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常德丝弦徐派“双骄”艺术实践漫谈

2018-03-05张群

曲艺 2018年11期
关键词:常德市常德唱腔

张群

常德丝弦是宋元以降,苏浙小调、四川曲牌唱腔与常德方言交流融汇而成、流传于湖南西北部地区的一个曲艺品种。以唱为主、以说为辅,擅长抒情,又表达浅近,通俗亲切。自诞生以来,常德丝弦的传承发展几经起伏而能顽强地流传于世,其从业者不放弃、不抛弃的精神是重要原因之一。

清末以来,常德丝弦著名的艺人有贺小昆、任仲德、徐梅清、龚顺泰、粟甄玖等人。新中国成立后,稍具规模的常德丝弦民间职业演出团体有以徐梅清、于长生牵头成立的“常德市民间艺术老丝弦组”和经“老丝弦组”衍生而来的以徐派“双骄”—— 常德丝弦著名盲艺人匡鹤龄和戴望本为领军人物的“武陵春曲艺社”。

匡鹤龄和戴望本两位先生在常德丝弦传承领域贡献殊大。两人虽师出同门,但在审美认知、表演風格和艺术实践上,则因侧重点不同而存在明显不同。这种差异为常德丝弦的多样化发展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思路,也使得他们两人成为常德丝弦传承道路上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中流砥柱。他们的存在和实践为常德丝弦发展给出了准确的艺术定位,为常德丝弦学术研究提供了不尽的人文关注及思想启示。

两人均出生于20世纪30年代初,匡鹤龄长戴望本1岁。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部门有意扶持地方乡土文化,在常德市文化科推动和鼓励下,“常德市民间艺术老丝弦组”于1953年组建成立(1954年扩充为“民间艺术演唱组”),两人先后拜在徐梅清门下学习常德丝弦。

徐梅清祖籍江西,1900年拜贺小昆、任仲德为师学唱丝弦。他天资聪颖,嗓音清亮,不仅继承了贺小昆说表自然、神态潇洒的表演特点,又广收博取,不断探索,能演唱生、旦、净、丑各行当,善操扬琴、琵琶、胡琴和三弦,又会吹奏笛、箫、唢呐等乐器,有演出丝弦的“全挂子”本事。他在丝弦音乐方面总结出“大套小”“情生腔”的创腔手法。“大套小”,就是在每一腔句中根据字韵词意设置多个小腔,“情生腔”就是在不损害唱腔旋律自然趋向的前提下,以情生腔,腔随情变。他继承了贺小昆和前辈们众多曲目,诸如《秦香莲》《二度梅》《黛玉葬花》等,又与“丝弦词家”粟甄玖亲密合作,改编传统曲目《宝玉哭灵》《拾玉镯》《钗头凤》和《西厢记》中《张生游寺》《搬兵救难》《莺莺焚香》等经典段子。经由他整改、移植、创编的《描容上路》《昭君出塞》《扫松》《雪梅教子》《双下山》等传统曲本,言语更为精练、结构更为紧凑、曲调更为完善、唱腔更为丰富。他的艺术形成了“徐派”。

1953年,徐梅清破除“丝弦只传有身份的长衫人而不传着短褂的劳动者”的旧规,收盲人匡鹤林、戴望本、刘孟春、梅德贵等为徒。

徐梅清在丝弦演唱中,一字一腔从不马虎。他从不与滥竽充数者同座演唱,由此可见其对艺术艺德的严格要求。徐梅清认为,根基不牢,立足自然不稳,内功薄弱,招式谈何舒展。在对传统了解不多或一知半解的情况下进行改革创新,其举动像发动一场注定三鼓而竭的战役,又像一次没有纲领和注解引导的内功修炼,注定折兵损将或走火入魔,以失败告终。创新如果徒有热情而无根基,必将导致事物的发展脱离正轨,步入歧途。

以之为圭臬,众弟子心无旁骛,虔心向学。匡鹤龄、戴望本两人尤为刻苦进取。匡鹤龄斯文含蓄,性格内敛儒雅,对师父传授的技艺一丝不苟地全面吸收并加以融汇贯通,深得徐梅清的赏识倚重。戴望本身形瘦削,性格执着坚毅,擅长对艺术自出机杼地化合与拓展。两人仅用两年时间,就将师门的艺术全面继承与深刻掌握,成为常德丝弦徐派当代传人中的“双骄”。

匡鹤龄与戴望本从徐梅清那里继承了常德丝弦完整的音乐体系,和《秦香莲》《水浒》《三国》等多部传统长篇折子戏以及扬琴、琵琶等乐器的演奏方法。匡鹤龄擅长旦角,嗓音舒缓柔美,明丽清晰,台风稳健亲和,举重若轻。他的唱腔圆润连贯,无论是高亢的甩腔,层次丰富的拖腔,在换气的时候均收放自如、进出有度。他的唱腔常常是音断气不断,气断情不断。匡鹤龄在自己的从艺生涯中,唱响了《昭君出塞》《贵妃醉酒》《黛玉葬花》《双下山》《望夫云》等最能展示自身格调和品位的作品。

戴望本以唱生角为主,兼唱净、丑,板胡可以拉反弦。他的嗓音宽厚遒劲,流畅有力。在唱腔风格上,他一方面继承了“徐派”的优美潇洒,一方面兼收并蓄,糅合了乖巧轻盈、刚劲壮美等不同唱法唱腔,形成了自己刚柔并济、韵味深沉的独特风格。他毕生追求艺术完美,在数十年的从艺生涯里,始终遵循徐梅清“以情生腔、腔随情变”的创腔要旨,坚持不懈地对常德丝弦唱腔曲风进行探索创新。

常德丝弦传统曲目《宝玉哭灵》囊括常德丝弦板腔曲调许多变化,弯多曲折,易学难精。其每句结尾拖腔滑音貌似相同,但内中实有较大差别。每句句尾唱腔音往上走还是向下走,戴望本用了十多年时间,反复揣摩后将之定为现今的唱法格式。

忘我的精神是好作品诞生的必要条件。经由他创作的《一包核桃》《旅客之家》《湘江夜航》《南瓜生蛋》,移植现代京剧的作品《一轮红日照胸间》(《龙江颂》选段),《毛泽东思想东风传送》《忠于人民忠于党》(《海港》选段),《家住安源》(《杜鹃山》选段)等作品都体现了戴望本多年来对时代的理解、对人生的深刻感悟。

两人因艺术认知、审美风格不同,导致在艺术实践上侧重点各异。匡鹤龄总揽全局,好比洞察时势、谋划战略的“帅”,戴望本独当一面,如同攻城略地、冲锋陷阵的“将”。 两人精诚合作,各为职责,用实践为常德丝弦发展传承指引方向。

1960年7月,湖南省常德市人民委员会文教科委派干部彭启斌和黄挥,数次与“民间艺术演唱组”全体人员协商,拟以民间艺术组积累的两万多元作为创业基金,招收丝弦学员,成立常德丝弦专业团体。对此艺人们欣然应允,“武陵春曲艺社”于1961年元月正式成立。

徐梅清1954年过世后,匡鹤龄作为徐梅清最为倚重的弟子,在“常德市民间艺术老丝弦组”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常德市民间艺术老丝弦组”到“武陵春曲艺社”,他与郭大榕、于长生等老艺人一起,把表演场所从小西门茶馆一处,逐步拓展到拥有相对稳定观众群体和一定资本积累的小西门、大西门、河街三处茶馆。

任“武陵春曲艺社”社长以来,匡鹤龄带领茶馆诸艺人开源节流,曲艺社名下小西门、大西门、东门茶馆(1962年从河街茶馆迁至此处)三处营业场所均由他打理。从茶馆选址到改造,再到茶馆的运营及合作洽谈等繁琐复杂的工作均由匡鹤龄带领茶馆的工作人员完成。茶馆运营包含每日营业收支、艺人调度、矛盾调和、全社60余名员工生活安排、工资发放等诸般杂务。他处事公正,凡事亲力亲为,无论多忙,每晚必登台,轮番与艺人们一同上场演出;他身兼数职,又心细如发,处理事情鲜有偏颇或纰漏。他的勤勉与谦和,获得曲艺社众人一致推崇和称许,大家对他的敬佩和信任,使社团上下形成一股凝聚力,凡事皆事半而功倍。

戴望本兢兢业业、诲人不倦,毕生从事常德丝弦教育事业。自1961年“武陵春曲艺社”成立,到1979年常德市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撤销后在文化部门任职(编者按:1968年“武陵春曲艺社”受“文化大革命”影响而撤销,1971年6月在曲艺社基础上成立常德市毛泽东思想宣传队),40余年间,戴望本将他所掌握的常德丝弦曲目及演唱技术倾囊传授给弟子。胡楠、张官保、宋洁、谌晓辉等一批演员都是他的嫡传弟子。

戴望本虚心好学,广收博取,可以为提升自我而广泛吸收。戴望本曾数度与匡鹤龄、黄挥商议,一方面聘请私塾先生和小学老师为学员们授课,另一方面邀请汉剧团老艺人朱云霞、李小凤(旦角)、向华兰(文武旦)为学员们传授身段形体功,力求全方位、综合性地加强学员们的文化素养和舞台技能。

戴望本在传艺期间,注意观察每位学生的特长和潜质,因材施教,以期让每位学员经过磨练和调教,开拓眼界、积累经验、树立自信,得到最好的发展。学习丝弦,资质与悟性固然不可缺少,但恒心和毅力亦是关键所在。通过长期接触,在“武陵春曲艺社”的学员们中,戴望本发现胡楠嗓音圆润,唱腔纯正,资质、悟性各方面条件不错,学艺亦刻苦,便与黄挥共同将之引荐给匡鹤龄单独“上小课”。

“融汇贯通”而后“创新拓展”,这是戴望本、匡鹤龄对于常德丝弦传承发展的艺术定位和立场方向。这也是戴望本、黄挥将胡楠举荐给匡鹤龄为徒的动机所在。时至今日,胡楠作为唯一全面继承匡鹤龄、戴望本两种表演风格的弟子,以常德市丝弦传习所(隶属武陵区文化馆)为基地,将师父们完美的唱腔技巧化入自己历经艺术洗练的唱法中,向新一代常德丝弦继承者们倾囊相授:“唱丝弦讲究的是字正腔圆。我们要把唱腔唱得非常流畅、舒缓。特别是板腔体,字句之间的过渡一定要‘圆润,要形成一道抛物线;要根据剧本词义来处理,有时音断气不断或气断音不断。”已年逾七十的胡楠时常不忘对学员们教导:“我们一定要学好丝弦,唱好丝弦,不能把前辈艺人们传下来的本事弄丢了。”诤诤箴言,囊括的不仅仅是常德丝弦唱腔技巧的精深和博大,师父们勤勉谦和的处事风格、好学博取的学习态度,在常德丝弦传承之路上亦始终流传闪耀。

匡鹤龄事务冗杂,无暇分身,却仍然接受戴望本、黄挥的提议,收胡楠为徒,将自己的唱腔风格、自身所学悉数传授。除了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与戴望本惺惺相惜、相互策应而生成认同感,更重要的是,他明白,万事发展靠人才,人才才是常德丝弦传承发展的根本之源。

除了最大限度激发人才的特长和作用,匡鹤龄、戴望本采取广收博取的方式,为人才创建机会。创社以来,曲艺社先后吸引了湖南省花鼓戏剧团张国辉、张云桂,中央民族歌舞团胡桂华,中央歌舞团朱崇禧、郑家祥,中央广播民族乐团曾寻,省文艺学院杜光,以及广州战士歌舞团李文学等大批艺术家、学者来此采风交流。京韵大鼓、四川清音、长沙弹词、花鼓戏等姊妹艺术亦相继进入学员们的眼界视野。这对学员们从各类戏曲唱腔、民族美声唱法中吸取艺术精华,及从前辈们身上学习唱功技巧和借鉴成功经验,不无裨益。

戴望本在教学同时,针对丝弦濒临灭绝的境况,与黄挥、张官保密切合作,凭借多年口传心记磨练出来的超凡记忆力,将自己烂熟于心的多个常用曲调、唱腔曲牌及过场音乐回忆出来,与黄挥、张官保共同记录、整理。

黄挥与戴望本志同道合,是同样对常德丝弦怀有虔诚情结的东北汉子。两人经常通宵达旦挑灯秉烛对常德丝弦的残篇断简进行记录和整理。常德市文艺宣传队的同事们都记得,1976年一个冬夜,两人通宵记谱,结果煤气中毒差点丢了性命。

戴望本眼盲,有常德丝弦词作者徐泽鹏对他们编曲、创作的情形记忆深刻:

编曲开始,戴老师要张官保看着文稿,先把前面的四句唱词背了一遍,核对无误后,戴老师开始唱前奏,唱完后开始给唱词装腔。装腔的过程中,他不时地提醒一旁作记录的张官保:“官保,这里有个下滑音……这句唱腔后面要加一个附点。”在对的过程中,戴老师前面说的地方,都记得清清楚楚,丝毫不差。

正是有了这种谨慎的艺术态度和不改初衷的热切情怀,在经历1968年全国打倒“封、资、修”运动,面对常德丝弦曲目、音乐资料被洗劫一空一无所存的情况下,戴望本与黄挥、张官保,殚精竭虑、锲而不舍地对常德丝弦资料进行系统记录整理,于1977年10月将整理好的95支牌子丝弦、32支板子丝弦及33支过场音乐结集成《常德丝弦音乐》(以戴佐、黄挥、张涛署名)油印本面世。常德丝弦曲本资料得以流传幸存,还表现在常德丝弦在研究、继承和传播方面的成就上。1977年之后,《常德丝弦音乐汇编》(1986年)、《常德丝弦音乐集成》(1998年)、《芷兰雅韵》(1998)相继出版,无不以《常德丝弦音乐》油印本为借鉴和蓝本。

1968年常德市曲艺队撤销后,改行当工人的匡鹤龄与几位艺人相邀至岩桥寺坐夜。行至城乡接合部的刘家桥路段,被迎面而来的农用车撞翻,匡鹤龄脾脏受到重创而身亡,年仅38岁。

1979年常德市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撤销后,戴望本被分流至原常德市文化馆(1986年地改市后为武陵区文化馆)。长期熬夜、用抽烟来提神的生活方式对戴望本身体影响极大。1994年5月,戴望本突然口吐鲜血,经抢救无效离世。

任何领域或一门艺术历经数百年经营,总会出现若干位大师级的人物,或开天辟地,树气象万千,奠艺术之品格;或承前启后,挽狂澜于既倒,立行业之风骨。徐派“双骄”这种以知音认同,相互引发与激励的合作方式,为常德丝弦学术研究提供不尽的人文关注及思想启示。因为徐派“双骄”及其同道在特定时期的艰难选择,常德丝弦的历史没有中断;贺小昆、任仲德、徐梅清、龚顺泰、粟甄玖等前辈艺人没有被后人遗忘;因为20世纪50至70年代的艰难延续及具有开拓意义的探索,常德絲弦才有了像胡楠、张官保、宋洁、谌晓辉等一大批坚守艺术本体的传承和继承者,常德丝弦才有了今天的繁荣发展。只要还有人记得常德丝弦,就会记得这些为常德丝弦发展做出贡献的杰出人物。徐派“双骄”作为常德丝弦发展史上的中流砥柱,将长留青史,长在人心。

猜你喜欢

常德市常德唱腔
常德市依托名师网络工作室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常德市安排部署中小学教育装备信息化管理工作
银色的常德
房子就是拿来住的
夏铭作品
常德市第十七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澧县举行
Talking about the Methods andSkills of English Translation
2017年中考化学模拟试题(五)
我演“七仙女”
关于秦腔须生的唱腔和舞台表演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