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鉴赏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8-03-06陈俊
陈俊
(太原生态工程学校,山西太原 030009)
在我国古代的礼乐教育中,音乐就与政治、与经济、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音乐的意义,早已超脱了音乐本身,音乐与其他元素一起,在整个社会生态中相互联系、和谐共存、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共同体。在生态美学观下,学校的音乐教育,是审美的教育,在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生态互动中,学生经历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理解、审美判断、审美反思、审美表达这一过程,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实现均衡发展,动态平衡,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1 中职音乐鉴赏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理论依据
1.1 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理论,提倡以人为本,把学生放在教育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责任,不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灌输,而是为他们提供各种实用的学习资源,创造便利地获取知识的平台。教学的本质,是一种平等的互动过程,师生间应当建立起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新型关系。人本主义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爱护学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1.2 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所具备的智能是多元化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领域,有独特的学习类型和学习方法。认识和发展学生的最强能力,不仅可以保持住优势,还能带动其他智能的发展。因此,不存在差生的概念,学生只要顺应自身的智能特点,朝着合适的方向发展,就能成才。
1.3 自我效能感理论
如果人们知道自己的某一个行为,会产生期待的结果,并且认为自己有能力完成该行为,那么他们就会成功。自我效能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在面临困境时,能够延长坚持的时间,做出积极的努力。因此,在音乐鉴赏教学中,应充分运用这一理论,顺应学生的自我效能期待,增加额外的学习动力。
2 音乐鉴赏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2.1 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重视音乐鉴赏教学的情感目标。情感目标的实现,其实就是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包括积极的学习态度、充足的学习兴趣、优秀的意志品质等,教师需要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进而转变为稳定的学习动机,并不断地给予鼓励,培养克服困难的勇气与充足的自信心,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端正审美态度,激发审美兴趣。教师需要灵活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音乐审美的积极性。
2.2 营造生态化的教学氛围
有效的音乐鉴赏课堂教学,有赖于平等和谐的教学环境。学生具备独立的人格,教师需要予以足够的尊重,摒弃高高在上的教育者态度,可以适当降低权威性,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与交流空间。同时,以轻松,愉悦的心情,去感染学生,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带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促进师生间、学生间的联系与互动,达到教学生态各因子之间的动态平衡。
另外,我们还需要适当保证教学环境的开放性,利用网络虚拟社区,进行课外拓展。同时,在创设情景时,可以邀请其他师生观摩学习、提供建议。
2.3 确立音乐审美的核心地位
音乐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课堂教育的实施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并且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第一,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审美教育不能依靠灌输,而是应该依靠学生自己的感悟,因此,传统的讲授型教学模式并不是用语音乐课,教师只需要起到启发和引导的作用就可以了。第二,积极发挥师生之间的协同作用,教师不应当以教育者的身份自居,还是应该和学生一起享受音乐,并通过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感染学生,强化审美体验。
2.4 突出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
科普兰将音乐鉴赏分成了三个阶段:美感阶段——欣赏者通过音乐获得情感的愉悦,属于最初级的阶段;表达阶段——欣赏者能够理解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意义,产生共鸣;纯音乐阶段——欣赏者能够懂得曲式和乐理,掌握音乐的主题和布局。中职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音乐理解与鉴赏能力,不应满足于停留在美感阶段。第一,注重对音乐内涵的理解。比如,分别欣赏肖邦的《c 小调练习曲》和李斯特的《爱之梦》,引导学生感受两者之间的不同内涵。第二,培养对音乐作品的分析能力。还是以《c 小调练习曲》为例,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该曲目的创作背景,并与音乐的内涵相联系,比如引子部分表现出的悲愤与震惊,可以联想到华沙起义的失败,乐曲第一部分的刚毅主题,可以联想到波兰人民的顽强抵抗,等等。
2.5 强调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
目前的学校音乐课堂教育,通常存在着一个矛盾,如果注重音乐“双基”的讲解,就与注重音乐审美教育的核心理念不符,如果忽视音乐“双基”,同样会影响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实际上,两者并不是对立的,完全可以互相渗透。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展开深入研究,找到在潜移默化之中渗透音乐“双基”的方法。比如《c 小调练习曲》,如果教师在一开始就向学生讲解创作背景与相关的乐理知识,就会显得生硬,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因此,我们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初次欣赏之后带领学生找到乐曲的特点、理解乐曲的内涵,通过再次欣赏,带领学生从音乐要素的角度来分析乐曲,加深印象。
2.6 发扬多元文化的理念
新课程标准将弘扬民族音乐、接受多元文化作为中职音乐课程目标的一部分,来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与爱国主义情怀,加深学生对多元文化的理解与尊重,因此,我们也需要在中职音乐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予以展现。
第一,弘扬民族文化。在音乐教材中,一般都会为民族音乐设立专门的章节,例如人音版教材中,第二单元为民歌专题,第三单元为民乐专题,第四单元为京剧专题。中职阶段的学生,大多数追求时尚,喜欢流行音乐,而对传统的民族音乐兴趣不大。因此,教师可以适当开发整合教材,突出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进入京剧的专题时,教师可以从网络上下载一些经典剧目的精彩片段,让学生领略京剧的魅力,改变对京剧的看法。例如在课堂的开始阶段,教师可以播放《群英会》中蒋干盗书的片段,让学生在精彩的故事情节中快速进入状态。
第二,理解多元文化。音乐无国界,文化的多样性丰富了艺术教育的资源宝库,学习和了解其他国家的音乐文化,对于我国音乐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人音版教材第五单元是亚非音乐专题,第六单元是欧洲与拉美音乐专题。在实施课堂教学时,教师同样需要注重趣味性。比如,在介绍非洲音乐时,可以在课堂引入阶段播放非洲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玩”音乐的视频,了解音乐对于非洲人民的重要意义,领略非洲音乐的独特魅力。
3 结语
现阶段,我国学校音乐鉴赏课堂教学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课堂程式化、审美教育缺失、教学效果不理想等。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们需要以人本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为依据,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营造生态化的教学氛围、确立音乐审美的核心地位、突出音乐鉴赏能力的重要性、强调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传承民族音乐、发扬多元文化理念,从而真正发挥音乐教育的艺术熏陶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音乐教育价值的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