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视觉视角下的幼儿绘画语言表达分析
2018-03-06李贝丽
李贝丽
(武汉设计工程学院,湖北武汉 430205)
幼儿时期一般泛指学龄前儿童。幼儿绘画是幼儿在学龄前的时间段内对“美术”学科的启蒙活动,是认知、感知事物的一种方式。这种认知、感知事物的方法具有非逻辑性思维,没有固定的操作步骤也没有一定的秩序。在幼儿绘画中,凭借着没有束缚的想象力的充分发挥,直接夸张的表达他们的所见、所闻和所想。
幼儿绘画语言是幼儿自我表达语言的一种方式,这种语言通过绘画形式表现了幼儿对外部事物的认知、理解、接受,这种表达虽然不合逻辑,但合乎想象。充分表现了幼儿的内心情感世界,表达了幼儿对家庭、社会、人际关系、理想以及周围世界的初步认知和理解。从语言意义的层面理解,这是一种没有经过污染的单纯的观念呈现和情感的独特表白形式;从绘画视觉视角看,这是一种具有强烈理想意味和象征倾向的本能的情感冲动,以绘画表现为载体,充分显示了其缤纷多彩的内心世界[1]。
1 幼儿绘画的特点
在绘画视觉视角下,幼儿的绘画和成人的绘画风格迥异,当幼儿用绘画表达他们内心世界的真情实感的时候,成人还在以成年人的视觉视角去捕捉幼儿的绘画信息。阿恩海姆(德裔美籍作家、美术家、电影理论家、知觉心理学家)说,幼儿具有凭借视觉、感知捕捉事物的本质的能力,这种能力高于成年人。这也许是科学教育的结果。因此,当我们分析幼儿绘画语言表达特点时,要与幼儿认知事物的能力有机结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有明文:“艺术,是幼儿又一种表达内心情感和认识外部事物的语言。提倡为幼儿自由表现提供平台,鼓励幼儿充分大胆地想象,运用各种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切身感受和真实体验。”分析幼儿绘画语言表达特点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学习和学成。幼儿绘画具有“符号性、记忆性、夸张性、描述性”的特点。幼儿绘画是凭借幼儿自己的真心去表达对事物的认识,也可以说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通过夸张的艺术表现形象地传达对所感受、所经历、所想象的外部事物,同时,还能潜意识地进行排列、装点、美(净)化。幼儿绘画在反映幼儿心理发育的同时也能够促进幼儿的心智成长。绘画教育的本身也积极促进着幼儿对外部事物的认知、记忆、想象和创造思维[2]。应该经常带领幼儿参与户外活动,参加社会生活,增加其对事物的感受,增强其对“真、善、美”的辨析和赏识能力。
在幼儿成长接受教育期间,绘画和语言一样,是表达和展示自我的工具,绘画和语言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共同促进着幼儿的身心发育,健康成长。绘画语言是一种艺术性的表现,重视在作品上给人予美感享受,以及各种材料(色彩)的使用技巧,创作者的构思意图和过程体验。期待作品能够向大家传递对生活的真实想法和切实感受。幼儿绘画作品通过讲述内心故事,展示烂漫情怀,建立自我个性。
绘画是语言的先导,是展示美感的最好的途径。在幼儿绘画中,存在着显著的语言教育因素。幼儿语言发展和表达能力同样直接地影响着幼儿绘画。语言和绘画都是幼儿心理成长和符号认知的系统表达,图形和语言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发生着相互关系。幼儿绘画并不是简单的临摹,而是伴有语义上的加工。
2 为培养幼儿绘画语言表达能力创建良好环境
绘画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良好的物质环境需要幼儿有尽可能多的绘画材料,绘画材料的丰富有助于满足幼儿的好奇心,能够开阔幼儿的眼界,刺激幼儿的绘画欲望,为幼儿创建一个想表达、敢表达、喜欢表达的语言环境。在这里,幼儿急于表达自己的创意、想法和感受。教员引导幼儿先用具体语言简单描述看到的绘画素材和创作题材,再启发运用绘画技巧表达内心的感受。比如:“你都看到什么了?”“你想怎么画什么?”“说说自己的想法?”“能不能把你刚才说的这些都画出来?”......宽松的心理环境需要幼儿园和教员共同为幼儿提供。安全、舒适、和谐的心理环境有助于幼儿想象力和表现力的自主发挥,充分尊重幼儿绘画意愿,适时提供绘画素材以供选择,根据幼儿的要求审时度势,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给予适当帮助。
在幼儿绘画过程中,积极参与,适当指导,根据指导内容有意识地渗透语言表达。在固定素材、题目的绘画中,先引导幼儿了解要勾勒的物体(景色)大致的图形轮廓;再鼓励和赞扬幼儿从物体(景色)的形状、大小、颜色、用途等方面把最初的视觉通过语言表述出来。比如某一样水果,教员可以先让孩子观察和抚摸一下,增强孩子的感性认知。接着从颜色、形状等方面进行语言描述。通过沟通,寻找语言和实物的联系,充分达到了绘画教学中渗透语言的效果。对于随机性大、范围广的画作,有的幼儿可能觉得无从着手,这时就需要我们的教员启迪和引导了。“你喜欢春夏秋冬中的哪一个季节?”“你和谁是好朋友?”“六一儿童节的时候,家长带你们去哪里游玩?”......幼儿一定会在第一时间内反映老师提问的场景。这种问答式交流有助于幼儿绘画构思。幼儿在完成作品的过程中,接受了隐性的语言渗透,这样,既能够完成绘画教学,还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为促进幼儿表达能力和绘画构思技巧共同发展奠定了基础。
只有在亲身实践中,幼儿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够彰显。教员要适时创造机会和场合,引导幼儿相互欣赏、相互讲解、相互讨论,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讨论的过程就是语言实践的过程,通过说话的机会和语境的提供,能够提高幼儿的语言组织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员对幼儿的作品要充分肯定,积极表扬,给予相应的奖励,还要通过讲评的方式引导孩子们正确的审美观,表达自己对该作品的感受,以提高幼儿在绘画和表达方面的积极性。讲评的方式可以独自讲评,也可以让孩子们之间进行互评,还可以吹响集结号,集合全班的幼儿进行讨论。鼓励每名幼儿都能够发表自己的见解,真正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技巧。启迪幼儿随着作品的意境展开丰富的联想,创造性地自编或喜悦、或忧伤,或积极向上、或幽默风趣的小故事。教员应该能够明晰幼儿作品讲述的切入点,能够接住幼儿天马行空的思绪。讲述绘画作品,既能深化幼儿对作品的理解,还能让幼儿感受到绘画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唤起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同时,小伙伴之间的共同分享,为幼儿提供了多种语言交流机会,达到了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目的。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不同年龄段的幼儿有着不同的讲述方式和讲述内容,小班幼儿应该吐字清晰地描绘出作品中的内容;中班幼儿要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尽量讲述和表达出作品之外的合理内容,以此视为加分标准;大班的幼儿,建议教员鼓励他们创造性地编排故事,语言要完整、连贯[3]。
时光荏苒,幼师教员也要与时俱进。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全面了解幼儿学习绘画和语言的全过程。这样做,有助于调整和修正教员的教学策略、教学行为,最终使幼儿的语言学习更上一层楼。
3 结语
教员在幼儿讲述绘画及故事的过程中,要判断出指导幼儿语言学习的侧重点,并对词语的理解和正确使用提出指导性讲解。只有深入的了解,详细的记录,走心的分析,修正、完善、补充幼儿的发音和词汇应用,才能够不断地提高、充实和发展幼儿语言教育。
[1]秦芳,王晓梅.4岁-5岁幼儿绘画语言中颜色的情感表达[J].教育导刊,2013(2):34-36.
[2]徐宗洁.在添画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口语表达能力[J].好家长,2015(51):104-105.
[3]周丽芳.绘画在幼儿语言教育中的应用分析[J].新课程,2016(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