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孤独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
——以S大学为例

2018-03-06李梦瑶李炳霞郭雯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31期
关键词:独生子女生源维度

李梦瑶,李炳霞 ,郭雯

(1.石河子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石河子 832003;2.乌鲁木齐禾润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新疆乌鲁木齐 830000;3.石河子大学师范学院/兵团教育学院,新疆石河子 832003)

1 问题的提出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将人格成长过程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其中第六阶段(18~25岁)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其心理健康的水平会直接影响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因此,对于大学生孤独感的研究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以上认识,该研究通过探讨大学生的孤独感与社会支持之间的关系,以期望为预防和干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2 研究设计

2.1 概念界定

孤独感是指当个体感到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时,人们对交往的渴望与实际的交往状况产生一定差距时而产生的一种主观的心理感受或体验,它是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

社会支持通常是指来自社会各方,包括父母、亲戚、朋友等给予个体的精神或物质上的帮助和支持的系统。

2.2 研究工具

2.2.1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

该研究使用的量表是肖水源编制的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刘广珠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量表中的一些项目进行了修订,修订后信度为0.93。量表共包含10个条目,分三个维度: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

2.2.2 UCLA孤独感量表(第三版)

UCLA孤独量表 (第三版)是由Russell等人于1978年编制的。该量表为自评量表,共有20个条目,每个条目有4级频度评分。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α=0.83。

采用SPSS l7.0 for windows对数据进行处理和统计分析,主要统计方法有频数统计、描述性统计、单一样本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

2.3 研究样本

该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S大学本科生400名作为研究对象,发出问卷400份,回收问卷394份,问卷回收率为98.5%,剔除无效问卷22份,获得有效问卷372份,问卷有效率为94.4%。该研究主要涉及的人口学变量有性别、年级、专业、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

3 结果分析

3.1 大学生孤独感程度

该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孤独感的平均得分处于中等水平以上,有54.03%的学生孤独感得分超过常模分数,这表明在孤独感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大学生孤独感的人口学变量差异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孤独感在性别和生源地上存在显著差异,而在其他变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对于大学生孤独感的性别差异研究显示,男女生在性别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男大学生(M±SD=45.1040±7.0368)比女大学生(M±SD=41.4874±7.7372)体验到更多的孤独感。一方面由于社会对男性社会角色的期望高于女性,另一方面,在情绪宣泄方面,男生的宣泄途径也少于女生,孤独感体验更高。在生源地方面,由于大学一般建设在城市环境中,所以生源地为城市的学生更容易适应这类环境,而生源地为农村的学生需要面对更多的适应性问题,更容易体验到孤独感。

3.2 大学生社会支持状态

通过对大学生社会支持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社会支持总分处于中等水平以上(M=39.42),三个维度中客观支持的得分低于中等水平(M=9.587),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的得分均高于中等水平(M=21.826,M=8.007)。结果表明,大学生获得的社会支持状态良好。

大学生社会支持的人口学变量差异分析如下。

(1)性别差异。不同性别在社会支持总分上无显著差异,从具体的维度上看,不同性别只在客观支持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且女生略高于男生。说明女生比男生能更多地获得在客观支持。这同样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男女性别社会角色的期待有密切联系。

(2)独生子女差异。结果显示是否独生子女在社会支持上无显著差异,只在主观支持维度上存在差异,且非独生子女获得的主观支持高于独生子女;这表明独生子女大学生被支持被理解的情绪体验和满意程度低于非独生子女。可能是因为独生子女的社会支持系统缺乏一定的完整性,缺乏同辈群体或兄弟姐妹的社会支持系统。

(3)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生源地的学生在社会支持及其各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这可能与农村学生在大学里与城镇学生接受同样的教育、地区差异降低、有同等机会获得外界支持有关;不同年级和专业的学生在社会支持及其各维度上也均无显著差异,这表明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状况与年级和专业类别没有直接的联系。

3.3 大学生孤独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分析

该研究发现,大学生孤独感与社会支持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大学生孤独感与社会支持各维度之间也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表明大学生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感受到的孤独程度就越少。

4 对策建议

大学生处在人生的转折期与关键期,更加渴望亲密关系的建立,也更容易产生孤独感。大学生孤独感体验的降低既需要大学生自我的调节,也需要外界的支持。

从大学生自身来说,第一,应该树立明确的人生理想,合理规划人生目标。大学阶段,自主管理的模式让很多人失去了目标,苦恼无人能理解,从而孤独体验升高。如果能在入学初期就制订合理的规划,明确目标,将时间精力投入到学习与活动中,充实自己,就能减少孤独感的体验;第二,应增强社交技能,客观评价自我。大学生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勇于尝试,不断锻炼,提高自己的社交技能,增强信心,减少因自卑而产生的孤独感。第三,利用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大学生渴望独立,但能力有限,所以依靠自身力量无法有效解决问题时也应接受来自外界的社会支持。

从外界来说,大学生身心发展快速而不平衡,家庭、学校、社会应从注重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良好的支持不仅是在物质上,更重要的是精神支持,多关注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在需要时给予及时的安慰与陪伴,这种良好的情绪体验能够降低孤独感。

猜你喜欢

独生子女生源维度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图说
独生子女可以直接继承房产吗?
图表
陕北红色学校与国民党在西安的生源争夺战
独生子女的心理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