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年群体中非主流文化现象的理性思考

2018-03-06

文化学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非主流群体文化

马 骁

(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西 太原 030051)

伴随着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发展,社会经济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这一时期社会文化的发展也是日新月异。非主流文化并非一个新的概念,但它在青年群体中的喜爱程度越来越高,这源自于它的不断更新并能够不断迎合青年人内心的需求,但这种现象并非全部是积极的。本文尝试分析当代青年群体中的非主流文化现象及理性思考。

一、文化的概念及其分类

分析一个现象的出现需要看到它背后的本质存在,因此,在探究非主流文化时,要首先弄清楚文化这一概念。文化是一个非常宽广的话题,意蕴非常丰富,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B·泰勒所言:“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之一所获得的各种能力和习惯。”文化由人创造、为人特有,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是人的精神活动及其成果,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格局的变化、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及发展壮大、生产关系的多样性等必然导致文化的多元化,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下,社会文化呈现出非常复杂的格局。[1]按照文化在文化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与所起的作用不同,可把文化分为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

主流文化,指在文化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或者支配地位的文化,它从整体上规定着社会的精神生活,体现着时代的主导思想,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与时代的进步紧密相连,紧跟着时代的步伐,对于本时代的文化发展潮流起引领作用。[2]在我国,主流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根基的,是代表着人民群众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非主流文化,也称为支流文化,与主流文化相对立,在文化体系中不占据主导地位,由多种文化组合而成,代表着社会上非主体文化的发展方向,对主体文化形成冲击,是一种注重发扬个性的文化潮流。

主流文化和非主流文化同属于文化体系下的划分,我国的文化根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因此,解释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关系,也一定要回归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寻找答案。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互关系恰好是这一问题的最好解释,“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在矛盾的群体中存在主要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在其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于事物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而次要矛盾服从于主要矛盾。辩证地看待矛盾就要认识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普遍性即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存在;而矛盾的特殊性也就是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二者构成了矛盾的有机统一。[3]同理来看,主流文化是社会全体所共有的,代表着社会文化的共同诉求,是社会传承发展过程中不断更新完善后形成的,代表着文化的前行方向,这种共性是绝对的,具有继承性;非主流文化只是在特定环境、特殊背景下形成的,没有发展的延续性,只出现于青年群体中,这属于个性。非主流文化的发展应服从于主流文化的发展方向,而不是与之相悖。

二、当今社会非主流文化的表现形式及其分析

(一)新兴的非主流文化及其共性

1.丧文化

丧文化指的是现代“90后”年轻人在现实社会中由于无法找到自身在社会中的定位而对生活迷茫,失去了目标和希望,每日颓废难以自拔,或者丧失信心、没有积极的情感、不想受到应有的约束等。这一类青年人用带有绝望悲观等感情色彩的语言、文字、图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属于一种新兴的亚文化。例如,以“废柴”“葛优躺”自嘲;认为“我就是我”,并把这一类情绪通过网络释放,承认自己是垃圾,接受缺陷。

2.尬文化

在2017年的汉字热搜中不仅有上面提到的“丧”,还有一个字——“尬”,即为尴尬,它表达个人处于一种左右为难的环境下,不舒服、无所适从、压抑的一种不自在感受。尬文化作为一种流行的网络文化代表,它缘起于2016年一部低成本的魔幻剧《魔法少女》,一群大姐姐在毫无征兆、毫无缘由的前提下跳起了舞蹈,随后经过漫画暴走大事件的丰富,人们定义这种舞蹈为“尬舞”,并慢慢由尬舞延伸出了尬聊、尬唱、尬喝等文化现象。尬文化的特点是放飞自我,不在意他人的眼光与看法,尴尬却又继续快乐着。

3.佛系青年

佛系青年一词最早来源于2014年的一本日本杂志,其中介绍了“佛系男子”,他们只喜欢独处,只关注于自己的兴趣爱好,不愿在社会生活、与人交往上花费时间和精力。这一词汇在2017年12月流行于网络,青年群体借助这一符号表达自己已经看淡了一切、得过且过、不愿太过走心的生活态度。在直播平台上走红的女主播冯提莫正是靠着主打歌“佛系少女”成功进入文艺圈。虽然挂名佛字,但其绝不等同于佛教文化中的大彻大悟、心无旁逸、一心修行,他们认为自己在心态上已经是变得油腻的中年人,经历过茫然和焦虑的打击后选择了用无所谓的态度来作为回应。

(二)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以上三种青年群体中的文化现象反映了青年群体的共性特征:对于社会、自身及周边一切的悲观与失望;面对一切压力选择了逃避,而不是积极应对和一贯的以自我为中心,且并不想融入社会的进程之中。

1.青年人对于社会文化的导向性认识不足

社会文化的导向指的是社会发展中先进文化对于群众的指引方向,非主流文化在青年群体中的疯狂蔓延,投射出青年人对于我国社会主流文化缺乏正确的认识,分辨不出主流文化到底指的是什么,从而用一些即来的、易懂的文化来替代自身的文化需求。在封建社会,四书五经、孔孟之道、唐诗宋词等是社会的主流文化,人们对于文化的认识非常清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手机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由于获取信息和更新信息的速度非常快,促使人们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多元信息,也就使得多元文化的传播没有任何障碍。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人们对文化产生了盲目性,加之对于真正的主流文化理解有限,从而使得青年群体对于当今社会文化的导向认识不足。

2.容易滋生落后、消极的文化

非主流文化的发展固然带来了部分积极效应,但上述三种非主流文化所传递出的还是一种与社会发展、社会进步相悖的思想,若这样的一种文化继续发展,其消极面将继续延伸,所带来的将会是一种彻底的反文化,进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对立面。这种现象与青年自身的身心特点是分不开的,青年人属于由不成熟迈向成熟的过渡阶段,对于未来有远大的抱负,也对自己的价值有较高的期望,但心理发展不成熟,在面对复杂社会的压力冲击下,就会变得迷茫、不知所措,从而给消极文化的入侵提供机会。这就迫切需要对当下文化进行优化,以抵制落后、消极反文化的滋生。

3.西方“快餐文化”“速食文化”侵入加速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是两大对立的阵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在国际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暴力侵略不再是社会发展主旋律。基于此,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已经转向思想文化入侵,宣传他们的“普世价值观”,利用文化交流、社交网络等向我国渗透西方的意识形态,从而瓦解民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仰。这种恶性循环的思维惯性所带来的恶果,直接导致了文化认同感、归属感与本土文化的脱节。而开放的网络空间以及青年自身思想意识的薄弱,恰好给了西方“快餐文化”进入我国文化体系的契机。究其原因,在于青年群体对于我国本国文化的认同感不足,认识不到社会主义文化在中国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在西方文化的逐步侵蚀下,多样的文化形式也随之而来,西方“快餐文化”“速食文化”等带来的是由具体表象到思维本质的反向作用。

三、采取的对策

(一)利用新媒体强化青年人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识

所谓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型媒体形态,“是指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向大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美国《连线》杂志把新媒体定义为“所有人对所有人进行传播”。新媒体通过有线或无线传输网络,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发挥传播功能,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以数字化、即时性、交互性、高技术支持构筑了一个全球性、开放性、全方位的信息空间。[4]新媒体作为互联网的典型代表,将世界紧密相连,为人们提供了获取信息的有效渠道,实现了信息共享。

青年群体作为社会群体中对于互联网依赖程度最大的一部分人群,其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为互联网。目前,青年群体对于社会主义文化的导向性认识不足,需要强化其认识,而互联网恰好是一个直接的手段。现今互联网上虽然有对于我国主流文化的众多讲述,但其中的许多政论文章、官网性语言的表达形式并不被青年群体所接受,因此,需要用青年人所认知、所理解的方式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进行讲述。例如,网络流行用语一直是青年人所认为的流行与新潮,因此,可把主流先进文化的内涵用网络语言的形式进行表述;网络表情包的交流也为青年群体所热衷,可将社会主流文化内容植入表情包。

(二)对当前社会文化进行优化

想要抵制社会上落后、消极文化的滋生而污染人们正常的文化生态,需要对当下的文化进行优化。文化优化是对文化中蕴含的各种关系进行广泛地沟通与调节,对文化自身的程序和取向进行全面反思和批判,努力克服人类文化的自我神圣化倾向和自满自足的文化惰性,最大限度地调动文化创造的积极性,使优秀的文化成果得到最广泛地传播和弘扬,有力地整合和集中一切文化力量,使人类自觉而又极其有效地向文化理想境界迈进。[5]由此可见,文化的优化不是空洞的理论,它需要与现实相结合,需要结合现实中多变的文化现象去反思,转换思维方式。对待文化要心存敬畏,尊重与我国相异的文化,时刻以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主线,积极汲取传统文化传承的优秀品质,对当代文化体系进行优化。

首先,中华的文化发展历经几千年的历程,虽然其中走过无数艰辛与曲折,但仍然延续至今,是世界上唯一没有间断过的文化,其精神必然能够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必然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延续起着积极作用。传统文化中的基本精神首推“以人为本”,孔子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提高道德修养,而非借助于鬼神的力量,认为应当重视生的事情,而不是考虑死后应当怎样,这对于我国文化建设具有积极意义。其二为“刚健自强”。中国古代哲学中,儒家宣扬的正是“刚健自强”,这一思想一直是中国文化历程中的主旋律,对于广大人民起到了积极向上的作用,并在名族危难时刻鼓舞其奋发前行。[6]

其次,革命文化。革命文化是共产党人领导人民在革命事业中所创造出来的文化成果,代表着共产党人的思想、信念和崇高的社会理想,于“五四运动”时期诞生,在大革命时期所兴盛,并在延安时期空前繁荣。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于危急存亡时刻转向名族复兴的关键转折,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是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竭动力,其内涵中的理想主义精神、科学的求实精神、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强烈的民族精神及不惧牺牲甘于奉献的奋斗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为名族求复兴,坚守自己的使命与责任。

最后,社会主义当代先进文化。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我国已经做到了“站起来”“富起来”,接下来要做的是“强起来”。以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致力于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秉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行优秀精神品质的社会文化,是符合社会发展与人民需要的先进文化。

(三)通过文化创新提高文化“软实力”

文化创新是人们在社会实践和文化传承的基础上,依据时代的特征,构建文化的时代性变革。对于文化的创新,首先要对理论层面进行创新,这是文化创新的基石。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一直都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来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要求做到与时俱进,每一次社会转型和发展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中国实际的成果,所以,当代背景下理论层面的文化创新就是大力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依据,而文化创新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有效途径。文化创新需要从本国实际出发,从人民真正的需求出发,以满足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基础,进而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文化的多元化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而文化创新有利于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讲中国故事,增强中国的话语权,从而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四、结语

综上,非主流文化在当下青年群体中存在消极影响,应当理性看待其产生的影响。在综合国力日益增强的“硬实力”支撑下,应对社会主义文化进行优化、传播,进一步加强文化软实力,从而用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引领青年群体的文化观、价值观,使其对非主流文化做出理性鉴别,吸收其中有益的部分,自觉摒弃与主流意识形态相悖的内容。

猜你喜欢

非主流群体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反思西方意识形态的历史叙事——以近年来国内非主流历史话语为对象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谁远谁近?
学生追逐非主流文化好吗?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
特殊群体要给予特殊的关爱
照片视频 我就要“非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