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时空的轨迹
2018-03-05张丽娜
张丽娜
摘 要:时空观念是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也是历史学科的显著特征。在新高考试题中,时空观念的题目考查占了的比重,然而学生得分率并不高。就活用年代尺增强学生时空观念进行实践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时空观念;年代尺;实践探究
时空观念是指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中才可能对历史事物有准确的理解。为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宏大的时空观念,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知识逻辑体系。本文就活用年代尺以增强学生时空观念进行实践探究。
一、问题的由来
近期,学校成立了新高考研究团队,笔者有幸成为其中一员。在对真题卷及浙江省各地模拟卷进行分析后,发现有关时空观念的题目大大增加,占了的比重。这些题目分为两类:一类是简单的时空观念题,另一类是涉及某一时期的阶段特征。笔者就时空观念的题目整理了一份练习,进行专项性检测,发现学生由于缺乏时空观念,无法理清史实先后顺序,无法准确把握阶段特征。
针对上述情况,笔者一直在反思:从教师教学角度来说,可以在什么地方进行改进以强化学生的时空观念?学生的一番话让我茅塞顿开:“老师,我们每次都是很用心地在记忆时空,可是效果不佳。我觉得年代尺的效果挺好的,可是让我自己在课后去运用它又觉得麻烦。”这次谈话我获得两个有效信息:一是年代尺在树立良好的时空观念上有明显的效果;二是学生在课外缺乏使用年代尺的习惯。于是,我思考能否培养学生主动构建年代尺的习惯,并且充分发挥年代尺在记录时空轨迹上的作用?
二、解决问题的探索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并不是一件“告诉”和被告知的事情,而是一个主动的和建设性的过程。要使儿童“明白道理”,不要仅仅把道理告诉儿童,必须要首先让儿童有机会在实践中获得连续不断的经验。
杜威这一教育理论使我在活用年代尺这一实践上深受启发:首先,杜威提出教育要让儿童有机会在实践中获得连续不断的经验,因此在构建年代尺的过程中必须保持年代尺的连续性;其次,他又提出教育是一个主动的和建设性的过程,因此在构建年代尺的过程中必须保持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
笔者根据杜威的教育理论,对年代尺在教学中进行实践,现将心得分享如下:
1.保持年代尺的连续性,即大小年代尺的有机结合
具体操作方法:(1)开学第一课下发由教师设计的年代尺。教师可按时间设计三张年代尺,如古代史(东、西方)、近代史(东、西方)、现代史(东西方)。本文以中国近代史(一部分,如下图)为例进行说明。
注意:考虑到学生刚进入高中,对教材不熟悉,因此由教师事先填好时间,再由学生根据教材一一对应进行完善。
(2)每节课完成小年代尺,并将其写在课本中每课的最前面,然后将其放入大年代尺中。如以“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课为例,小年代尺构建如下:
通过上述图例我们可以看到,年代尺能轻松记录历史时空的发展轨迹,从而清晰反映历史发展的脉络;认识某一时期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分析掌握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分析历史现象的背景。
(3)按课本专题史创建年代尺并进行中西横向对比。
三本必修按照专题编排,分为政治史、经济史和思想文化史。因此按专题形式分三层(年代尺的上中下)创建,不仅能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而且有助于学生根据教材自主创建年代尺。如1840—1901时期的年代尺可以设计如下:
注意:年代尺的使用一定要注重它的持续性。最好每节课都能够使用,这样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循环复习,加深印象,加强记忆。
2.注重年代尺构建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的培养
具体操作方法:
(1)教师示范:一周左右时间。
目的:一方面有利于帮助学生规范年代尺的构建,另一方面节约学生构建的时间。
(2)学生半自动化模式:在教师示范一周后,學生对于如何创建年代尺已经有比较明确的方法,但具体细节上还会出现一些问题。如知识点遗漏、逻辑关系混乱等。
建议:小年代尺的创建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完成,一方面有利于预习课本知识,另一方面有助于节省教师教学时间。
(3)学生自动化模式: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构建年代尺已经比较熟练。但为了显示自己的能力,一部分学生在年代尺上的标注非常细致,几乎无微不至,毫无遗漏。
注意,小小年代尺不可能包罗万象,毫无主次轻重只会适得其反,使原本不够清晰的思维更加混乱。因此,我们应紧紧围绕课标和《考试说明》,将其要求的知识点对号入座,才能有的放矢,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价值与反馈
时空观念的考查是浙江省普通高校招生选考科目考试的重点。放大延长的时空坐标轴、包罗万象的历史要素可以很好地在历史时空观念指导下掌握与分析具体知识体系。因此,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地运用年代尺,将通史与专题结合起来,让学生对时间信息、历史事物的时序性、历史阶段特征有明确的认识。
笔者在活用年代尺增强学生时空观念的实践上已有一年,到高二,学生关于时空观念题目的正确率有很大的提升。如选修四中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有一选择题如下:
下列有关康熙帝维护国家统一和主权的措施,时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平定三藩之乱②统一台湾③乌兰布通战役打败噶尔丹④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②④③ D.①④②③
通过构建以上小年代尺,我们可以了解到康熙帝在亲政后采取的一系列史实并得出正确答案C。同时我们也可以了解到此时政府还面临一个重要问题:噶尔丹叛乱。于是向学生解释:康熙帝考虑到噶尔丹正在进攻喀尔喀,希望尽早与沙俄划定国界,腾出手来对付噶尔丹,为此作出了重大让步。这样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更加严谨,也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自从笔者运用年代尺以增强学生时空观念的实践探索后,学生时空观念越来明确,知识逻辑严密,课堂气氛明显改变。教师也在时空观念的有效落实中更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和任务。
记录时空轨迹,增强时空观念,笔者将继续进行年代尺的实践探究,期望得到各位同仁的指导。
参考文献:
[1]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2]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