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肾移植术后中医证候分布及演变规律探讨

2018-03-06马继伟刘浩飞秦中豪白继琼董磊鹏杨洪涛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8年1期
关键词:肾阳虚受者肾气

马继伟,丁 元,刘浩飞,秦中豪,白继琼,冯 睿,董磊鹏,杨洪涛

(1.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郑州 450000;2.信阳市中心医院肾病科,河南 信阳 464000;3.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肾病科,河南 洛阳 471000;4.巩义市人民医院肾内科,郑州 450000;5.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天津 300000)

“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精髓,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原则在治疗肾脏病方面具有明显的优越性。肾移植术后围手术期和维持期均有不同的证候变化特点,它们与免疫抑制剂的合理应用和发生排斥反应有关,但目前临床只对肾移植术后某个阶段的证候规律进行研究,尤其是围手术期的证候变化特点论述较多,而对其长期的证候演变过程研究甚少。本研究通过全面的中医四诊信息采集,对肾移植术后患者中医证候学演变趋势进行分析,辨证分型,总结不同类型的中医证型特点,为中医遣方用药提供借鉴,为慢性移植肾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以提高肾移植受者的生活质量和肾移植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法,选取2008年6月至2012年12月间选取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肾移植科行肾移植术后病例共450例。患者一般情况资料即为性别、年龄、身高、体质量、病程、规律透析时间、供肾来源、原发病等。其中男性335例占74.4%,女性115例占25.6%;年龄最小14岁,最大75岁,平均年龄(41.50±11.89)岁;体质量最低34 kg,最高107 kg,平均体质量(59.33±10.22) kg;病程最长20年,最短1个月,平均病程(3.28±1.70)年;规律透析时间最长6年,最短0个月,平均透析时间(1.33±0.51)年;供肾来源亲属移植肾64例占14.22%,同种异体移植肾386例占85.78%;原发病有慢性肾炎272例占60.4%,糖尿病肾病83例占18.5%,高血压肾病44例占9.8%,药物性肾病26例占5.8%,狼疮性肾炎16例占3.5%,多囊肾5例占1.1%,移植肾失功4例占0.9%。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确诊慢性肾衰竭且行肾移植手术者;发病年龄大于14岁且小于75岁者;签署知情同意书,以上必须全部具备方能入选本研究。排除标准:依从性差者和精神病患者;拒签知情同意书;有心、脑、肝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

1.3 诊断标准

以中华中医学会第三次中医肾病会议通过的《中医诊断学》[1]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为标准,分为正虚和邪实诸证,其中正虚诸证包括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阴阳两虚,邪实诸证包括外感、痰热、水湿、湿浊、湿热、血瘀。

1.4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病人肾移植术后1周及1年时的一般资料、中医四诊信息为观察指标,制定中医证候学变化的临床观察病例报告表。本课题调查点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移植科,调查人员均为副主任医师人员。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数据采用频次法、百分率、证候积分应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肾移植术后症状分布情况

2.1.1 肾移植术后1周症状分布 肾移植术后1周常见症状为纳差(32.7%)、腰膝酸软(26.7%)、神疲乏力(26.2%)、气短懒言(24.7%)、面色无华(16.0%)、水肿(15.8%)、唇甲色淡(14.7%)、头晕(14.2%)、畏寒肢冷(14.0%)、自汗(13.6%)、失眠(13.6%)、腰痛(13.3%)、口苦(12.0%)、面色萎黄(10.2%)、口黏(10.2%)、呕吐(9.8%)。

2.1.2 肾移植术后1年症状分布 肾移植术后1年以频率计算大于10%的症状为纳差(30.2%)、腰膝酸软(23.8%)、神疲乏力(22.6%)、气短懒言(20.0%)、头晕(17.2%)、口黏(14.9%)、面色无华(14.4%)、盗汗(13.4%)、呕吐(13.4%)、唇甲色淡(12.7%)、劳累发热(12.5%)、 水肿(12.5%)、畏寒肢冷(12.3%)、失眠(12.3%)、自汗(11.3%)、腰痛(11.3%)、五心烦热(10.8%)、口苦(10.8%)。

2.2 肾移植术后证型分布情况

2.2.1 肾移植术后1周证型分布 表1显示,肾移植术后1周证型可分为脾肾阳虚、肝肾阴虚、脾肾气虚、气阴两虚4类,第1类在脾肾阳虚基础之上或外感,或兼有血瘀;第2类在肝肾阴虚基础之上或湿热,或兼有湿浊;第3类在脾肾气虚基础之上兼湿热或血瘀、湿浊;第4类在气阴两虚的主证上兼湿热、血瘀、湿浊。

表1 肾移植术后1周证型分布比较

2.2.2 肾移植术后1年证型分布 表2显示,肾移植术后1年证型可聚为3类,第1类在脾肾阳虚基础之上或兼外感,或兼血瘀;第2类在脾肾气虚基础之上兼有湿浊、血瘀;第3类在气阴两虚基础之上或湿浊,或兼有血瘀。

表2 肾移植术后1年证型分布比较

3 讨论

慢性移植肾肾病(chronic allograft nephropathy,CAN) 是影响移植肾长期存活的重要因素,中医药防治CAN研究方兴未艾。叶任高[3]认为,肾移植术后主要是本虚标实,本虚主要有肾气虚弱、气血亏虚,标实主要有湿热未净、瘀血内蕴。崔金才[4]认为,肾移植后辨证的关键在于脾肾两虚,分为脾虚不运、脾肾阳虚、阳虚水泛等,而且认为肾移植术后出现的排斥反应可以理解为中医的瘀血证。马俊杰[5]等对36例肾移植患者临床症状分析后认为,肾移植术前患者因尿毒症常具有脾肾两虚、湿热、湿浊、瘀血、水气内蕴等特点,随着肾功能的改善,会出现脾肾两虚(移植前)-肾虚、脾虚(移植后6月)-肾虚(移植后1年),气虚、气阴两虚向阳气亏虚变化;湿浊、水气证型术后消失,术后半年出现湿热、瘀血证比例较高,术后1年以瘀血证为主。李响[6]等对54例肾移植患者术前1 d到术后28 d观察发现,术后14 d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以血瘀、湿热、阴阳

两虚为常见证候,术后28 d以标实为主,常见血瘀和湿热证。

本研究通过对450例肾移植术后患者进行调查研究,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证候分析,以期为CAN的中医药防治提供依据,延缓CAN进展。研究发现,肾移植术后1周为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阴两虚为主,其中肝肾阴虚、脾肾气虚占主要证型,标实以外感、湿热、湿浊、血瘀为主,考虑为肾移植术后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应用所致。

排斥反应决定了肾移植术后中医证候的基本特点。免疫抑制剂是双刃剑,减少了排斥反应的发生率,提高了移植肾的肾脏存活率,但也带来了不少的副作用。在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和减量过程中,中医证型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激素属于大辛大热之品,耗气伤阴,长期使用会引起湿热内蕴、气阴两虚等证候。环孢素有肾脏毒性易损及肾络,瘀血内阻;免疫抑制剂的胃肠反应和肝脏毒性,易致脾气亏虚。肾移植患者素体亏虚,加之行肾移植术后气血俱亏,术后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及外邪侵袭,易出现外感病症。

总之,目前已对肾移植术后的中医证型有了一定的研究,对提高肾移植患者的生存质量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同时也应该看到,本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如样本量少,缺乏一定的规范和共识,缺乏多中心、大样本的前瞻性对照研究,缺乏统一的疗效标准。今后应用中医药的传统理论对大样本的肾移植受者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肾移植受者的中医证型规律,“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实证与思辨相结合”“辨证与辨病相结合”[8],发挥中医药的优势,造福广大肾移植乃至器官移植受者仍任重而道远。

[1] 朱文峰.中医诊断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9.

[2]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63.

[3] 叶任高.中西医结合肾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81.

[4] 崔金才.肾脏移植后的中医治疗[J].天津中医药,1994(1):22-24.

[5] 马俊杰,邹川,桂泽红,等.肾移植后正常恢复的受者中医证候分布、演变规律及病机的初步探讨[J].新中医,2008,40(9):42-43.

[6] 李响,刘尚建,李靖,等.肾移植术前后中医证候学变化[J].中医杂志,2007,48(6):542-544.

[7] 刘洲,周胜,姚晓峰,等.环孢素A慢性肾毒性的中医病机证候特点初探[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5,6(6):347-350.

[8] 任秀玲,闺志安.中医理论框架突破问题的思考[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28(1):15-17.

猜你喜欢

肾阳虚受者肾气
自拟补肺饮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肺肾气虚证)的临床研究
两种剂型龟鹿二仙胶对于腺嘌呤诱导肾阳虚型少弱精子症大鼠的干预作用
脾肾阳虚型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造模方法及模型评价
参附仙桂汤直肠用药联合穴位贴敷及隔姜灸治疗肝硬化腹水(脾肾阳虚型)疗效观察
影响移植受者生存质量的相关护理因素及对策
肝移植受者术后生存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孩子胆小补补肾气
探讨温肾化瘀利水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肾阳虚、瘀水互结型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金匮肾气丸加减改善头颈部肿瘤患者生存获益
各年龄段患者应用金匮肾气片处方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