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数感培养,提升核心素养
2018-03-06福建省松溪县渭田中心小学叶永益
福建省松溪县渭田中心小学 叶永益
数感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即能用数学的视角去观察现实,能以数学的思维研究现实,能用数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要学好、用好数学,就应该具备良好的数感。数感对数学教学和数学的运算运用起着重要作用。培养学生数感也是当前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了10个核心素养,即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数感作为核心素养的首要位置,可见其对于培养的重要性。
那么,如何培养他们的数感呢? 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尝试。
一、创设生活情境,启蒙数感
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感的培养也要和儿童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许多小学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很难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相应的表象,更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内涵和概念的本质属性。为此,我们要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资源,将抽象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探究,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从中提高学生对数的敏锐程度,形成对数的良好直觉,启蒙学生的数感。
二、构建活动平台,发展数感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只有这种由学生本人发现或创造出来的东西,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存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平台,始终把儿童的活动作为主体发展的基础与载体,提供开阔的活动时空,让学生有合作交流、积极思考、操作等活动空间,把数感培养落实到具体的操作活动中,可使学生对数学知识有一个明显的表象,使学生的数感真正得到发展。
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学习11~20各数的认识,一上课通过猜数游戏引出“11”这个数,然后要求学生把11根小棒摆在桌面上,让别人一眼就能看出是11根。当学生把11根分成10根和1根两部分后,接着让他们把10根捆在一起。这时告诉大家,和同学们一样,数也有自己的位置,并出示数位筒,认识个位和十位。1根小棒表示1个一应放在个位筒里,1捆小棒表示1个十应放在十位筒里。另外,学生通过1个十和10个一的相互转化过程,体会 “数位”“计数单位”概念的实际意义,建立“数位”和“计数单位”的概念。学完后老师问学生当你看到20你想到了什么?“我穿20号的鞋子。” “20十位上是2,个位上是0。”“我有20支新铅笔。”“20比11大多了。”学生从数到数位认识是对数的认识的飞跃,发展了学生的数感。
三、加强估算教学,优化数感
估算本身是数感的一个重要方面,生活中很多时候都要用到估算,而不需要精确计算。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在加强估算,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
首先,在估算中感受数的意义。数本身是抽象的,特别是大数的意义,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更是困难。这就需要教师善于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可感知的现实背景,用以感受数的意义。
其次,丰富估算策略,发展数感。小学生的数感怎么样,很大程度上看学生的估算方法和策略。学生掌握一定的估算方法和估算策略,对发展他们的数感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会一些基本的估算方法,丰富他们的估算策略。
再次,注重算用结合,提高数感 。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运用估算知识解决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感受估算知识与学习、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估算意识,形成估算的良好习惯。如秋天到了,学校组织同学们去秋游,现在请同学们先来算算我们班要准备多少钱。有104个同学参加,每个同学的门票价格为49元,准备5000元够么?这个问题一出现,很快有人回答够。“真的够么?”学生们开始不敢说了,有回答够也有不够的了。“谁说不够的?”“你来说说为什么?”“因为把104看成100少看了4,4×50=200;而把49看成50,多看了1,1×104=104,200比104大,所以不够。”顿时同学们都回答不能,这时我引导学生们总结不是所有的题目都可以用“四舍五入”法来估算。这样的教学让学生自己知道估算并不是单纯的计算,这样的估算,是学生在体会和经验积累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对数感十分有利。
四、解决实际问题,提升数感
良好的数感可帮学生进行综合运用,从而使学生对知识融会贯通,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则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让生活世界中的数学问题走进了课堂,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在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数感得到发展。 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后,让学生解决“全班43人去划船,每条船限坐6人,至少需要几条船?怎样乘船合理?”的问题,学生通过思考、计算,不难得出需要8条船。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可以怎样乘船,学生的方案有6×7+1;6×6+4+3;6×5+4×2+5;6×3+5×5等。在交流思维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找到答案的方法并非只有一种,答案也并非只是一个,知道如何选择合理的方案。通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生知道了计算的意义和如何运用计算的结果,学会如何选择适当的算法解决问题,学会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提升数感。
综上所述,数感的形成是一个积累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在较长时间的充分感知、体验和感受中逐步建立起来。教师应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深入钻研教材,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创设有助于培养学生数感的情景,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把培养数感的任务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对数的充分感知、感应和感受中,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良好数感,提升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