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有效教学模式研究

2018-03-06余永梅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儿童文学儿童教学模式

余永梅

(遵义师范学院,贵州遵义 563000)

当前,作为幼儿园主要教育资源的儿童文学已经成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其实,不单在幼儿园,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也会运用绘本或者儿童书籍等儿童文学作品来教授。所以,近年来家长和社会各界教育工作者对幼儿阅读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引起了重视。作为培养幼儿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的主要途径,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研究也在学术界激起热潮。儿童文学作为最能够激发儿童学习兴趣的媒介,如果能同儿童表演、儿童游戏等相联系,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儿童的综合能力。

1 建构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堂有效教学模式的意义和依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材的编写应该以学生的身心发展为导向,以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为要求,在此之上联系学生的精神世界和想象世界,编写出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材。儿童文学课程的基本功能是:思维导入、感情渲染、开发智力、增加趣味。儿童文学作为学前教育专业一门必修课程之一,在培养优秀的学前教育人才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目前高校儿童文学这门课程设置大同小异,教材不一,导致儿童文学培养目标、教学进度和侧重点都由任课教师灵活掌握,多数师范学校都沿袭以往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传统单一,注重对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儿童文学应有的童趣、快乐和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特色,对学生技能的训练忽视了,这就难以适应学前教育快速多元发展的现状。

任何一种文学素养的形成都不是一日之功,故而为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儿童文学专业素养,强化儿童文学教学能力,我们在日常课程教学中就需要不断探索,寻求理论创新,寻找适合我们学校学前教育学生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适应社会需要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使之具备指导性、实效性、实用性、可操作性、更科学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儿童文学兴趣,激发学生自觉和自发地接近儿童文学的情感,丰富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提升学生阅读和欣赏、改编及创作、表演等的能力,提高儿童文学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为培养优秀的学前教育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实践研究,针对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学现状建构的教学模式为 “导引析理—诵读鉴赏—创编表演—教学实训”。这是在传统的教学基础上的创新性教学,侧重于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和学习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对儿童文学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该教学模式完全符合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缩短了学生职前、职后的距离,对学生毕业后高质量从事幼儿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儿童文学课程的有效教学模式的内容

“导引析理—诵读鉴赏—创编表演—教学实训”教学模式,既有继承又有创新。通过教学实践,培养了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既强调了师范性和文学性,又突出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特色和技能特色,形成了从知识到技能,学习到运用、学校到幼儿园的完整教学体系,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和教学水平。

“导引析理”主要是在让学生了解把握中外儿童文学发展历史进程,理清楚发展脉络,掌握了儿童文学的基本原理之后,再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儿童文学体裁的概念、特征和分类,分析各阶段经典儿童文学作品的评论,这贯穿儿童文学教学的始终,不但使学生遵循教材的编排模式系统地完成教学目标,学生也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并以此来指导自身的阅读、作品鉴赏和进行创编等实践。

“诵读鉴赏”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和鉴赏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能力,把感性和理性融合起来。通过阅读文学作品中所饱含的审美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心和童心,通过教学,使学生真正热爱儿童文学。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要求幼儿教师能够“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可见培养学生的儿童文学鉴赏能力对今后从事幼儿园教学尤其重要。在教学中,笔者主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教学:一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学中突出审美性。收集优秀的儿童文学阅读篇目编成目录,在开学第一节课发给学生,让学生课后选取自己喜欢的篇目自行阅读,在每次上课前预留几分钟时间让一两个学生和同学们分享阅读心得。在讲到某种儿童文学体裁的时候,再让学生选取代表性的作品进行赏析。通过这样的阅读审美体验,学生的鉴赏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其次是写简评,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以往的教学把儿童文学理论和作品欣赏作为教学重点,而把评价作为课后作业。在教学每一章节文学体裁的时候,把网络资源充分利用起来,选取一些课外儿童文学案例进行分析讲解,把握好知识重点,注重实例,与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紧密配合,让学生在不断的思考和练习中,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把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充分发挥出来。再选取一两篇代表性作品让学生写点评,拿出自己的见解,再小组讨论进行汇报,这是互相切磋和总结归纳,最后老师进行评价补充和更正,这样就做到了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对作品的全方位认知,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创编表演”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儿童文学创作编写能力和根据作品内容进行改编和表演的能力。这是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对学生进行想象能力和表演能力的训练,是将理论转化为实践能力,在阅读鉴赏的基础上的创新实践能力。这一环节能充分体现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特色和职业技能,实现儿童文学文学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统一,实现了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在儿童文学教学中,学生会学习到儿歌、儿童诗、寓言、童话、儿童故事等各种文学体裁的创作,教学中教师必须强调儿童性、趣味性,引导学生多去收集各类素材,带领学生体验儿童生活,走进儿童心理,为创作做好充分准备,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真正走进作品。儿童文学课程对学生的综合技能提升展现在学生学习的全阶段,并具有同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的欣赏、表演、创造、再编辑相融合的特点。比如在诗歌教学中,要求学生进行朗诵,童话故事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表演能力,要求学生不但能够生动的讲故事,还能演出来;图画书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学生用图画书的形式展现文学故事,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能力;儿童戏剧教学中,课前先给学生分配好角色,利用课余时间熟悉台词,再到课堂上进行表演。在这类教学活动中,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去体验角色,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尽情去游戏,使我们的课堂生动、有趣、活跃。而同学们在整个过程中,互相配合、互相学习,互相切磋,达到了共同提高的目的。

“教学实训”主要是培养学生毕业后的教学能力。在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文学鉴赏能力后,能有目的的引导儿童去阅读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儿童接受文学的熏陶并进行有效的语言教育。所以学生最终是要走上讲台开展教学活动,学生也有一种参与教学活动的愿望。笔者授课过程中,在每一章教学内容结束后,安排一定的时间针对所学体裁选一篇教学案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示范教学,并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以一名教师的身份去完成一份教案设计,要准备相应的道具和课堂教学PPT制作,再安排一名学生来进行授课,不断提高学生的授课技能,为学生的实习和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其次根据学校教学安排,利用每学期有两周的教学实践周时间,带领学生到幼儿园进行教学观摩,在整个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好笔记,记录其他教师好的经验,进行总结交流,取长补短,取得实际的儿童文学作品教学经验,提高自身教学技能。

3 结语

儿童文学作为儿童人生最早的教科书,直接影响着儿童的精神成长,对幼儿健康的身心、全面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所以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尤其重要。“导引析理—诵读鉴赏—创编表演—教学实训”教学模式能够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完成培养目标,强化职业技能,充分掌握儿童文学理论,具备儿童文学鉴赏能力、创编表演能力、教学能力。在整个教学模式中,始终是教师占主导、学生占主体,以全面培养学生儿童文学素养及实践能力为目的。课前课内和课后有机结合,突出儿童文学教学的专业性、适用性、文学性、实效性的特征,达到了既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儿童文学综合素养,又培养了一专多能的综合性人才。

[1]杨双双.高职儿童文学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和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4(1):56-57.

[2]韦宏.儿童文学分层次教学模式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7):91-92.

[3]王昆建,王娟.略论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定位[J].昆明学院学报,2010,32(2):134-135.

[4]王昆建.儿童的文学阅读需要点灯人[J].昆明学院学报,2008(3):76-77.

[5]何亚明.高师院校加强儿童文学课程建设的策略[J].教育评论,2006(6):100-103.

猜你喜欢

儿童文学儿童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第四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第三届福建省启明儿童文学双年榜揭榜
唯童年不可辜负
——两岸儿童文学之春天的对话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原生态”与儿童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