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基本经验与展望

2018-03-06黄小钫

武陵学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党的领导民主特色

黄小钫

(中共中央编译局 世界发展战略研究部,北京 100032)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1]11不言而喻,要满足人民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方面的新要求,就需要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还提出,到2035年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使“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1]28;再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使“政治文明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1]29。因此,不管是从现实需要还是从长远目标来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都需要稳步推进,努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稳步推进,包括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制度建设、党的领导体制机制、协商民主制度的实践、司法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进一步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自觉自信,为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具体而言,政治建设的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确立了习近平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维护了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取得的最重要的政治成果。现代政治是政党政治,政党是现代国家政治生活中最重要的政治组织,在利益的表达、精英的遴选、政府的组建等方面都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政党建设是政治建设的重要方面。在我国,谈及政治体制改革时,比较常见的表述亦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机构)的改革,原因也在于此。列宁曾指出:“政党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担任最重要职务而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来主持的。”[2]因此,是否拥有比较稳定的领导核心,就显得尤为重要。邓小平曾说:“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是毛主席。因为毛主席作领导核心,‘文化大革命’就没有把共产党打倒。第二代实际上我是核心。因为有这个核心,即使发生了两个领导人的变动,都没有影响我们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始终是稳定的。”[3]也就是说,一个领导集体是否存在核心,直接关乎党的领导是否稳定。作为长期执政的政党,确立并维护核心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实现党的执政使命的内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本质属性的必然要求。然而,一个时期以来,因为党的领导不断弱化,造成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的观念淡薄、组织涣散、纪律松弛,削弱了党的执政能力,动摇了党的执政地位。为此,习近平同志于2014年12月提出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部署,以维护党中央权威、维护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领导。全面从严治党工作实施以来,党的精神和面貌焕然一新,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得到了根本改善。因此,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公报明确提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概念,明确了习近平在党中央和全党的地位,这有助于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为有序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提供了政治保障。

其次,澄清了对民主本质内涵的一些模糊认识,提出了衡量民主的“中国标准”。众所周知,目前学界对民主概念的界定和理解,主要是基于选举的视角,认为选举是民主的本质属性或特征,没有选举尤其是竞争性选举就不会有民主。不可否认,对于民主而言,选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选举并不是民主的全部。如果把民主和选举之间划等号,那就是一种典型的唯选举论民主观,它完全忽视了民主概念的其他维度,如参与、法治等等。回顾民主概念的演进历程便可知,民主的初始含义是“人民的统治”,它要求每个人参与政治且拥有平等的政治参与机会和权利,这就是为什么古代思想家们会把“抽签”而不是“选举”视为民主制的本质的缘故。所以,早期衡量民主的指标是参与而不是平等,因为抽签参与体现的是平等,而选举体现的则是不平等。即使到现在,参与依然被视为是决定民主质量的重要指标,亦如科恩所言:“民主决定于参与——即受政策影响的社会成员参与率。”[4]2014年,习近平曾指出:“人民是否享有民主权利,要看人民是否在选举时有投票的权利,也要看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是否有持续参与的权利;要看人民有没有进行民主选举的权利,也要看人民有没有进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利。社会主义民主不仅需要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需要完整的参与实践。”并且直言:“人民只有投票的权利而没有广泛参与的权利,人民只有在投票时被唤醒、投票后就进入休眠期,这样的民主是形式主义的。”[5]73-74这些论述所体现的正是一种以参与为中心的民主政治观,同协商民主具有一致性。除此之外,还提出了衡量民主是否有效的中国标准——即“八个能否”①。在“八个能否”的表述中,既包含了评价民主是否有效的一些普遍性标准,如“国家领导层能否依法有序更替”,也考虑到了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实际,如“全体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地回应了近年来西方国家对中国民主制度和实践的责难,增强了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

再次,试点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实现权力监督全覆盖。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唯一的执政党,掌握着绝大多数资源的支配权,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有效地实现自我监督,确保权为民所用、权为民所谋。习近平指出,“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这是一条铁律”[6]126,“我们党作为执政党,面临的最大威胁就是腐败”[6]195。因此,探索建立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始终是党的制度建设的重点。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7]而后,广东省深圳市便开始探索实施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同西方的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权分立的权利制衡体系不同,深圳市实行的“决策权、行政权、监督权”三权分离的权力制约结构主要是从权力运行的角度来划分的,因而被誉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新三权论”,为探索中国特色的权力制约制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资源。2016年,根据党中央的统一部署,北京市、山西省、浙江省开展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探索实现对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2017年,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圆满结束之后,此项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旨在解决公共权力的自我监督问题,它不仅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举措,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因而被视为“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政治体制改革,是强化党和国家自我监督的重大决策部署”[8]。

除此之外,在人大制度方面,探索专题询问新的监督方式,赋予了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出台了加强县乡人大工作和建设的意见以及完善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工作制度的意见,为地方各级人大依法履行职责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方面,相继出台了人民政协、政党、城乡开展协商民主的实施意见,推动了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的发展。同时,在群团工作改革、行政体制改革以及司法体制改革等领域也取得了新的进展。上述各个领域取得的进展,为进一步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基本经验

在稳步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这就为继续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提供了借鉴。具体而言,这些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方向是否正确,直接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成败。方向对了,政治建设便能成功;方向错了,政治建设必然失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朝什么方向推进和发展,不仅直接关系到人民当家作主民主权利能否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势能否发挥,而且还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能否越走越宽。正如习近平所说:“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如果这一点把握不好、把握不牢,走偏了方向,不仅政治文明建设很难搞好,而且会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损害。”[9]不言而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一环,正确的政治方向就是继续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引的方向前进,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向继续前进”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社会主义,它是本质属性,规定了政治建设的根本方向,即是科学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二是中国特色,它是发展属性,规定了在根本方向指引下的政治建设要符合中国的实际和国情,即要适应传统政治文化、经济社会发展、公民文化素质的要求。总而言之,就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既不能走传统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模式(即所谓的封闭僵化的老路),更不能走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而使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改弦更张(即改旗易帜的邪路)。在这一点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否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将可能陷入困境。

其次,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领导地位。同西方国家先有国家后有政党的政治发展路径不同,当代中国走的是一个先有政党后有国家的政治发展道路。正是因为“党建国家”的政治逻辑,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在整个国家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因此,坚持党的领导,不仅是当代中国最大的国情,还是当代中国最大的政治原则。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和领导党,担负着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其中,政治建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居于关键性环节,影响甚至决定着其他领域建设的成败。正如习近平所说:“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决定于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基础,同时又反作用于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基础,乃至于起到决定性作用。在一个国家的各种制度中,政治制度处于关键环节。”[5]62政治的核心问题是政治权力,推进政治建设和政治发展,会引发政治权力结构和公共利益关系的深刻调整,牵涉到各个领域和各个行业的群体利益,这就需要有领导、有步骤和有秩序地进行。显然,能够承担起政治建设重任的只有中国共产党而不是其他什么政治力量,因为它是当代中国最高也是最主要的政治力量。由中国共产党领导或者说主导政治建设,或者说把党的领导贯穿于政治建设的全过程,既是由党的地位和性质所决定,也是由政治建设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所决定。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应对或解决因推进政治建设而引发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再次,坚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不盲目照搬他国政治制度模式。从西方国家民主政治发展的历程可知,虽然美、英、法、德等国的政治制度被归为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但这些国家的民主制度并不是完全相同的,而是存在巨大的差异。例如,同为民主共和制的美国和法国,前者实行的是“总统制”;后者则是半总统半议会制;而同为君主立宪制的英国和德国,前者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后者则是二元君主立宪制。究其原因,就在于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在本国的国情、文化传统、经济发展水平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逐渐演变而来的。法国著名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论述美国民主制度之所以能够长期维系时指出,这“应归功于地理环境、法制和民情。……法制和民情是使他们强大起来的特殊原因和决定性要素。……自然环境不如法制,而法制不如民情”[10]。显然,托克维尔所谓的“民情”,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国情。中国作为一个具有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家,形成了独特的民情国情和文化传统,由此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只能在中国的文明土壤中发展,而不能指望照抄照搬他国政治制度。习近平指出:“照抄照搬他国的政治制度行不通,会水土不服,会画虎不成反类犬,甚至会把国家前途命运葬送掉。……各国国情不同,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是独特的,都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都是在这个国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5]60历史和现实证明:那些寄希望通过照抄照搬他国政治制度就能成功的国家,无一不陷入了困境之中。因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必须考虑到中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国情以及我国还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现状,这样才能取得成效。

最后,坚持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的原则,采用渐进性的策略推进政治建设。政治建设涉及到权力和利益的再调整,牵一发而动全身,因而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幻想着毕其功于一役。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摸着石头过河”是主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基本策略,这是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推进路径,它避免了因为采取激进的改革举措而引起社会动荡的结局。但是,中国的改革经过40年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深水区和攻坚期,政治建设同其他领域的建设一样,都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和挑战,仅靠单个领域或多个领域的改革难以继续推进,需要从更高层次进行顶层设计。顶层设计,顾名思义,就是要由中央有计划、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政治建设,保证政治建设的各项改革举措能够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对此,已有学者指出:“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必须进行顶层设计,……应当进行战略规划,制定路线图和时间表,从而指引民主进程,满足社会期待,抑制激进诉求。”[11]显然,通过顶层设计,不仅能够统筹各方面的力量,破除既得利益团体对政治改革的阻挠,还能够有效根治政治建设和改革的碎片化。因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要更加重视顶层设计。当然,我们也不能一味地强调顶层设计而忽视摸着石头过河的作用,在推进政治建设的一些关键性领域,仍然需要运用试点探索的方法,在获得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推开。

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具体部署及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就如何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作了战略部署,要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在于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即“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1]36。具体来说,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自觉自信。习近平指出:“用什么样的思路来谋划和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的作用。……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坚持正确的政治发展道路是关系根本、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5]59回顾近代以来中国近百年的政治发展史,它在理论上经历了从三民主义到新民主主义再到社会主义的阶段;在制度实践上经历了君主立宪制到议会共和制再到人民代表大会制的过程。正是在经过多年的艰辛探索,并历经多次曲折和失败之后,中国共产党最终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指明了方向。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是坚持党的本质属性、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1]36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自信自觉,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维护人民当家作主权利,不断扩大人民民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其次,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是领导一切的”。不言而喻,党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主导力量,坚持党的领导,是基本前提和根本保证。但是,“党是领导一切的”,并不是说党要大包大揽,也不是指党可以代替政府实施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而是要善于通过国家政权机关实施领导。因此,理顺党政关系成为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关键。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首先是党政分开。党政分开即党政职能分开。……党和国家政权机关的性质不同,职能不同,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不同。”[12]显然,党政分开并不是要否定党的领导,而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但在实践中,有些人借党政分开之名行弱化和动摇党的领导之实,严重曲解了党政分开的内涵及其要求。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实践来看,党政分开只是一种理想状态,它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反而越来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至于有学者用“党政体制”来归纳和概括当代中国的政治体制[13]。党的“十九大”提出“在省市县对职能相近的党政机关探索合并设立或合署办公”的主张,实际上指出了未来党政关系的发展方向。当然,如何在探索合并设立或合署办公的过程中实现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提升,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再次,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增强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基本方式,因而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途径,必须长期坚持和不断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相继对《立法法》《选举法》和《代表法》等基本法律作了修改和完善,赋予了设区的市立法权,同时,对县乡人大工作、代表联系群众工作等方面也出台了新的重大举措,促进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职责进行了明确定位,即“成为全面担负起宪法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的工作机关,成为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代表机关”[1]37,这为新时代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提供了基本遵循。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人大制度建设仍然是关键的一环。要发挥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作用,就需要依据人大及其常委会作为代表机关的定位,不断完善人大代表联系群众的制度,推进代表联系群众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和程序化,使人大代表能够真正代表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权利得到落实。

最后,加强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作用。协商民主作为一种重要的民主形式,其重点在于平等的参与和理性的讨论。党的“十九大”报告不仅首次把“民主协商”列为人民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环节之一,而且强调“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1]38。一方面,作为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协商民主可以广泛运用于决策过程之中,包括决策前和决策实施之中,使人民群众的各种利益要求和诉求有序地反映到党和政府的决策中来,确保决策体现人民的意志,维护人民的权益,实现党的领导和人民意志的统一。另一方面,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协商民主可以让人民群众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持续地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培养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从而有真正当家作主的获得感。因此,相较于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在维护和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优势上更为明显。因此,有学者就认为,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应优先发展协商民主,这是基于我国国情考虑的,同时,要以协商民主为突破口,推动中国政治体制改革。

总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需要遵循有序推进的渐进性原则,不能急于求成,一蹴而就,这不仅是由政治制度的地位决定的,还是由中国作是为一个大国的国情决定的。环顾世界,凡是比较成功的政治发展道路或政治制度模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与本国的具体实际或具体国情紧密结合。因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同样只能在中国的土壤中生成和发展,而不能寄希望模仿或者照搬西式民主。

注 释:

①“八个能否”是指:“评价一个国家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有效的,主要看国家领导层能否依法有序更替;全体人民能否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人民群众能否畅通表达利益要求;社会各方面能否有效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国家决策能否实现科学化、民主化;各方面人才能否通过公平竞争进入国家领导和管理体系;执政党能否依照宪法法律规定实现对国家事务的领导;权力运用能否得到有效制约和监督。”参见《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第60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3.

[3]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10.

[4]科恩.论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2.

[5]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6]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7]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

[8]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2018-01-19].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1/19/c_1122286278.htm.

[9]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65.

[10]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356.

[11]胡伟.中国的民主政治发展应有顶层设计[J].探索与争鸣,2013(2):26-31.

[12]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6.

[13]景跃进,陈明明.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4.

猜你喜欢

党的领导民主特色
坚持党的领导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特色种植促增收
学习百年党史 坚持党的领导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履职尽责 主动作为 在坚持党的领导下发挥人大作用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保证“十三五”规划的顺利实施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好民主 坏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