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千角灯”传承现状及保护路径探析

2018-03-06郭梦珂

文化学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东莞市文化遗产文化

郭梦珂

(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0)

一、“千角灯”概况及保护现状

(一)“千角灯”概况

据《赵氏族谱》记载,“千角灯”由东莞赵氏家人在元朝初期开始扎制,为赵家独有,做工考究,每十年制作一盏新灯,耗时十个月之久,至今已有千年历史。扎制的新灯于正月悬挂于莞城赵氏宗祠,以供观赏。东莞方言“千角灯”和“千个丁”发音相同,所以每年春节,百姓观看“千角灯”祈求百子千孙,成了莞城一大风俗。

“千角灯”源自宋代八角宫灯,有一千个角,一千盏灯,造型气派,灯身所挂24条灯带是宋高宗之女——赵玉女亲手所绣,绣有古代二十四孝故事,饱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蕴。同时,其集绘画、剪纸、刺绣等艺术形式于一体,凝聚了历代扎灯人的智慧。[1]但由于传承方式有限,加上受现代生活方式冲击及经济效益日渐下降,“千角灯”逐渐失去了生存的基础,仅存馆藏的三盏,让人惋惜。

传承是一个民族文化世代延续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在于传承其精湛的手工技艺,更在于蕴含其中的工匠精神和文化内涵。“千角灯”作为手工艺类产品,传承的关键在于手艺人。但是,随着“千角灯”代表性传承人——张金培的离世,目前仅剩已72岁高龄的张树祺,“中华第一灯”的制作神技面临失传危机。

(二)“千角灯”的保护现状

民间文化遗产是传统民族文化的根基,承载着中华民族劳动人民长期积淀而成的精神和对美好生活寄托的情感,传承和发展民间文化意义重大,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国家、当地政府、社会应合力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抢救、挖掘、保护、传承文化遗产。

东莞市政府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为工作方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分步实施,明确责任,形成合力”的工作原则,并于2004年组织专家成立“千角灯”研究小组,专项拨款,组织老艺人抢救保护“千角灯”。经过老艺人们的设计改良与制作,2005年“千角灯”获得“山花奖”金奖,获得“中华第一灯”美称。2006年,“千角灯”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让“千角灯”手艺薪火相传,东莞市文化部门举办“千角灯扎作培训班”,培养继承人,吸引有志之士前来学习。自2016年起,东莞市文化馆“非遗墟市”作为打通非遗产品回归市民生活“最后一公里”,激发市民自觉参与“非遗”保护的创新举措,每周六定期开市,吸引了无数市民前来参与。此外,政府还开展了非遗文化“进社区、进校园”、城市专场、片区专场和节日专场等主题活动,使“千角灯”成为了省内外非遗保护的知名品牌。另外,相关文化部门对“千角灯”的手工艺制作程序进行归类、整理、录像、存档,为其传承提供了系统的资料。

二、“千角灯”传承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数量有限,传承后继乏人

据了解,目前东莞市“千角灯”仅存三盏,分别保留在莞城文化周末剧场、东莞市人民公园博物图书馆和东莞市工人文化馆,数量上的稀缺说明千角灯的传承很难由民间或市场来推动。同时,随着“千角灯”代表性传承人——张金培的离世,制作技艺传承人目前仅剩已72岁高龄的张树祺,从事“千角灯”制作的技师缺乏,“千角灯”传承面临后继乏人的危境。

(二)受众对“千角灯”饱含的文化内涵的认同弱化

“千角灯”的东莞方言因为发音与“千个丁”相同,所以在古代被认为有百子千孙的吉祥意蕴。[2]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居民生活习惯、生育观念的改变,现代文化无形的冲击导致受众群体弱化了对“千角灯”内涵的认同。

随机对100位东莞市民对“千角灯”的了解程度及内涵认同进行调研得知,有79.69%的人认为“千角灯”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场合较少,其内涵在当代意义不大;听说过“千角灯”但不了解的占30.69%,没听说过的占50.49%。这说明,不了解和需求、观念认同弱化也是“千角灯”面临的现实困境之一。

(三)蕴含的旅游价值未充分挖掘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了一个民族优秀的传统精神文化,是一个地区关于当地历史文化的记忆和标识。“千角灯”靓丽的工艺形态和丰厚的文化意蕴,蕴含着巨大的旅游价值。[3]但由于其体型庞大、工艺繁杂,很难形成产业化,融入当地旅游市场,为手艺人带来经济效益,所以人们对它的关注度逐渐降低。

(四)制作成本高、周期长

“千角灯”灯体表面由200多个大小不一的立体多边形组成,构造复杂,宽达5.5米,高有6.5米,有一千个角,灯有一千盏,制作一盏需要耗时八个月。高成本、体积大、制作周期长限制了“千角灯”的传承与保护发展。

三、创新“千角灯”文化遗产传承保护路径探析

(一)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全力培育传承新人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保护好他们是保护好非遗的关键与根本。目前,我国手工技艺类非遗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的根本问题是传承人数量少,且年老者居多。因此,政府应在加强保护传承人的同时,更加注重对新生力量的培养。东莞市政府虽然在近年也通过开办“传习所”“培训班”等途径吸纳感兴趣的人拜师学艺。但“千角灯”制作工艺繁杂,选拔传承新人时也要注意吸纳有一定专业背景的人才,通过成立“千角灯”工作室,以名师带高徒,徒弟带新人的“传帮带”方式培养人才。

(二)加大宣传支持力度,深度挖掘旅游经济价值

扩大文化遗产的传承范围,吸引学生、社区民众的参与,开拓更多市场,利用新媒体如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宣传文化遗产。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将“千角灯”设计成小型工艺品或旅游纪念品,进行工业化生产,也可以开发多种旅行产品形式,比如,千角灯贺卡、首饰、包装等。这样能保护千角灯工艺,使之符合现代大众审美要求,获得新的市场。在旅游开发方面,政府要适当引导、适度开发,将文化遗产的形式和价值合理有效地融入本土旅游市场,为“千角灯”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一切有利的条件。[4]

另外,利用民俗节庆,举办“千角灯”相关主题庆典,也可以利用3D打印技术在保留“千角灯”原有形式和内涵的基础上开发文创衍生品,让其文化内涵成为其衍生品的核心价值和市场竞争力所在。

(三)政府提供法律保护、资金政策支持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民间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非遗的传承与保护需要政府的主导干预。[5]政府要制定相应的政策,以及可持续的传承保护和开发规划,建设“千角灯”工作室或博物馆,弘扬传统技艺,为保护与传承“千角灯”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还应提供有力的法律、法规保障,作为非遗保护工作的依据,提高社会大众的保护意识。

(四)开展有效的文化遗产教育

组织非遗文化传承人和文化宣传人员进入中小学和高校开展讲座、宣传,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纳入教育体系,可以加深青少年对民族文化遗产和本土特色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提升青少年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目前,虽然大中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不断提升,东莞市高校的寒暑假“社会实践”和“三下乡调研活动”也对传统文化进行调研,东莞市也推出了“莞香传情港澳台青少年成长营”活动等,吸引了海内外青年关注传统文化遗产。但是,“非遗进校园”活动并不能满足青少年了解传统文化的需求,文化遗产的欣赏与保护教育并未纳入教育体系,青少年还缺乏对民族文化遗产和本土特色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就千角灯的保护而言,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可以组织“千角灯”手艺人和宣传文化人员进入中小学和高校进行“千角灯”专题宣传讲解,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适当引入文化遗产保护内容,吸引高校学生加入“传习所”和工作室,利用专业知识理论,找到保护、发展“千角灯”更好的路径,从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五)与企业建立合作,争取双赢

传统手工技艺不管是制作理念还是手工技法都面临着创意不足、技艺保守落后、审美不符合现代要求,实用性和时代脱节等问题。“千角灯”的制作材料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不断改进,如主体骨架可由竹子改为铁线扎制,原来的千盏油灯改为LED防油灯等,达到环保又安全的效果。“千角灯”的继承和发扬,需要与企业相结合,借助企业的技术和设计理念,走产业化开发的道路形成“千角灯”品牌文化,带动当地就业,使文化经济形成产业链,为手艺人、企业、社会带来经济效益。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饱含民族精神与文化价值,政府必须采取更有效的措施,解决其保护和传承中面临的问题,保护传承手艺人,吸纳新鲜血液加入传承队伍;利用新媒体开拓宣传新平台、新形式,提高“千角灯”的社会影响力和认知度;与企业、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形成校企研发、产业投资一体化链条,促进当地就业[6];调动全社会参与保护的积极性,使“千角灯”在社会变革的洪流中,有更多“需求”的机缘,成为东莞市建成“国家文化名城”的一张绚丽的“名片”。

猜你喜欢

东莞市文化遗产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东莞市耐斯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东莞市耐斯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莞香杯”第四届东莞市诗歌大赛启幕
东莞市耐撕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谁远谁近?
活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