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职业院校如何培养“工匠精神”

2018-03-06韩守江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24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工匠职业院校

韩守江

(山东现代学院,山东济南 250000)

“工匠精神”是指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理念,体现了严谨、敬业、专注的工作作风与工作品质,“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精神引领,其精神包括工艺与人文两个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的大国,我们要有很强的技术工人队伍。”高校是人才的摇篮,新时期的职业院校教育更应该将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作为职业教育的首要目标,注重“传技”更要注重“育人”。“工匠精神”不仅需要企业来传承和发扬,职业院校作为人才的集中输出地也应积极承担“工匠精神”的教育任务。

1 职业院校应做好定位工作,明确培养目标

职业院校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应用型的技能人才,这就要求学校要对地区工业的发展和学生个人的发展承担一定的责任。因此,职业院校在设置专业时应充分调研地域产业,以保证职业院校学生以后能够可持续发展。职业院校为了保证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了解产业的发展政策、发展方向以及产业的结构设置。产业的结构状况对产业人才的分布结构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产业所需的高级人才的分布又反作用于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人才的输出离不开高校教育,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需要职业院校充分了解当前产业的结构状况,才能够为高职院校专业的设置提供参考,有利于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与发展。

第二,制定与“工匠精神”相吻合的调研任务,明确调研目标,制定出明确的调研方法,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展开针对性地调研,掌握不同企业所需求的人才层次、数量等,为职业院校“工匠精神”的教育打下基础。

第三,将学校的现有资源进行整合分析,围绕“工匠精神”制定符合学校现状的专业,并明确其发展的方向和此专业的培养目标。

2 加强校企合作,实行“双导师”制

新时代高校教育开始提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此之前职业院校的教育也是以校内教育为主,这导致了对学生的培养脱离了社会实际,学生对社会行业状况知之甚少,其在就业时就越容易产生心理落差,这不利于学生以后的职业发展。针对这种状况,职业院校应将解学生以后的就业纳入教育的行列,以避免学生产生心理危机,利用与企之间的合作,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对接,为学生毕业以后的职业发展保驾护航。

第一,校企双方制定相关文件。学校是人才的输出基地,其在人才培育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其人才培育系统更科学、更系统、更专业;而企业是人才的需求单位,其掌握着最前沿的人才需求,在对人才技能、素养的要求上拥有更明确的目标,并且企业拥有大量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学以致用上更专业,因此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方式能够更好地拓宽学校教育的领域,更加有效地提高职业院校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能力。

第二,开展“现代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是学校与企业之间共同合作,推进人才培养的一种模式,其对象可以是在校学生也可以是在职员工,这种模式主要利用在校学习与在企业工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生在企业工作可以得到一定报酬,员工在校学习可以获得一定知识。“现代学徒制”需要学校与企业合作,由原来教学实践分离的状况,渐渐向学校“招生”企业“招工”双向同步演变,实现从“上课”到“上岗”,从“毕业”到“就业”的一体化模式,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实现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

3 优化专业设置,推进课程改革

现阶段,学校与企业的“一体化”改革已经小有成效,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虽然高校课程的改革强调引导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学习,但是仍要防止在教育中将“工作过程”理解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避免产生这种错误的教学思想,推进“工匠”教育。“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不是对专业理论学习的忽视,因此,在教育实践中不应只注重学生工作实践的教育导向,仅凭工作实践的教育不能够实现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不是简单的工作,更不能以此代替教学,工作是实现教学的媒介,是实现“工匠”教育的工具,“工匠”不是机器,“工匠”是有知识、有节能的高级劳动者,因此,“一体化”的教学需要具有逻辑性、连续性、启发性与针对性。

4 加强职业院校的师资力量,提高师资专业水平

只有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了提高,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加良好的教育环境,提高教师的教学方法,加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使教师在技能课堂上手把手的教学生,对学生在技能上所犯的错误,要严格的指出,并告诉学生正确的操作方法。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非常重要,这关系到职业院校所培养的学生是否具备“工匠精神”。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对院校内的教师制定合理的培养制度。利用教师的空余时间对其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进行针对性的培养,可以利用周末的空闲时间对专业教师展开专业培养,可以邀请在专业内相对知名的专家进行讲座,为院校内的教风、学风带来新的活力。也可以利用寒暑假的时间,组织院校内的教师进行外出考察,去一些企业和学校进行参观、交流吸取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还可以参考其他学校比较成熟的教学方式。在教师的培养过程中要有适当的奖励措施来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在具体的培养方法结束后,总结心得,把学习到的东西运用到日常的教学当中。通过合理的教师培养制度,大大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有助于“工匠精神”的培养。

第二,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企业实践是职业院校教学中的重点,只有不断加强与企业的联系,才能更好地了解比较先进的专业知识。一些比较先进的设备和理念往往是企业优先了解到的,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要不断的了解和学习新的知识,包括新设备、新技术、新的工作方法和新的管理手段,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企业才能避免被社会淘汰。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下,学校必须要掌握新的技能和知识,和企业加强交流有助于教师了解新的技能知识。教师作为知识和技能的传播者,其自身应该了解或掌握比较先进的专业知识,如果教师不与外界交流,一味的传授课本上的知识,那么所培育出来的学生也不会优秀。所以,在平常的教学中要与企业合作,不断学习企业的专业技能,把这些专业技能传授给学生,使学生跟上时代的步伐。

第三,职业院校还要引进高层次的人才。只有师资力量得到了提高,学校的教学水平才能不断的提高。学校在人才引进时一定要注重教师的工作经验、教学经验和专业技能,只有综合素质过硬,才能带动学校的教学。教学人才不但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具备比较高的综合素质,这两者不但能提高学校的技能水平,而且还可以改善学校的教风和学风,最终使院校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具备“工匠精神”。

5 结语

“工匠精神”是一种理念,是工作作风与工作品质的体现,也是职业教育的精神引领,高职院校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离不开企业和政策的支持,只有创造出“崇尚技术、尊重劳动、视产品为作品、视质量为生命”的职场风气,才能培养出与企业需求相吻合的“工匠”。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工匠职业院校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90后大工匠
工匠风采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工匠神形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工匠赞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关于职业院校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的难点与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