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发展路径研究
——基于愿景管理的视角
2018-03-06范慧芳
李 强,范慧芳
(江苏旅游职业学院,江苏 扬州 225127)
一、愿景管理与教师专业共同体
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学校教学质量,传统的管理多采用自上而下的行政指令,在个人愿景与组织目标出现偏移时会适得其反,还难免造成一定的逆反甚至抵触情绪,导致管理效能低下或出现“中梗阻”现象。职业院校把愿景管理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将开辟教师专业发展的崭新篇章[1]。
(一)愿景与愿景管理内涵
愿景这一概念不是教育行业的专用名词,也并非是一个新生事物。在工商企业管理中,愿景经常被视为一种关于组织或公司对未来规划的理想图景[2]。愿景通常是指一种预期在未来可以实现并充满吸引力的观点。著名学者图宾(Tubin,D.)认为:“愿景是一种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面向未来的图像,这一图像就是一种共同的认知而根植于团体之中,具有赋予人们以动机的力量。”[3]富兰(Fullan,M.)认为愿景常常被用于组织之中,也存在于具体的独立组织或者团体中“源自于内部,并赋予工作以意义”[4]的个人愿景。教师愿景一般是指教师的个人愿景,教师的个人愿景是教师处于饱和工作状态时的图景,其内容与教师日常工作紧密相连,并植根于教师理想和信念,体现了教师工作的意义。
愿景管理就是基于组织发展目标,将个人理想信念、价值观融入组织发展目标,通过建立团队、建设个人愿景、实现共同愿景等途径,最大化发挥组织管理效能,实现组织目标趋同。学校的愿景管理是通过教师群体以共同的价值取向、共同的行为准则为基础建构学校发展的共同图景,从而激发全体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达到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实现最优化、人性化、持续化的一种管理理念。愿景管理作为一种人性化的管理,既能有效提升学校管理的软实力,又容易广为教师所接受,有效提高管理效能,已越来越多地被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管理和教师专业发展所采用[5]。
(二)教师专业共同体内涵
教师专业共同体是指将具有强烈学习愿景和共同研究兴趣的同一专业或相关专业教师、企业或行业研究型专家组成的团体,又分为学习共同体和合作共同体。学习共同体是由职业院校教师、企业或行业专家等构成的团队,成员之间在学习与研讨过程中不断地沟通与交流,分享学习资源,并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促进个体的成长。合作共同体是职业院校教师、企业或行业专家等构成的团队,成员之间互相帮助、共享资源的互相促进的过程,其目的是加强教育教学的合作以提高教师学习、教学及科研能力,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在教师专业共同体中,更适合通过愿景管理引导他们围绕一个共同的话题或项目,自觉自愿地共同致力于解决问题,使其在共同追求的领域,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和探究,创造与传承知识以促进教师和专家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能够持续不断地发展。
二、愿景管理之于教师专业共同体的意义
(一)指引目标方向,促进自主发展
愿景像是确定方向的“罗盘”,为教师专业发展进行目标引领。一个教师一旦具有清晰的个人愿景,那么为了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他在日常工作中将不断地努力追求和发展。哈姆尼斯说过:“审视教师愿景,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如何实现目标,协助他们面对不可避免的挫折,保护他们免受幻灭和沮丧。”[6]然而,并不是所有教师都具有清晰的个人愿景,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愿景管理中需要预先了解教师的个人愿景,然后引导和帮助他理清职业发展目标,明确发展方向,以促进教师更有效地实现自主发展。
学校的管理模式是基于一定的管理理念的,不同的管理理念必然导致不同的管理方式。高职院校大多是中职学校升格或合并重组形成的,相当一部分学校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施行责任目标考核、奖勤罚懒等措施。依据这种约定俗成的规则进行组织管理,激励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虽然这些传统管理手段也能达到一定的管理成效,但不利于教师主观能动性、自觉自主性和创新创造能力的发挥。
愿景管理充分尊重教师个性的发挥,注重教师的自主发展和自我实现。经过组织引导使得个人愿景融入教师专业共同体中,将教师的工作转变成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进而融入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中,能够最大限度激发教师工作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发挥教师教育教学的潜能,同时能够使学校摆脱繁琐的家长式的管理,也使教师挣脱套在头上的枷锁束缚,形成开放式的和谐管理格局,从而实现自主发展。
(二)提供发展动能,实现归属认同
愿景所具有的动力功能,主要是取决于教师愿景与实现这种愿景的实践之间是否保持一个适中的距离。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Peter Senge)在其著作《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中详细阐述了愿景的动力作用机制,他说:“愿景和现实之间就像存在一根橡皮筋,当拉长的时候,橡皮筋会产生张力,这种张力就代表了愿景与现况之间的张力,其舒解只有两种途径:把现况拉向愿景,或把愿景拉向现况。愿景与实践之间的差距是创造力的来源,当人们在认清愿景与现况之间差距之时,会产生正面力量,这就是创造性张力。”[7]当教师感觉到愿景与实践之间的距离过大而难以实现时,教师的动能较弱,觉得实现无望,表现出心理的畏惧感,出现焦虑、烦躁、绝望,很难发挥教师工作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逐渐丧失教师自主发展的意愿,甚至出现抵触情绪,呈现较低效能的工作状态。当教师感觉到愿景与实践之间的距离过小而很容易实现时,教师的动能非但不会增强,反而降低了对组织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忠诚度,工作“轻描淡写”,教师同样缺乏工作的激情,更不可能激发潜能,教师自主发展的意愿不强,工作效率低下。只有当教师个人愿景与实践之间的距离适中,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是可以实现的,这种愿景带给教师更多的是学校发展的希望和工作的动力,从而表现出工作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个人潜能的充分挖掘,产生较高的工作效能[8]。
愿景管理通过学校内部协调引导机制或合作共同体教师之间的同伴互助,逐渐缩短愿景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使得教师愿景与实践之间的距离保持一个适中的状态,以此促进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可持续性的专业发展。特别是当教师对愿景实现模糊不清时,通过专业共同体教师之间的活动,帮助他们理清在愿景实现过程中所持有的态度和情感。在合作共同体教师之间相互探究、同伴互助的过程中,不仅凝聚群体智慧、创新发展路径、实现转型发展,也有利于组织内部的认同和接纳,使教师不再有一种孤军奋战的无助感。通过愿景管理,教师不仅能体会到实现人生目标的价值,而且能将个人价值观与学校未来发展前景耦合关联,不断增强教师对教育教学的责任心和对愿景管理的认同感。
(三)以愿景为参照,促进教学反思
教师的成长是在教师个体对教育教学的不懈努力与追求中实现的,但也需要同伴互助、相互探究和不断反思,还需要在教师之间构建专业共同体。教师个体在学校共同愿景的引领下,不仅能够促进同伴互助等形式的教师专业共同体的构建,同时也有助于个人愿景的实现。每个教师对职业发展的共同愿景会有不同的理解,当大家愉悦分享共同愿景时,共同愿景最终将成为每个教师个人愿景一部分。
教师愿景可以为教师提供反思的工具,能够促进教师的有效教学。教师建立了明确的愿景,在教学研究过程中根据这个愿景来设计教学,探究和反思实践,找出成功之处,需要反思和改进的地方,这将极大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清晰的愿景就像一面镜子,促进教师对教学实践进行更深入的探究,不断吸取经验和教训,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9]。愿景就是教师教学实践的参照物或“卡尺”,通过将愿景与教学实践进行比较,分析教学实施过程,对教学活动进行深入反思,明确问题的根源,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不断尝试解决问题,这些都可以促进有效教学的形成,提升教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基于愿景管理的教师专业共同体发展路径
(一)从行政管理向愿景管理转型,促进教师专业共同体发展
专业共同体作为一种教师学习、合作发展模式,需要摒弃自上而下的行政管理理念,转变“命令—服从”模式的管理运作机制。要以和谐民主、以人为本为管理理念,构建基于学习共同体的愿景管理运作机制,以“激励—信任”为出发点,在工作、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都体现出人文关怀,激发教师分享知识和技能的意愿,促进教师专业共同体发展。
根据马斯洛人的需要理论,对教师不能简单地按照“经济人”的假设进行管理,要按照“社会人”的管理机制实现其价值观。例如,在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中,可以按照学历提高、职称晋升、技能水平、教学效果、科研业绩及创新创业等具体项目,针对不同的学历层次、年龄结构和专业背景,经过自我诊断,明确个人愿景,通过共同体成员之间交流,学校组织专家点评和引导,融入学校共同愿景,确定教师专业发展方向,进一步建立较为完善的教师激励机制和业绩考评办法,有效地促进教师职业发展。再如,鼓励教学业绩突出、专业能力较强的老教师通过青蓝工程“师徒结对”的形式带动教学相对薄弱的新入职教师,同时也鼓励老教师主动掌握信息技术等新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引入激励和考评机制,使其在合作中有获得感,不断促进教师提升合作意愿。
教师培训向愿景管理转型。目前,职业院校教师培训体系多是自上而下的指标性三级培训网络,培训的内容也是教育行政部门或委托相关教科院(所)及高校预先设定好的课程内容,以理论讲授为主,缺乏授课专家和培训教师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这种基于行政管理的培训模式忽略了教师的主体地位,没有关注教师的个体需要。因此,培训方式应当向愿景管理转型,由单向的知识传递向双向的知识互动转变。整个培训过程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的“研究性学习”为主,通过激发教师的内驱力来提升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10]。同时,职业院校教师定期到企业挂职锻炼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掌握实际工作流程、促进产教融合的重要手段,是培养职业院校教师的有效途径。但是目前一些学校缺乏有效地规划,教师处于被动地应付状态,多是自己“找米下锅”,个人愿景属于消极的负面状态,成效有限。如果学校按照愿景管理,制定组织发展规划,明确教师发展目标,通过个人愿景融入,由学校与校企合作企业建立挂职团队,教师挂职锻炼效果将得到极大提升。
(二)建构教师个人愿景,激发教师内在潜能
建构教师个人愿景的路径。个人愿景是教师建立在自己对职业认同基础上的理想信念、教育价值观、职业获得感,并通过自己的不懈追求和努力工作得以实现的目标。只有个人愿景才能够调动教师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真正激发内在潜能,从而使教师自觉自愿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为实现学校共同愿景而不断奉献。建构教师个人愿景一般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关注个人职业发展、学校发展前景、同类院校乃至国内外教育发展状况,尤其是教师自己想要实现什么目标;其次要结合工作激情和超越自我的欲望,实现愿景的动力和采取什么行动方案等;最后,从学校愿景管理上,能给教师提供哪些方面自我展示的平台,创造什么样的工作环境,特别是在组织中的自我价值和获得感,鼓励教师建构个体愿景,实现自主发展。在建构个人愿景中,也存在部分教师缺乏工作激情和动力,在专业共同体成员之间随波逐流、敷衍了事的问题,这些教师发挥不了主体作用,既不能实现自己职业的良性发展,也难以实现共同愿景所要达到的目标。
注重激发教师内在潜能。在个人愿景建构过程中,要注重激发教师内在潜能,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只有教师最了解学生和教学过程。因此,要赋予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的自主权和话语权,针对部分缺乏工作激情和动力的教师,在个人愿景建构过程中,可以通过明确目标引领,建立教师发展阶梯,按照专家学者、教学名师、专业(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等“五阶梯”标准,对号入座,做到发展有目标,努力有方向,个人有愿景,实现自主发展。一些高职院校能够关注和尊重教师个人愿景,不断激发教师教学研究的积极性,按照专业组成教学团队,或跨专业成员之间组成专业共同体,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沙龙活动,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三)汇聚教师理想信念,实现学校共同愿景
建构学校共同愿景。学校愿景管理的目标是促进学校发展共同愿景的构建,如何建构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呢?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说过:“没有人能将自己的愿景给别人,也不能强迫他人发展愿景。”[7]首先,学校应当创设良好的舆论氛围,引导和鼓励教师通过专业共同体这个桥梁,积极踊跃地表达自己的个人愿景,敢于为学校的长足发展献言献策,在一种宽松快乐表达中建构学校的共同愿景。其次,要通过完善公平合理的绩效工资考评方案保障教师的正常需求,同时还要为教师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尽量疏通他们的焦虑、不安的情绪,缓解工作压力[11]。再次,要关注教师个性、兴趣和专业的不同需求,从情感上激励教师,创建教师之间交流互动的文化氛围;同时,提升学校对教师的认可和尊重,使教师真正体会到自身的价值,激发自我实现的需求动机。最后,在共同愿景的建构中,学校领导要具有宽广的胸怀,要能兼收并蓄、海纳百川,创造良好的氛围,引导每个教师自由表达自己的梦想。共同愿景不是一蹴而就的工程,需要长时间的文化积淀,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一种组织文化,更是一个学校的发展理念。
汇聚教师理想信念。学校的共同愿景绝不是学校管理者一方的所谓愿景,不是凌驾于教师个人愿景之上的主观臆造。共同愿景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对学校未来发展的共同意愿和目标,是汇聚教师的理想信念、激发教师智慧、蕴涵在教师心灵深处的力量源泉,共同愿景对组织成员有强烈的号召力,为组织成员明确奋斗目标。共同愿景作为专业共同体成员共同追求的目标和意愿,具有巨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既是专业共同体成员个体价值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成员发自内心想要实现的奋斗目标。建构共同愿景既不能依靠行政手段,也不能依靠强制规定;既不是来源于学校顶层设计,也不是来源于制度、条例。只能依靠不断的沟通、凝聚和分享,依靠学校管理者围绕教师职业发展进行融合、提炼和创新。
(四)注重教师协同合作,耦合专业共同体愿景
目前,在职师资研修均是以专业学术为导向的形式,这种研修方式是以提升教师某一方面的知识技能、学术水平和教学效果为目的,只是注重微观上的被动接受,缺乏群体和学习共同体的理念。这种只注重个人专业发展,忽视专业协作和团队合作,将教师职业发展等同于放在一个封闭系统的复读机内,没有考虑学习过程的复杂性和职业发展的有效性,淡化了教师之间协同合作的教学理念,尽管学校有时也通过互动平台分享或教研活动来实现教师发展愿景,但这种不确定的“拉郎配”是把大家栓在一起,很难达到分享知识、技能和教学成果的目标,因此,通过教师团队协同合作,才能塑造学校共同愿景。
通过教师教师协同合作,可以帮助教师激发创意,增强创新实践的自信心,即便个人在教学实践进程中遭受挫折也不会感觉孤单。通过教师建构专业共同体可以改变教师的孤立状况,增强对学校管理文化的认同,并在同伴互助中,触发专业对话,提升专业知识,熟练专业技能。作为专业共同体的成员,满足自己的诉求,提高自己的兴趣,实现归属感和成就感。在此基础上,学校才能实现教师才尽其用,获得长久发展。
帕尔默曾经说过,教师在实践中成长有两个去处:一个是达成优质教学的内心世界,另一个是教师之间所组成的共同体[12]。前者应当理解为:知悉教师心里的想法,找到教学中的自我认同和完善,即形成自我发展的个人愿景。但如果仅仅停留在自我的内心世界,教师往往会失去发展方向,甚至会固步自封。因此这时候就需要同伴互助、相互支持,构建专业共同体。教师间基于共同目的展开的合作,可以改变传统的学校管理方式造成的孤立主义工作方式,这是产生教师专业合作的文化基础[13]。愿景管理集中于学校共同愿景的构建和分享,共同愿景是通过个人愿景的互动和协作所产生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