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中华文化观的基本内涵及其价值意蕴

2018-03-06胡祖吉时会永

文化学刊 2018年10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中华民族

胡祖吉 时会永

(浙江农林大学,浙江 杭州 311300)

习近平的中华文化观,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在引领全国人民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不断累积的新理念、新战略,是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思想的重要元素,是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重要理论武器。

一、习近平语境中的“中华文化”内涵

首先,“中华文化”一词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中是一个具有引领性和总括性的动态概念。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国内外的不同场合使用过“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文化”等多个表述,不同语境下存在含义交叉和一词多义的现象,诸者的关系也因此被赋予了多种解读,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管总的”[1];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由四个主要内容构成,分别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2]。笔者认为,在习近平总书记论述的多个关涉文化的词语中,“中华文化”一词是“管总的”,由“中华传统文化”(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革命文化”等三部分组成。

其次,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的各种语境中,中华文化主要有三种指代含义。一是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习近平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二是指从古至今一脉相承的中华文化体系。如“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发展的深厚基础”[3]。三是指侧重于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相融合,与外国文化相对体现中国特点和中国气派的民族文化形态,与“中华文明”一词共通。如“随着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中华文明也必将顺应时代发展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最后,结合十九大报告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论述,中华文化一词主要是指融合了上述后两种含义,涵盖过去现在未来,理论和现实有机结合的一个动态概念,“不仅包括过去5000年文化的灿烂,也意指今日中国文化的繁荣,更要求未来中国文化的辉煌与复兴”[4]。

二、习近平中华文化观的主要内容

习近平的中华文化观,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为指导,科学回答了中华文化“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要如何用”等基本问题,深刻阐明了中华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路径和前进方向。既是科学的文化观,也是正确的方法论。

(一)阐明中华文化“从哪里来”,赋予中华传统文化以正确的历史定位

中华文化“从哪里来”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内含着民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复杂认知和态度变迁。近代以来,中华文化在跌宕起伏中,遭遇了“世态炎凉”,民间志士的几多呼吁,始终没有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中国共产党带领着中国人民在革命、改革开放、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始终担负着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毛主席曾说,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文化、思想、道德,并将这些看成是与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用自己的力量将其发扬光大。20世纪90年代后,伴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潜力不断释放,民族文化自信逐渐增强,传统文化日益受到全社会的普遍重视。十八大的召开促使各级政府更加积极主动地去推动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以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特殊身份,在会议讲话、外事出访、参观访谈等国内外多种场合作出的关于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的重要论述,展示出了坚定的民族文化自信,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妙运用到治国理政实践中,引领了中华文化复兴的热潮。2017年初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第一次以中央文件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至此,在历经否定之否定后,中华传统文化终于找到了其正确的历史位置,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我们从哪里来?”其本质是建立在传承5000多年文明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5],是现今中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筹码,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肥沃土壤,有助于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推动人类文明进步。

(二)阐明中华文化“到哪里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当代形态和建设方向

习近平的中华文化观,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承接历史和未来的优秀文化,继承并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是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创造;深刻回答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指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总体方针。

新时代中华文化“到哪里去”?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6]“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7]。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正确指引文化前进方向,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共识的“最大公约数”,重视思想道德文化建设进而建设人民信仰、增强国家力量、点燃民族希望,促使社会主义文艺不断繁荣昌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三)阐明中华文化“要如何用”,强调恰当应对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矛盾

首先,必须正确对待历史与未来的文化关系。铭记历史才可能开创未来,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远。“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8]需要认清的是,传统文化中既有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具有当代价值的思想精华,也有许多落后消极的文化糟粕,对传统文化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历史证明都是不符合实际的。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采取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做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摒弃历史的糟粕,继承并发扬优秀的文化传统。“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9]“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10]

其次,必须妥善对待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中华传统文化铭刻着中华民族深入骨髓的基因,标榜着中华民族独树一帜的精神,二者有机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富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片沃土上茁壮成长,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之需。无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都自然内在地包含着对中华文化传统的继承。习近平指出,“我们共产党人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时,我们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不能数典忘祖、妄自菲薄。”[11]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为明确马列主义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指导地位,巩固党和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不断增强全体人民的凝聚力和为理想、信仰、道德观念的团结一致而服务。

最后,处理好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关系。每个国家的文化都是其民族的灵魂。不管是哪个国家和民族,思想文化都是一笔不可丢弃的宝贵财富,如果一个民族没有了灵魂,那么就很难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我国是世界上5000年来唯一没有出现文化断层的国家,更应该珍惜这弥足珍贵的传统文化,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给予其他国家的思想文化足够的理解与尊重。和而不同是一切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中,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优点。发扬自己国家的文明成果并非闭关锁国,更不是居高临下、“只此一家,别无分店”,而是要尊重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虚心学习、积极借鉴别国别的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文明互鉴。[12]

三、习近平中华文化观的价值意蕴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形象地指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习近平的中华文化观内含着坚守中国立场、践行中国价值、锻造中国力量,构筑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价值意蕴。

(一)坚守中国立场

即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按照主要在中国大地上产生并发展的共同价值观和文化观来分析和处理问题,用鲜明的民族文化立场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指引人民对本民族文化“从哪里来”有深切的认同,对民族文化能够“到哪里去”有坚定的信念,对民族文化“要如何用”有明确的目标方向,指引国人在多元文化交流交融的新时代,能够守住民族文化根脉,坚定民族文化自信。在这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从理论和实践上都做出了杰出的表率,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领导魅力,彰显着鲜明的中华文化立场,显示出文化战略上的强大定力。

(二)践行中国价值

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的要素。对于一个国家或民族来说,一致认同的核心价值观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最强大动力。“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字生动阐述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变主题,是国家和民族持之以恒的精神追求,是现代化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新的时代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始终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党和人民奋进向前的共同思想基础,建设美丽、和谐的社会主义家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在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让这一价值理念成长为人民群众的行为习惯和共同的理想追求,从积极引导、参与实践、建立制度保障等各个方面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民教育、生活生产、文化创造等多个领域内的指导地位。

(三)锻造中国力量

即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国民的道德、情操、气节、原则、胆识,涵盖社会的凝聚力、向心力、创造力,关乎民族兴衰、国家强弱、人民安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文化软实力作出了许多重要论述:要“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等等。这些重要论述,立足国家急需,着眼长远战略,指明了“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导向应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根脉应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安全柱石应是思想理论大厦和意识形态防线”[13],基本路径应是针对当前国家乃至世界存在的重大问题,建设富有中国特色、风格、气派的独树一帜的话语体系,用中国强音讲好中国故事、阐释好中国特色,在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交融中,保持主体地位和文化定力,提升民族文化国际话语权,引导中华文明与世界各国文明相融合,共同为人类发展提供正确的方向指引。

四、结语

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相信也能在当下的世界舞台上开创新的辉煌。习近平的中华文化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将历史和现实有机结合,实现了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和逻辑的历史的统一;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深刻回答了中华文化“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要如何用”等文化建设的基本问题,明晰了中华文化的历史定位、时代价值和传承弘扬的基本路径;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前进方向,以构筑中国人民的精神家园、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目标,培育创造中华文化新的生长点,着力建设新时代富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中华民族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我们的民族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