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基于问题串的初中物理导课策略
2018-03-06
(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第一初级中学,江苏 南京 211200)
我国的教育改革进入了新阶段,它给现今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教学实践表明:课堂的导课会直接影响课堂效果的好坏,成为一堂课成败的关键。新颖别致的导入如同拉开教学大序幕,让学生一眼就看到精美的场景。它不仅能使教师的课上得顺,还能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进而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根据初中物理学科的特点,笔者从课型角度进行导课说明,课型有“概念(规律)”课、“学习和使用测量工具”课、“演示实验”课和“学生分组实验”课。从教者的角度来看,教师通过认识和掌握这些课型的基本教学方法和策略,形成有特色的导课;从学习者的角度来看,有利于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1 “概念(规律)”的导课策略
在物理概念(规律)课上,导课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问题串”,这样做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
案例1:“密度”概念的导课
教师出示表面涂相同颜色的漆、外形完全相同的一块铁和一块塑料。
问题1:你有什么方法能区分出哪块是铁?哪块是塑料?
教师出示一个大铁块和一个小铁块,放到已调节平衡的天平的左右两托盘中。
问题2:我们看到大铁块比小铁块的质量大,且“一大块”比“一小块”的体积大。同种物质组成的不同物体质量与体积之间会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你准备选择什么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为什么?
问题3:对测量中得到的质量与体积的多组数据进行分析,你发现了什么?
问题4:这个结论是否对其他同种物质(如塑料块、铝块等,可扩展到液体)组成的不同物体也适合?你准备怎么做?为什么?
问题5:对比上述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你还发现了什么?
问题6:表面涂相同颜色漆、外形完全相同的一块铁和一块塑料,可以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这种方法进行比较吗?怎么比较?
师生共同总结:物理学中,把“某种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点评:此案例是“密度”概念学习的导课设计,通过创设情境,运用问题串层层深入,边摸索边探究。问题1是让学生从生活感性经验出发,想出各种办法,以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多样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问题2让学生初步体会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引导学生设计与进行实验,为其寻找“质量和体积的关系”作铺垫;问题3是让学生从多组实验数据中寻找出规律,初步得出“同种物质组成的不同物体质量与体积是个定值”;问题4富有探究性,为第3问得出结论寻找更多的论据,也为第5问埋下伏笔,为用比值法定义密度作铺垫。问题6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与问题1相呼应。
策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或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为学生创设与概念(规律)相近、相似的问题情境,进而探究、归纳总结出物理概念(规律)。类似的还有压强、比热容、热值、(电)功率等概念教学,以及平面镜成像规律、牛顿第一定律、欧姆定律、焦耳定律等教学。
2 “学习和使用测量工具”的导课策略
对于测量工具,一般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学习内容:① 原理和用途;② 观察结构组成和读数三要素(零刻线、量程、分度值);③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所以导课时,教师应指导学生从上述三个方面进行学习。
案例2:学习使用刻度尺
教师出示一把塑料刻度尺。
问题1:请回答它是用来测量什么物理量的工具?
问题2:你对它的第一印象是什么(结构组成和读数三要素)?
问题3:请阅读刻度尺的使用说明书。使用它时,要注意些什么(怎么放、眼睛怎么看、如何估读、如何记录等)?
点评:由于学生受先前学习经验影响,养成了一些使用刻度尺的不良习惯和方法,教师要加以矫正,在使用方法上还可以进一步的归纳与总结,如做到“六会”:会选、会认、会放、会看、会读、会记,为后续学习天平等测量工具打下基础,旨在引导学生由学会到会学。
策略:教师从学生认识测量工具的特点出发,导入新课,使学生掌握其使用方法和技巧,养成良好的习惯,类似的学习内容还有:天平、弹簧测力计、量筒、电流表、电压表等。
3 “演示实验”的导课策略
在物理课堂上,由于器材、场地、安全等原因难以做学生分组实验时,可由教师或学生演示,带领学生共同探讨、发现与解决问题。
案例3: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师展示教材中小明与小华的对话。
问题1:小明的观点是“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不能运动”,而小华的观点是“力是物体运动的原因”,你赞同谁的观点?请发表你的看法。
问题2:可见,足球在地上滚动,由于受到阻力,阻碍它向前运动。由此,我们推测:如果运动的足球受到的阻力越小,它的运动路程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它的运动速度将会发生什么变化?请说出你的猜想。
问题3:为验证我们的猜想,将需要哪些器材?实验中,还要注意些什么?(不同材料的水平面;控制小球从同一高度滚下;进行多次实验;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等。)
问题4:(实验结束时提问)分析实验数据,你能得出什么规律?(小球受到阻力越小,运动路程越远,速度减小得越慢。)
问题5:假如水平面绝对光滑,不受任何阻力,小球将会怎样运动?
点评:在本案例中设置了5个问题,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激发了学生探究兴趣,引发了学生的思维冲突,学生进一步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推理、归纳,得出结论。
策略:结合教材,充分利用教学资源,设置有效的“问题串”,引导学生依次讨论分析。类似的学习还有:二力平衡、杠杆平衡条件、欧姆定律、焦耳定律等,当然若学校条件允许,都可改为学生分组实验。
4 “学生分组实验”课的导课策略
学生分组实验大致可分为两类:测量型和探究型。探究型的分组实验类似“概念(规律)”课的导课模式,此处重点研究的是测量型实验的导课策略,导课时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原理和方法、器材、步骤、结果和实验评价等。
案例4: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
问题1:要测量纸锥下落的速度,你依据的原理是什么?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选用哪些测量器材?
问题2:怎样进行操作?
问题3:对于操作步骤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如何设计实验数据的记录表格?
点评:教师设置了一系列的问题,旨在要求学生围绕“实验目的”完成物理实验,在探讨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为以后学习类似的测量型实验打下基础。通过问题1依据实验目的找准实验原理,确定测量对象,选择合适器材。通过问题2、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实验评价能力等。
策略:学生对间接测量某物理量的实验可以按以下这几个方面顺序进行思考与设计:实验原理和方法、测量器材、步骤、结果、实验评价等。教师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串,使学生掌握此类实验的方法,养成良好的测量习惯。除了测速度外,教材中还有:测压强、浮力、电阻、电功率等。
当代的课程教学理念强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教师要立足于课程标准,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情况,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热情高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在授课中教师必须研究导课策略,才能使学生学得更有效,促进其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春贵.初中物理导课的策略[J].物理教学,2008,(1).
[2] 孙红文.从课型角度谈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如何预设“问题串”[J].中学物理,2014,(4).
[3] 许志.课程标准的教学解析和实施建议(物理8年级)[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