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忠实”和“自由”的角度谈翻译标准多样性

2018-03-06尚俊峰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31期
关键词:意译译者译文

尚俊峰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广东广州 510545)

“美国语言学家雅各布森从符号学的观点出发,将翻译分为语内翻译、语际翻译和符际翻译。”狭义上,翻译指语际翻译,即在两种语言之间,用一种语言的语言符号来解释另一种语言的语言符号。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曾经说过:“无论在语内还是语际,人类彼此间的交流都等同于翻译。”由此看来,语际翻译早已有之。在全球化的今天,国家民族交流日益频繁,语际翻译愈加重要。但由于文化不同,各民族在语言、认知和理解等方面存在差异。那么,语际翻译能否在这种差异下,实现信息完全对等?这就涉及语际翻译的评价标准。在这一点上,古今中外学者提出了相当多的观点以及见解。

1 中西方翻译标准概述

国内最早的语际翻译上溯至初期的佛经文本汉译。那时,译文评判标准建立在“质”和“文”之上。“‘质’即本旨,为了得到佛教的本旨,就要不加文饰,照原本逐字翻译,甚至采用音译;‘文’相当于现在所说的意译。”从本质上讲,“质”和“文”近乎“直译”和“意译”。在不同时期,评价标准也会不同,重“质”轻“文”,或轻“质”重“文”,这种现象十分常见。唐朝时期,唐玄奘根据自己的翻译经验,提出翻译“既须求真,又须喻俗”。顾名思义,“求真”即是真实,译文要忠实于原文;“喻俗”则指译文流畅,通俗易懂。及至近代和现代,国人把严复在《天演论》里提及的“信、达、雅”奉为翻译的最高标准。这三个字要求翻译做到忠实原文,译文流畅,文风贴切。虽然“严复本人从来没有给‘信、达、雅’贴过任何标签,他只是从自己的翻译实践甘苦中体悟到了翻译的‘三难’以及难解之道”,将其提炼浓缩,概括为自己的翻译箴言,但后人却将其捧为至理名言,导致此三字箴言成了国内译者的最高翻译准则。

在西方,传统翻译理论历来和人文思想有很大的关系,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古典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古典主义译论重视对应,重视文体考量,重视翻译的艺术性,其代表人物有西塞罗、哲罗姆、德莱登等。而后现代主义者更倾向于德里达的哲学思想,后者的解构方法实际上是对概念(语言符号)的意义进行批判性解释。但事实上,这只是一种语言文字游戏,主体在消解旧的意义,寻求新的意义的过程中具有主观随意性。因此,“评论家J.A.Cubbon说,德里达的这种颠覆性手段实际上等于让意义‘自毁’。”从总体上看,后现代主义代表一个新的哲学流派,后现代主义者的思想观点显得过于激进、叛逆,其翻译理念未免有些偏激。相比而言,古典主义译论者的态度更为温和,其观点更容易让人接受。法国当代翻译家玛丽雅娜·勒代雷的观点与古典主义观点颇为相似。她提出释意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理解原文,脱离原语语言外壳,用另一种语言表达理解了的内容和情感,其效果要达到内容正确,形式统一,即要保持原文与译文的意义、情感、文体等对等一致。她的翻译理论与中国的“信、雅、达”有诸多不谋而合之处。由此可见,中西方在翻译理论上存在着一些相似标准。

2 忠实与自由

从中西方翻译理论发展可以看出,翻译的“忠实”一直受到人们重视。然而,如何理解“忠实”“Amparo Hurtado在一篇翻译的忠实性专论中将忠实确定为三个内容:作者的意愿、译入语语言、读者。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不可分离的。如果只忠实于其一,而背叛其他,就不是忠实于意义。”所谓“忠实于作者的意愿”指忠实于原文的意义、情感。但是,我们要认识到逐字翻译并不是对原作以及作者的忠诚,因为单词在句子中依靠语境产生整体意义。傅雷在翻译巴尔扎克的小说时,就会揣测每个单词,每个句子的意思。例如,femme在法语里主要指女人、妇女、妻子。但在翻译《高老头》时,傅雷把该词译成了“女人、太太、老婆、娘儿们、婆娘、妇女、小妇人、少女、小娇娘、老妈子、小媳妇儿、妙人儿等”。译者并未按单词本意逐字“忠实”翻译,而是根据语境,将其含义具体化,使之产生相应的语意效果。

虽然翻译要做到忠实,但在翻译中,忠实与自由共存。“翻译中自由带来的后果是忠实于意义,此意义不是与字词对立的精神,而是篇章对读者应产生的总体效果。”这点类似于今日所说的 “意译”,傅雷翻译femme即是如此。当然,傅雷的“意译”与其翻译理念有关,他“力主传神,强调‘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但像傅这样的“意译”有时也会引起争议。对于英国小说Vanity Fair中的这句话“a good christian,a good parent,child,wife or husband”,杨必在其译著《名利场》中“把一个good分别译成五个不同的形容词,译文读上去格外流畅:死者是个‘虔诚的教徒,慈爱的父母,孝顺的女儿,贤良的妻子,尽职的丈夫”。

在荣如德先生的新译(书名改为《花花世界》)里,这一句是这样译的:

“死者果真是个虔诚的基督徒,一位好父亲、好母亲、好儿女、好妻子或好丈夫。”

对于荣译,其理由显而易见。原文good指“好”,如果作者想表达 “慈爱”“孝顺”等意义,理应选取对应词语,而不只单用good一词。这样理解无可厚非,毕竟诗无达诂,译无定本。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荣译的第一个good却将其译成了“虔诚的”,这是否说明他有意采用“意译”,但是并没有完全“意译”?这一点不得而知。

总的来说,翻译应力求做到忠实,但是忠实不等于与原文字字对应,翻译的忠实需要自由来保证。但是如何界定“忠实”与“自由”,如何把握二者的“度”,这一点没有定论。

3 翻译标准多元化

既然无法把握“忠实”与“自由”,那是否意味着翻译不再有标准呢?答案是否。

周克希说过,“上乘的译作,要能表现原作的色彩;高明的译者,要能体察作者的趣味。”翻译就是要做到意义对等,包括“内容对等、形式对等、功能对等、篇章对等、交际对等、语用对等、等效”。这些“对等”可以作为现有的翻译标准,但不是唯一标准。人们可以借助这些概念从信息、风格、体裁、理解、美学等方面对翻译进行评价。但在评价时,并不是所有这些的因素都会被考虑进去,这就类似于过去存在不同的翻译标准一样。“评价不同,实际上是人的实践目的不同,因为人的需要就是人的实践活动的目的,人们总是按照他们的需要去规划行动和预构结果的。”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译者由于翻译观念、审美趣味不同,在翻译实践中会做不同的努力,有不同的表现。

当然,也有人主张原作是评价译作的唯一最高标准,认为译作永远无法达到原作水平。这一说法本身就是荒谬可笑的,因为标准具有主观色彩,当把原文作为译作标准来参考时,人的主观思想已经参与评价了。“在翻译活动中也有译者主体价值的渗入。因为每个译者都有各自的审美兴趣和审美取向。”每个人在对原作解读的时候,都有自己的价值判断。这些判断因人而异,每个人可以充分肯定自己的价值判断,但是无法彻底否认其他人的价值判断。这一点正好印证了美国价值哲学家培里的观点,他认为“主体的兴趣是中心,是构成价值的决定因素,是主体的兴趣赋予了对象以价值”。

所以,翻译标准掺杂着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也正是由于个体价值与审美取向在主观上的不同才造成了翻译标准的多元化。但这种多元化局面并不是一种坏事,因为我们已经肯定了个体的主观价值。其次,采用统一的翻译标准,把所有的译者集于一种观念的麾下,纳入一种趣味的轨道,既无必要,也不可能做到。

总的来说,“内容对等、形式对等、功能对等、篇章对等、交际对等、语用对等、等效”差不多概括了翻译的评价标准。但是由于主观与客观因素的存在,翻译并没有一个严格的唯一标准,其价值取决于个人趣味与审美。然而,我们并不能因此否认翻译标准的价值。对于翻译的评价,其“客观性必须建立在事实与价值相统一的现代理性主义基础之上,是评价中的客观主义与主观主义得到恰当的平衡,从而增进客观评价的可能性。”

4 结语

综上所述,中西方翻译理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翻译标准。虽然这些翻译标准存在差异,但却有共通之处。比如,中西方翻译向来都强调“忠实”“意译”等,这也是翻译的基本标准。翻译就是通过“忠实”与“自由”来达到原文与译文的“对等”。然而,由于翻译标准结合了主观经验与客观因素,因此翻译标准呈现出多元化。人们根据不同的价值需要和审美判断等来对翻译进行评价。所以,即使是对“忠实”这个概念,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理解与把握。但这并不意味着翻译标准不具备任何价值,这恰好说明翻译标准的客观性必须以理性为基础,在主观经验与客观因素中寻求平衡,来增进翻译的客观性。

猜你喜欢

意译译者译文
Stem cell-based 3D brain organoids for mimicking,investigating,and challenging Alzheimer’s diseases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译文摘要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浅谈英汉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I Like Thinking
浅谈直译与意译的合理结合
大陆与港台译制片对英文电影片名的直译与意译取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