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机合作社带头人培训的几点思考
2018-03-06黄永
黄永
建设和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是新时期加快农村经济建设、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之一。近年来,随着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淮安市淮阴区农机专业合作社得到快速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农机经营者的领头雁,是农业先进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也是推动农机发展的生力军,他们在引领农机投入、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发挥农机基层服务体系功能和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已成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但与其他市场经济主体相比,农机合作社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面临着诸多难题,其中人才匮乏问题尤其突出,特别是缺少懂经营、会管理、科学文化素质高的优秀合作社带头人,制约了合作社的健康的发展。因此,农机合作社带头人的岗位培训至关重要。建设一支专业化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带头人队伍,已成为淮阴区农机专业合作社健康、规范、稳定发展的关键,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
1 充分认识培训农机合作社带头人的必要性
农机合作社带头人组织和带领成员开展生产经营,对合作社的发展起带头作用。他们是经过社员民主推荐产生的,是全体入社农民中最有威信的人,应该具有带领和指导全体入社成员增收致富,把合作社逐步做大、做强、做长远的能力。因而,具有较高的文化程度、掌握现代企业管理方法是合作社带头人的必备素质。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现在全区69家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中绝大部分为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是农村的“能人”“土专家”,虽具有艰苦创业精神、敬业精神和经营意识,但缺乏全面管理的经验,没有管理理论知识,管理过程中家长制作风比较严重,家族化管理问题突出,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合作社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通过培训来提升综合素质。
2 农机合作社带头人培训的特点
(1)层次性。由于农机合作社带头人年龄差距较大,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不同,合作社经营规模不同,决定了他们所需培训的知识内容也不同,因而,应分层次进行培训,不能搞“一刀切”。对具有一定文化基础和学习能力较强的农机合作社带头人,应将其作为生产经营型人才培训;对从事农机作业服务、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带头人,应将其作为服务型和专业技能型人才培训。
(2)实用性。农机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的培训与一般的学历教育不同,它主要是直接服务于合作社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合作社带头人对培训的要求简单明了,力求学以致用、立竿见影,能够对自己的工作有明显有效的帮助。
(3)工作难度大。一是培训时间不好安排。农机合作社带头人是合作社的经营管理者,管理事务和社会事务比较多,很难有时间坐下来参加培训。二是教学难度大。合作社带头人绝大部分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素质差别大,知识需求也不一样,在教材、师资安排方面增加了培训工作的难度。
3 关于做好农机合作社带头人培训工作的思考
3.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思想认识
农机合作社带头人队伍中很多人都是农民出身,只有实践经验,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管理知识,平时组织生产经营全凭经验,认为管理的好差与培训无关。要通过宣传让合作社带头人认识到,管理水平的提升离不开实践,更离不开理论知识,否则只能是盲目的实践。只有积极参加培训,将理论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提高生产经营能力,带领合作社做强做大。
3.2 创新培训方法,提高工作效率
农机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培训的最大难点是学员工作繁忙,没有时间参加培训。因此,必须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尽可能少占用他们的工作时间。建议采取“一点两线、全程分段”的培训模式,以提升学员的农机技术服务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为目标,采取分段集中培训与实训实习、参观考察和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建议依托农机高等院校、农机专业合作社及农机龙头企业,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训基地,为学员提供实地观摩学习的样板。
3.3 严格考勤考核,确保培训效果
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是提高培训质量的重要保证。要建立健全考试考核制度,形成内在与外在相结合、激励和约束共同作用的农机合作社带头人教育培训机制,明确培训要求,对学员的学习态度、学习任务完成情况实行量化管理,以考促学,提高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