究,1957(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