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时空观下社会课堂中地图应用策略
2018-03-06李文文李豪杰王玉红车晓轩
李文文,李豪杰,王玉红,车晓轩
(1.舟山绿城育华(国际)学校,浙江舟山 316000;2.浙江大学,浙江舟山 316000;3.浙江海洋大学,浙江舟山 316000)
地图是社会学科的重要辅助工具,它对本学科的辅助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七年级的人文地理知识是八九年级历史学习的基础,而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地图是掌握地理知识的基础。第二,从历史学科的角度来说,历史地图是辅助历史学习的重要工具,古人就有“左图右史”之说。《通志略·图谱略》里有这样一句话:“置图于右,置书于左,索相于图,索理于书。”
1 历史地图的特点
第一,明确地图的定义。地图是指“能表现地球上的客观事物的图像,在使用中根据不同情况用不同颜色和符号,便于理解。”从这一概念可看出,地图首先具备的是真实性,是把客观事物准确地直观地反映到纸、电脑等载体上。
第二,什么是历史地图?地理地图是对真实地理环境的绘制,历史地图与其相比更加灵活。历史地图一般表现的是人类历史上的变化,这些变化有自然的,也有人为的。简单地举例来说:气候植被的变化,首都的迁移,这些都能在历史地图上体现出来。
本文是以历史地图为主,观察社会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历史事件和历史想象与地理地图这一载体一起构成了历史地图。它具有直观性和时空性。
1.1 直观性
教育家夸美纽斯曾说过在教学中 “要尽可能地运用感觉直接感受一切经验”。 这里的感觉是指感官,即直接获得的经验。地图以图画图形的方式再现,给人以直观地刺激,不用通过语言描述想象加工。比如,教材描述战争时一般是用文字写出交战双方、地点,大致概括出战争经过、结局。文字表述略枯燥,学生阅读性较低。如果用地图表现战争的话,一幅地图便可表达出所有信息,不同颜色的色块代表参与战争的势力,图上地点代表战争发生地点,箭头代表行军方向,图例有时间标注。与文字相比,地图表现得更直观更易引起学生兴趣,因此教学中地图经常被用为辅助历史教学的工具。
1.2 时空性
一切事件都是在空间和场所里发生的。历史是过去的,具有不可逆性。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即使现在依然存在,但是周围的环境早已沧海桑田,因此历史事件发生的位置需要用当时的地图表示。如果用连续时间的多幅地图展示同一地方,便可看出这一地方经过历朝历代后的发展变化。教师课堂上运用历史地图进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发散思维联系不同历史时期,仿佛站在宇宙俯视地球,“观看”人类活动的变迁。通过“俯视观察”学生脑海中想象出在历史空间里历史事件的展开情况,理解地理环境对历史事件的发生所起的影响和作用,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事实。
总之,历史地图与普通地图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时空性,它可以展现出人类从文明诞生到当代的发展轨迹,以及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变化,同一地区不同时期的地图能动态地反映了人类历史的发展、演变的过程,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时空观念。
2 核心素养时空观的要求
核心素养时空观提出之后,一线教师纷纷聚焦于此,在教学中更注重地图的使用。2014年教育部颁布了 《关于全面深化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该意见提出了研制和建构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的要求,“核心素养”的概念也由此成了中学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的新标识。在此背景下,历史课堂教学的理念、目标和任务也应随之变化,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育被纳入了历史课堂教学的视野。
核心素养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实际应用于不同学科和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要求都不相同。就社会学科而言,至今它还没有具体的学科要求。时空史观并不是核心素养提出后才出现的新名词,不管是历史还是社会学科都分别在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时空观。
2.1 何为时空观
时空观念素养指出“历史的本质是变迁与发展,为了确切地显示人和物所发生的变迁,必须将这种变迁置于一种时间框架中,时间观念是感知理解历史的前提,但同时,时间观念又依附于空间观念,人类需要借助空间给时间定位。”
课标把学生的时空观念分解为:第一,学生了解史实;第二,学生掌握基本的时间和空间概念;第三,学生学会将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时空里;第四,形成全球史观。
社会学科的课程标准对学生的知识层面要求就是知道历史发展顺序,学会把历史放在特定时空观察,理解不同时空下人类活动的背景。这更显示出了教学中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的重要性。
2.2 具体要求
时空观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历史事件基本能力,对学生形成时序意识和空间想象能力有重要作用。具体到课堂上教师应该怎么做,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提法。
不管学者、一线教师的具体提法有何差异,但是共同点是,首先,要求学生掌握历史事件的基本信息,即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其次,学生掌握时间序列和空间序列,即学生能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再次,学生能做到讲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影响事件的不同因素;最后,使学生形成全球史观,认识到全球是一个整体,每一地区的变化对其他地区都有影响。
综上所述,不管是之前课标提出的要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还是现在核心素养的时空观念,对于历史时空观念的学习一直是专家学者、一线教师孜孜不倦研究的课题,无论从何种角度论证,都离不开对历史地图的把握和运用。
2.3 地图培养学生时空观
空间本就是抽象的观念表达,只有置身于特点时间、特定场所,它才具有实际意义。地图是历史与社会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做的是把课本文字抽象的表达转化为学生内在想象,帮助学生理解信息,运用地图联系文字内容,在脑海里形成空间感。
一幅地图所承载的信息是对教科书文字的浓缩,地图能直观表明了历史事件发生的空间位置。那么如何利用地图使学生形成空间概念?首先,学生学会读图,看懂地图表达含义,理解事件发生的位置及其周围环境,这是基本的空间感知。接下来,学生掌握绘图技巧,自己动手画出简单的地图,这个方法可用来复习回忆知识点,这样能增强空间概念的形成,使学生记忆更加深刻。在教学中,教师就可采用这样的方式帮助教学。
3 历史与社会课堂中地图应用策略
地图在学生时空观的形成过程中有重要作用,教师在社会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地图,采用多种教学策略,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1 史地结合
首先,教师要在教学中坚持“左图右史”的教学方法。 “左图右史”,意思是古人读书时书籍众多,有史书有舆图。学习时,身旁摆放着史书和舆图,读书时用地图验证史实,加深理解,联系前因后果形成空间观念。同样地,教师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也要坚持“左图右史”,充分利用地图,每一件历史事件的发生都离不开地理环境,更离不开地图演示。
目前我们所使用的教科书中的地图面向的对象是学生,为了适应学生的知识水平,便于学生理解地图,书中的地图会表明地名,还会在注释部分标明地名的更改。还有专业性更强的知识点,课标上不做明确要求的就需要教师在课前深挖信息,课上有选择地传授给学生。
3.2 深挖信息
教师要充分挖掘隐藏信息。每一幅历史地图都是有主题的,教师在讲解地图时不可偏离主题,除此之外,教师也要注意有些地图隐藏的信息。有些信息不是地图主题明确表达出来的,课本里也没有提到,这些属于隐藏的信息。
隐性知识,是指不是在课本的文字部分直接明确地表述出来知识点,它隐藏在文字内部或者图片里的信息,需要仔细阅读和观察才能得出。
教师在课堂上注重挖掘地图中的隐性知识,能够有效补充书本上空缺的知识点,使历史的时间脉络、逻辑性更加完整。从另一方面说,挖掘隐性信息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注意联系前后史实,从而促使学生形成时空观念。
3.3 多媒体手段用“活”地图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技术应用于课堂早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了,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早已习惯多媒体教学。对地图使用来说除了最传统的用PPT演示地图图片,教师还可利用网络资源丰富课堂,是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在做中国民族疆域变化专题时,教师就可以利用互联网上的丰富资源,各大视频网站都能搜到《中华民族疆域变化》的视频,并且点击率极高。
此类视频制作精良流畅,不同的地区用不同的颜色标出,鲜艳清晰,让人一目了然。对于这种专题式的内容借助计算机网络教学效率更高,也能转换课堂气氛。在看到中国版图扩大缩小的过程中,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家国情怀,更能感受到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以及我们国家来之不易的和平。
不管是用PPT还是网络资源,用计算机进行地图教学,使原来单幅的地图动态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视屏中的地图颜色丰富醒目又配有音乐,观看视频的同时学生的视觉和听觉都得到了刺激,这些刺激能吸引和维持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视频中地图显示出的信息也是对学生历史知识的检验,学生观看的同时联系所学过的历史知识,能看懂并且能联想到同一时期国内外文明,开阔自己的视野,形成时空观念。
4 结语
笔者认为对地图的使用最终还是要回到课堂,离开了教学一切理论都是空架子。对社会学科的现状也要仍抱有积极的心态,坚守自己作为教师的职业道德,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上好每一节课,学生有所得,教师更应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