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散文阅读教学中探究活动的开展
2018-03-05张锦蓉
张锦蓉
【内容摘要】散文教学中的探究活动的开展,首先是探究的基础——文本细读,文本细读是探究活动的前提。其次是探究的展开——情感体验与思想碰撞。最后是探究的延宕——向更深处漫溯。思考着的精神是美丽的花朵,散文学习中的探究活动就是思维的活动。
【关键词】散文阅读教学 探究活动 基础 展开 延宕
骆文说,散文“作为一种文体,好处甚多。一石之嶙,可以为文。一水之波,可以写意。一花之瓣,可以破题。实在自由。”(《我的散文观》)散文吸引我们的不仅仅在于视野上的开阔,更重要的,散文是随性之文,散文是带有强烈的作家印记的,熔铸了作家情感的,能够给予我们思想碰撞的文体。从这个意义上说,散文是有生命的,散文更适合我们的学生去细细品味,去展开与散文的文与情的对话,去获得情感上的共鸣。那么如何开展这种充满了生机的对话与探究呢,下面本文将结合现代散文《想北平》、《西地平线上》及《翡冷翠山居闲话》谈谈散文阅读教学中的探究活动的开展。
一、探究的基础——文本细读
文本是富有生命的个体,诚如“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属于文本接受的层面,但更是新的写作的展开,一种无声的思想的碰撞。
在阅读《想北平》这样一篇散文时,文章开篇并未直接抒写对北平的思念,也未展开对北平印象的记述,而是用了三小段反复强调对北平的爱“说不出”。那么这是否偏离了文章的标题,是否给人拖沓、冗长之感,是否给学生造成一种误解:散文就是随心所至而写?很显然,通过对文本的细读,我们发现并非如此。
如第一段中“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是太少了,……以此类推,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而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这里很自然地道出了北平的丰富、博大;而第二段中“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可以说,正是因为对北平爱得深沉,老舍才欲言又止,似止实言,来表现北平于他而言的博大,抒发对北平的深深眷念之情。
文本细读是探究活动的前提,只有对文本进行细读,才能进一步展开文本探究活动,才能触摸到隐含在文本中的作者的脉搏跳动,才能在更深层次多元化地理解文本。
二、探究的展开——情感体验与思想碰撞
个性化的理解固然很好,这说明学生有潜在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但是如果这种理解走向“误解”,那么,这时教师的引导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把握学情,做好课前指导
以现代作家高建群的散文《西地平线上》为例,由于学生缺少对西部地域风情及西部文化的了解,在阅读这样一篇散文时,实际只读出了最浅层的东西,比如三次落日的或奇幻、或壮观、或神秘的美,但这与文章首尾一再强调的“大美”的内涵还有一定差距。在这种理解基础上很难开展对文章的探究活动,也很容易造成对文章的偏解甚至是误解。此时,探究活动必须展开,这是開阔学生思维的契机,更是深入感受散文内容美、情感美、思想美。
2.掌控探究的终极指向——体验情感,感悟思想
教师应带领学生对文章的情感与思想做深入的探究。这是散文教学中探究的两个终极指向。如果说把握情感是对文章的感性的理解,那么碰触文章思想就是对文章的理性的探究。比如在记述第二次落日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文中为什么两次提到《泰坦尼克号》的音乐。学生不止会想到音乐是背景,渲染、烘托当时的氛围,更会提出为什么在这里用《泰坦尼克号》音乐,而非其它的音乐。因为唯有《泰坦尼克号》音乐能将生与死演绎出来,将生的辉煌,死的悲壮表现出来。这时学生已经真正走进这篇课文,文本探究真正由预设走向生成。学生的探讨会让问题深入,阅读中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才真正开始。
三、探究的延宕——向更深处漫溯
我们应引导学生在体验散文内容美、情感美、思想美的基础之上,能够让思维向更深处漫溯,追寻一些关乎人生或者指向哲学的永恒的意义。
康德的墓碑铭文上说:“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是时常愈加反覆地思索,——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现代作家中最钟情于表现自然与人生的当推徐志摩。以他的散文《翡冷翠山居闲话》为例,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学习本文时深入探究,体悟自然与人生。
1.走近徐志摩,感受美的人格
教师可以在课前指导学生以“知人论世”之法感受到徐志摩这样一位诗人兼散文家的自由、洒脱、飘逸的性灵,发现他的人生就是追求爱、自由与美的人生。
2.打破常规教学模式,灵活教学
在学习《翡冷翠山居闲话》这篇散文时,在重视课文朗读、感悟的基础上,应放手让学生说出阅读感受,学生由走近文章最终实现了走进文章,并能走出文章,从而发现文章最本质的东西。那就是这篇散文所谈及的自然于人的意义:“自然是最伟大的一部书”,是“无形迹的最高等教育”,它有“不取费的最珍贵的补剂便永远供你的受用”。
正是自然,让人摆脱了沉重的肉身,获得精神的轻盈,让徐志摩发出“你的胸襟自然会跟着曼长的山径开拓,你的心地会看着澄蓝的天空静定,你的思想和着山壑间的水声……”的感叹。这种亲近自然的生态观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仍然具有借鉴意义,此时又可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剖析现实问题。
思考着的精神是美丽的花朵,散文学习中的探究活动就是思维的活动。作为教师,我们的主要职责不仅仅在授予知识、技能,更重要的在于引导学生走向思考的境地,做学习中的思考者。这也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之一,让教育影响人格,影响人生。
(作者单位:安徽省安庆市石化一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