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华中鲁艺群众路线的教育实践与传承

2018-03-06陈德田

文教资料 2017年30期
关键词:教育实践群众路线传承

陈德田

摘 要: 华中鲁艺从筹办到改建为鲁工团再到鲁工团的解散,虽然前后仅有两年多时间,但始终正确贯彻党的文艺方针,践行党的群众路线,面向部队、面向群众,深入实际,形成通俗化、大众化的文艺特色,在教学与实践中结出了丰硕成果。之后从“小鲁艺”到“大鲁艺”,从盐城鲁迅艺术学校到盐城高等师范学校,华中鲁艺坚持群众路线的教育实践得以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关键词: 华中鲁艺 群众路线 教育实践 传承

鲁迅艺术学院华中分院(下称华中鲁艺)是刘少奇、陈毅等在华中抗日根据地主导创办的一所军队文艺院校。1941年2月8日开学,同年8月上旬改建为军、师两个鲁迅艺术工作团(下称鲁工团),1942年底,鲁工团解散。华中鲁艺创办之初,就明确提出“坚持文艺为工农劳苦大众服务的方向,走向通俗化、大众化的道路是巩固和发展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重要一环,是摆在每个文艺工作者面前的艰巨而又光荣的任务”,此后,在两年多的敌后斗争的艰苦岁月里,华中鲁艺、鲁工团始终坚持贯彻这一方针,面向部队,面向群众,深入实际,积极开展群众路线的教育实践活动,在教学与实践中结出了丰硕成果。

一、坚持群众路线,深入生活,创作了大量符合群众需求的文艺作品。

为了使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群众服务,就一定要深切了解群众、熟悉群众及深入生活。分院会组织师生们第一时间深入城乡和部队中。通过这些亲身经历和调查研究、走访,使他们能很好地从生活中挖掘创作的源泉;因为只有身临其境才有可能创作出反映工农大众情绪、要求及所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只有这样才能被大家更易接受、了解、欣赏。在1941年3月和5月,本校各系组织了师生们下乡的活动,让师生们深入群众、体验生活,收集民间流传的一些故事。加以研究整理,并从中吸取营养,努力使自己创作的作品大众化和通俗化。文学系在《江淮日报》上发表了关于诗的论文:“诗是跟斗争的巨浪向前跃进的,在这抗战日益艰苦的今日,诗要像炸弹一样爆炸,战旗一样飘动,冲锋号一样怒吼,就必需走向街头,走向乡村,走向大众。”在此基础上开展起来的苏北墙头诗运动风靡一时。贺绿汀在阜宁停翅港卖饭曹(时新四军军部所在地)工作时,根据耕田时农民在牛后面吆喝牲口的号子创作了《呼牛曲》。根据他的建议,村民将家乡流行小调改编演出了不少具有抗日内容的新剧目。如号召抗日不要怕鬼子的秧歌剧《破除迷信》,反映军民团结的小淮剧《一家人》,等等。

如在1941年7月反扫荡前,华中鲁艺到湖垛(今建湖)一带参加减租运动。各系同学混合编成二三十个小组,既是工作组,又是一个小文工队。同学们通过艺术形式的宣传,很快融入群众中。美术系和文学系的同学们互相配合,通过当时情况画了很多诗文并茂的墙画;和音乐系、戏剧系的同学之间配合,绘制了不少“洋片”。群众都能融入进去。因为他们非常喜爱这种一边听说唱,一边看画的“拉洋片”的形式。

至此,美术系的创作形式和工作方式有很多种,特别是在鲁工团时期。此外,当时的军鲁工团是经常在淮海区(即现在的阜宁、淮阴、涟水等地)活动的。尤其是那一带农民每逢春节都要在牛栏里贴一套或几套“牛印”。因为这种“牛印”一般是七寸长、四寸宽的横幅水印木刻画,是印在各种颜色的纸上,每套八张的。因为这种“牛印”的内容,是没有迷信的色彩。而且色泽鲜艳,为农家牛栏点缀的红红绿绿,十分养眼,能给人带来乐趣。“牛印”内容一般大多是:大轮船、火车,保家防匪,耕田打场,上海大马路,变魔术或是杨家将等戏文中的人物,可以说都是富有生活情趣的题材,其表现手法也很质朴,很风趣。因此,在军鲁工团美术组同志在深入群众生活中发现后,并在1942年春节刻印了多幅“牛印”,分分赠给附近农民,很受他们喜爱。

二、坚持群众路线,发挥核心堡垒作用,积极地推动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展。

在华中鲁艺成立后,更是积极发挥了作为军队艺术院校的核心堡垒的作用,并发起和组建了若干地方性的群众文艺协会,可以说这一发起和组建有力地推动了群众性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展。1941年初,邀请苏北老戏剧工作者在华中鲁艺开会,成立戏剧协会筹委会,5月初召开300余人的代表会,正式成立苏北戏剧协会,选举了许幸之、许晴、王凤鸣、吴蔷、黄其明、邵惟、司徒扬、魏征等二十三人等为理事。分院还指导根据地各中学成立学生剧团,向他们印发、赠送通俗剧本和戏剧书刊。同时在协会人员任命上分别是诗歌协会是由葛健吾和辛劳为正副理事长,许幸之、何士德、戈茅、戴英浪等七人为理事;在歌咏方面,既成立了苏北歌咏协会外,又开办了歌咏的训练班;在美术方面,成立了苏北木刻工作者的协会,由莫朴负责,卢芒、沈柔坚等为理事。配合红五月活动,木刻协会在“民众画廊”专门办了木刻画展览,还出版了《木刻漫画选集》。4月中旬,配合苏北文化界协会代表大会在盐城召开,分院美术系还主办了一次规模较大、较全面的美术展览,展出鲁艺师生和在盐城的其他美术工作者300多件作品,当时挂满了鲁艺分院各个教室。苏北文化界协会代表大会,选举钱俊瑞、夏征农、许幸之、薛暮桥、王阑西等25人为第一届理事会理事。这次会上还通过支持大后方文艺界反对当局迫害坚持抗战进步的文化人士的通电。鲁艺的师生也是苏北文艺群众团体的骨干,因为他们在繁荣抗日根据地的文化艺术中起了积极的作用。

三、坚持好群众路线,以艺术为武器,紧密地结合根据地开展各项政治运动。

分院师生以艺术为武器,緊密结合根据地开展各项政治运动,进行了大量宣传工作,克服一切困难。特别是在皖南事变发生后,我院戏剧系第一时间创作了并公演了《皖南一家》、《王玉凤》等有影响力的剧目,揭露了当时国民党的顽固派的假抗日,实则是真反共的阴谋活动。文学系也创作了《新翻版》、《汪逆之泪》等真人真事的戏剧,不仅淋漓尽致地揭露了汉奸、卖国贼投降的丑恶嘴脸,更贴切地给人警醒。

例如:在1941同年在6月22日里,反“扫荡”斗争即将到来的,为了能更好地保卫夏收、保卫根据,我校各个分院提前结束了专业课的学习,积极深入到盐城五区等临近地区的农村当中实习。不仅帮助群众们收割、车水、打麦外,还以三五人一组分头到各乡、各保进行抗日宣传,田头、场地成了分院师生的文艺宣传阵地。为了普及抗战文艺,他们帮助群众办墙报、黑板报,出刊《民众书报》、《大家看》和《实习快报》,还向群众分发了自己编印的诗歌、漫画、剧本和歌曲集,以多种形式宣传我党抗日救国的主张,宣传新四军英勇杀敌的事迹,增强群众对抗战胜利的信心,动员群众踊跃参加农民自卫队,积极做好反“扫荡”的各项准备工作,把农民武装起来,做好保家卫国的决心。endprint

四、坚持群众路线,从“小鲁艺”到“大鲁艺”,播撒文艺的火种。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鲁艺讲话时曾指出:“你们现在学习的地方是小鲁艺,还有一个大鲁艺。只是在小鲁艺学习还不够,还要到大鲁艺去学习。大鲁艺就是群众的生活和斗争。”(引自《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史料选编》“抗日战争”第1册85页)华中鲁艺创建于敌后战争环境,由于当时种种历史原因,广大师生很早就陆续走出“小鲁艺”,而到“大鲁艺”中去学习,在革命实践中锻炼提高自己,以成为革命的文艺战士。

音乐系学员孙琳在其回忆录中写道,1941年7月,他即被分配到阜宁县农村工作,美术系的凡一、音乐系的王新生、奔流等人已走出“小鲁艺”,到该县文艺宣传队,在农村的革命斗争中学习和工作。1942年1月他又被调到我党创办的盐阜区联合中学(盐城高等师范学校的前身)当音乐教员,鲁艺文学系教授林珏和英语教员高文,先已到校。接着,军鲁工团美术组的丁达明、文学组的王韬、戏剧组的仇泊、音乐组的沈良相继来到该校任教,在发展根据地的文教事业和对敌斗争中学习、实践。

五、发扬铁军精神,继承鲁艺传统,把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薪火相传。

根据记录,在1959年,为发扬好铁军精神,为了继承鲁艺的传统,因此原“盐城地区艺术学校”更名为了“盐城鲁迅艺术学校”,这一举动,成为华中鲁艺的唯一继承学校。盐城鲁迅艺术学校在其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没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而是时刻把握时代的脉搏,与人民血肉相连。在要求学生勤学苦练,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更要求广大师生走出校门,投身于社会生活,坚持“二为”方向,与工农打成一片,及时準确地用文艺形式反映他们的喜怒哀乐。

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坚持群众路线的教育实践活动,始终不是过去时。华中鲁艺、鲁工团贯彻执行了群众路线的教育实践活动,虽然存在的时间短,但在盐阜大地乃至华中地区老百姓心里矗立起一座无形的丰碑,在中国的抗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文化教育事业离不开群众,更不能脱离群众,盐城鲁迅艺术学校、盐城高等师范学校的发展历史证明,只有发扬铁军精神,继承鲁艺传统,坚持群众路线的教育实践,我们的事业才会永远充满活力。

参考文献:

[1]朱泽.新四军的艺术摇篮[J].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2,4(1).

[2]中共盐城市委党史工作办公室、盐城市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编.刘少奇在盐城[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9,9(1).endprint

猜你喜欢

教育实践群众路线传承
何谓教育理论联系实践
大班幼儿感恩教育实践与探讨
顶岗实习支教学生评价问题探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