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背景下的图书数字化出版发展

2018-03-06陈红艳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图书数字化数字

陈红艳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 100875)

前言:现代科技飞速发展,随着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渗透和应用突破了传统模式的束缚。就图书出版业而言,在现代信息技术数字出版模式的基础上,使图书信息资源的传播速度和共享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由于我国数字出版产业起步相对迟缓,技术手段和出版体系并没有完全建立健全,所以探讨大数据背景下的图书数字化出版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图书数字化的内涵

图书数字化就是将图书产品进行数字化处理,立足于图书编辑的角度进行分析,图书数字化与传统的图书印制方式没有太大的区别。它们之间就是传播的方式和阅读的方法稍有差异。受数字技术和出版成本的制约,数字图书的编辑和加工依靠传统出版物的资源上进行,分为“内容编辑”和“数据上传”两大块。

2 图书数字化出版的基本工艺

“内容编辑”是图书数字化出版的关键步骤,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字化图书的“内容编辑”分为审核、转换、加工三个工艺步骤。

2.1 “审核”的工艺流程

图书数字化出版的“审核”工作是对图书传播内容的核定与再控制。出版物应该遵循健康、科学、严谨的整体要求。在岗位操作中,要维护科学的严谨性和自然事物的规律性。不管是新书稿还是整合之前出版、发行、传播过的纸质图书的电子稿,对即将要进行数字化出版的政治内容、思想内容、科学内容再次进行审查和核定,执行行业标准和相关要求,以保障数字化出版物的高水平、高质量。

审核专岗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要以学风严谨、学术严肃的指导精神对待书籍和稿件中出现的容易混淆的错别字、逻辑错误,规范数字、标点、计量(剂量)、表格用法等。在审核权威性较高的专业性工具书和参考价值较强的文献类图书时,要对“学术用语”的中英文用法和数据以及参考出处进行锱铢必较的审核,确保专业性图书的严谨性、正确性和权威性。此类图书和文献最好由专业人士进行审核指导,保证审核标准的执行。

2.2 “转换”的工艺流程

转换工作是相较于之前出版过的图文资料在数字化内容方式上进行内容开发或者格式转换。通过 “转换”能够提高出版资源的再利用,有效降低数字出版的成本。数字图书和纸质图书都有相对应的内容和格式。正方书排版软件具有相对多的格式转换功能,现就文化转化便携式文档格式的技术操作方法和常见问题进行讨论和思考。

(1)使用方正书版进行排版,将传统的纸质图书转变为北大方正电子公司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件格式,之后使用阿帕比阅读软件进行输出打印,如此可以节约时间成本。站在客户的角度分析,选择此种转换方式,字符混乱、图像错误等弊端容易产生。

(2)使用方正文杰系列进行打印输出,将图书内容资源打印成为页面描述语言格式,然后使用高端文件生成器进行转化输出。大多数情况下,此种转换方式只能应用于不超过三百页的图书资源的转换,反之,其时间成本随之增加。[2]另,因为此种转换方式相对繁杂,对计算机硬件的配置也有较高标准要求,故,可以通过强化计算机硬件的途径降低时间成本。

(3)使用方正文杰系列进行打印输出,将图书内容资源打印成为页面描述语言格式,然后再使用通用公共许可证和自由软件完成转换输出。此种转换方式应用到软件是方正系列,兼容性、可操作性较强,能够有效提高格式转换效率。这种转换方式的缺陷是,最终生成的文件的兼容性不十分理想。容易导致终端阅读客户出现字符混乱的情况,解决后期问题比较复杂。

2.3 解决后期问题措施分析

“加工”流程的岗位实操主要是后期制作解决格式转换出现的问题。

2.3.1 解决字符乱码、图形混乱问题

后期加工阶段的岗位操作中,乱码、图形混乱等问题主要依靠各种虚拟打印来解决。在再次打印输出之前,应该对要打印文件的尺寸、图像分辨率等参数进行审核和设置,确保字符字体、图片图像正确无误、清晰真实地显示。

2.3.2 解决好文件输出的问题

便携式文档格式文件打不开、大文件翻页速度慢等实际问题要依靠“减少文件大小”和“优化器”等相应功能进行妥善解决,从而完成对文档大小的相关调整。

2.3.3 解决好其他存在的问题

其他问题包括版权不完整、封面残缺、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目录有不同,文件打开缓慢,阅读显示存在瑕疵。在后期“加工”的岗位操作实际问题中,编辑、校对、加工人员需要确保有效有限的综合差错率。对专业书籍、文献、工具书等特殊书籍资源,还要强化细节上的处理,确保阅读显示正常。

3 数字化出版物的上传流程

“数字平台数据库”是数字出版的主要资源和途径,只有通过它才能完成图书内容和数据上传。二进制编码数字的存在形式是平台数据库中的主要图书资源。在“大数据”背景下,“数字平台数据库”有质量优良、受众广泛的特点。这些受众不仅仅是个人,有时也可以是集体。与传统出版模式相比,图书数字化出版具有更快捷速度传播、、更低复制成本、更便捷的检索服务,以及更加能够满足受众人性化、个性化需求,从根本上提高数字图书资源的利用率。

在岗位操作进行过程当中,需要有专人专岗组织负责资源的上传,在上传资源的同时解决数字传输中的各种异常,还要对图书质量、数量、学术性、权威性等信息的反馈机制进行思考和完善,更好地做好数字信息沟通和图书信息共享。

4 图书数字化出版发展的思考

4.1 切实完善技术平台建设

“大数据”背景下,数字化出版行业应用的软件主要有排版类、输出类和后期制作类等等,针对不同使用类别的软件要发挥其不同的潜质。由于软件的优缺点不同的特质,在图书数字化出版的各个岗位中很难应用一个软件就能够完成所有的岗位工作。不同的软件应用也存在不同用途,图书数字化出版的编辑加工问题直接导致图书数字化出版的效率和效益。

鉴于此,夯实数字平台建设是图书数字化出版的关键,数字平台功能的完善能够助力于图书数字化出版,且形成独特的系统性技术流程体系。从而提高图书数字化出版的有效性和科学性管理,为图书数字化出版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夯实基础。

4.2 “大数据”背景下的图书数字化出版呼唤格式标准最大化的统一

统一格式标准是“大数据”背景下使图书数字化出版行业前行的动力。如今市场上比较常见的电子版书籍阅读存储格式在二十种以上,储存格式的迥异要求匹配的软件、资源、标准也是不一而足,为大众的下载、阅读带来了操作障碍,繁杂的工作内容也导致了资源浪费。[3]因此我们有理由说,“大数据”背景下的图书数字化出版呼唤格式标准最大化的统一,以此来简化图书数字化出版的流程,使图书数字化出版能够在良性发展的轨道上前行。

5 结语

我们国家图书数字化出版行业应该综合各方面讯息,从图书编辑模式开始,通过科学的发展研究,逐步完善对“数字平台数据库”和行业标准规范地执行,不断优化图书数字化出版作业流程,期待清华统一格式标准,降低图书数字化出版工作的劳动强度,切实推进“大数据”背景下图书数字化出版发展。

[1]但丹.科技期刊推进数字化出版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7(3):85-88.

[2]石红波.电子图书的视觉表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7.

[3]杜辉.大数据时代农业类期刊编辑及受众对农业类期刊的认识差异性分析[A].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科技导报社.2016年第8届科技期刊发展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6.

猜你喜欢

图书数字化数字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图书推荐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答数字
班里有个图书角
数字化制胜
数字看G20
成双成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