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档案助力新时代信仰的树立

2018-03-06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24期
关键词:信仰中华民族民族

刘 敏 陈 岚

(贵州大学档案馆(校史馆),贵州贵阳 550025)

当下,中国正处于一个飞速发展、浮华纷乱的时代,正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然而我国近年来因人们受利益的驱使、金钱的诱惑、欲望的纵容,导致信仰缺失的现象频频出现,如贪污受贿、坑蒙拐骗、吸毒暴力、假货泛滥等等,急需重新树立信仰,为国家社会的发展导航、指引。中国档案如实记录了中华民族前进的脚步,凝聚着华夏儿女的精神力量,承载着上下五千年的民族信仰。作为守护、传承中国历史的档案人有责任积极作为,助力于新时代信仰的重新树立。

1 信仰的定义

信仰是指对某种思想或宗教及对某人某物的信奉和敬仰,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1]主要有:道德信仰、科学信仰、政治信仰、民族信仰、宗教信仰等。

信仰的树立需要历史积淀,并非凭一堂课、一席话就能自动生成。信仰的树立需要循序渐进,并付之于实践。信仰并非是虚无的想象,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可以被长远记忆的精神力量。个人的信仰作为精神之光,可以照亮人生之路。民族信仰是社会的核心力量,是国家的精神支柱。[2]

2 档案助力信仰树立的意义

2.1 历史意义

中国档案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是中华民族信仰的“基因库”。中国人的信仰根植于历史文化,来自于唐诗宋词,来自于各朝的英雄史记,来自于历代的民族斗争……运用档案还原历史,找寻信仰的根本,回顾这些历史能够唤起人们对崇高信仰的记忆,重新阐释信仰的内涵和价值。[3]这种对信仰史料的深入挖掘,是对主流历史的补充和完善,使后人对信仰的认识更加全面和完整。

2.2 现实意义

在复杂的政治文化背景下,中国历史受到多种蒙蔽和曲解,如打击中国精神,捏造事件、抹黑英雄等等。在这个信仰匮乏的时代,与历史对话,牢记历史、信任历史,是当前社会信仰重建的一部分。从历史信仰的征程中,启迪未来。积极宣传档案史料中的民族精神、崇高信仰,引导个人定位人生的精神坐标,树立正确的信仰和追求。

3 档案助力信仰树立的路径

3.1 树立道德信仰

没有信仰,就没有道德底线。翻阅历史,千百年来先人的古训“仁、义、礼、智、信”“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厚德载物”“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当仁,不让于师”“知耻近乎勇”以及“程门立雪”“管鲍之交”“曾子避席”“孔融让梨”等道德典故数不胜数,将历史档案中零星、分散的中华传统美德历史片段再现为完整的、宏大的历史品质,借助展览、网站、微博、微信、论坛等新媒体、新技术加以宣传,如近年的《道德讲堂》《百家讲坛》《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以普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让民众潜移默化地接受熏陶、感化。经过各种丰润的道德滋养,逐步形成公民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尊师重教、尊老爱幼、乐善好施的道德风尚,全社会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团结友爱、家庭和睦的良好环境。

3.2 树立科学信仰

打开尘封的档案,选取、开发励志素材的史料。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天道酬勤”“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古人名言。祖冲之坚持实事求是,成功编制《大明历》;李时珍历经27个寒暑编写《本草纲目》;陈景润潜心钻研,攻克“哥德巴赫猜想”;邓稼先隐姓埋名28年研发原子弹,数十年如一日的科研默默奉献;屠呦呦发现青蒿素,贡献人类等事例。用最真实、最具说服力的档案进行创作,产生公民的认同感,震撼心灵。纪录片《科学家》、《最近院士》等用档案呈现他们崇高的科学信仰,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真实而客观,细心感受科学家们的情怀。努力营造社会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的浓厚氛围。纠正“造导弹不如卖茶叶蛋”错误观点,让科学家实至名归,成为全民真正的偶像。鼓励青少年学习科学家攻坚克难、坚忍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引导他们将个人的梦想与振兴中华民族结合起来,不负韶光,立鸿鹄志,用知行撑起未来中华的脊梁。

3.3 树立政治信仰

无数共产党人为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顽强拼搏,勇往直前,靠的是坚定正确的政治信仰。运用红色档案进行创作,再现烽烟四起的年代,革命者用生命捍卫信仰,用史料充分说明信仰的力量使多少有志青年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使衣不遮体、食不果腹、饥寒交迫的红军成为常胜之师。以信仰主题,近年来档案部门与文化部门进行了合作,如纪录片《红军不怕远征难》,发掘历史档案,实景重现,诠释传递了长征精髓;《信仰》纪录片叙述彭湃等革命者牺牲“小我”实现“大我”的信仰追求的历史故事;历史话剧《雨花台》及“信仰的力量——雨花英烈事迹巡展”,在全国高校掀起追思先烈的热潮;“信仰的力量——中国共产党的家国情怀”档案展,引起强烈的反响;央视推出以共产党员的信件为载体的节目《信中国》等等优秀作品。用档案诠释信仰的力量,让共产党人重温历史,汲取革命力量,坚定共产主义信仰。

深挖细掘档案中的先锋榜样事迹。如人民公仆孔繁森的无私奉献、老党员李光忠140本忠诚信仰日记,“太行新愚公”李保国,谭千秋以自己的血肉之躯保护学生,抗洪抢险中战士等人庄严地实践了自己的无比高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同时,选取背叛信仰者的事例,如周永康、薄熙来、郭伯雄、徐才厚等人,丧失信念,堕落腐败,受到法律制裁,进行警示教育。引导共产党人践行信仰、坚守信仰,严守党纪、克己奉公、勤政为民。

3.4 树立民族信仰

“一个民族没有信仰就会一盘散沙”,共同信仰既是民族凝聚力的源泉,又是民族前进的巨大精神动力。人民有信仰则民富国强。深入挖掘档案中所承载的精卫填海、女娲补天、愚公移山、大禹治水、太平天国、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长征精神、抗日精神,抗美援朝、大庆精神、雷锋精神、抗洪抢险精神……运用信息技术、现代媒体,以多元化的方式生动呈现中华民族不服神鬼、不畏山川、不拜天命,人定胜天、百折不屈、坚忍不拔的精神典范。通过历史,深切感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气节,“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追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改革精神等。

对历史的敬畏,激发人民的归属感、荣誉感、自豪感,将家国情怀植于心。树立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信仰理念,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4]

4 结语

我坚信,充分利用丰富的档案资源,树立了正确的信仰,中华民族拥有共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统一思想,团结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全国上下必将坚定步伐、同心同德,开拓进取,汇聚成强大的、坚定的精神动力大大促进中华民族复兴梦的实现。

猜你喜欢

信仰中华民族民族
我们的民族
体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论信仰
铁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