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主题学习”中耕耘写作
2018-03-05苏晴雨
苏晴雨
[摘 要]通过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有效整合,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通过多种形式的主题实践活动的开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通过从课文中取法,在写作中加以运用的策略,帮助学生实现写作方法的迁移。
[关键词]主题学习;写作素材;写作兴趣;读写迁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1-0090-01
当前,小学生在写作文时,普遍出现了遣词造句生硬、提起笔来无话可说,望文生畏等现象。如何让学生克服对写作的恐惧呢?“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一、日积月累——巧引源头活水来
大量的阅读,是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的一个重要途径。“主题阅读”通过引导学生在课内进行整合性的、系统性的大量阅读,为小学生的写作引源头活水、积累丰富素材。有效利用教材内的课文与单元及单篇课文相关主题的阅读拓展,能够让学生积累好词好句,以及好的写作方法、写作技巧。
“不动笔墨不读书”,积累这些好的内容和方法的阅读需要以相关的阅读记录为依托,即留下所谓的“阅读痕迹”。我校开展语文主题学习,会针对课文及单元主题有意识、有创造性地设计“读书记录表格”,如针对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以“童心童趣”为主题的单元,利用配套的主题丛书,找到相关文章,设计读书记录表格,表格内容包括“让学生找出文章中关于人物动作及神态和活动场景的相关句子”,“画一画脑海中童年趣事的场景”,“带来过去的老照片,写一写童年趣事”等。在积累了这些好的素材之后,学生在完成以“童年最难忘的回忆”的作文时,提笔便知道要写些什么,能迅速地抓住童年难忘的事情,在叙述事情时能够加上一些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总之,“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诗外”的内容也需要学生勤而为之,持之以恒。
二、主题实践——写作兴趣种子栽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建议充分体现了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从作文的认识功能入手,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关注生活、关注社会;进而提高写作兴趣,变被动写作为情感的主动宣泄,把写作的规定性要求,变为“我手写我心”的个体需要。可见,丰富多彩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为作文教学带来生机和活力。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有趣的发现”为主题的习作时,我改变以往传统的“先讲后教再点评”作文教学模式,增加学生真实体验的机会。基于此,我带着学生开展以“有趣的发现”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活动以“科学小实验”为载体,让学生从感兴趣的科学现象“物体融化”问题入手,到查找资料,准备实验用品,再到课堂上的动手操作。为了在课堂上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参与度,使之获得多感官的刺激,我在课堂上安排了多种实验方式,包括教师的示范、学生适时的参与以及小组内的合作实验。写作课有实践活动为依托,学生们兴致勃勃,写作兴趣就被有效地调动起来了。
“语文主题学习”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简简单单教作文”,学生“快快乐乐写作文”,让每一个学生真真正正爱上了作文。
三、方法迁移——妙笔生花彰文采
指向写作的主题阅读教学的意义在于从课文中取法,在写作中加以运用。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读文”中吸收的思想观念、表现手法、表达技巧,借鉴运用到“写文”中去,实现读写知识技能的转换和迁移。在单元主题学习时,可以通过多篇课文写法的总结和类比,实现由读到写的方法上的迁移,让学生能够抒发真实的情感,用真情实感加以自然的表达技巧彰显出写作的文采。如本册第三单元的几篇文章,分别是《三顾茅庐》、《祁黄羊》、《公仪休拒收礼物》三篇文章,通过单元整合分析,发现此单元是让学生通过阅读生动的历史故事来感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几篇课文在刻画人物形象时,各有侧重地抓住了人物的动作、神態、语言、侧面烘托等描写方法,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人物形象,如“诚心诚意、尊重人才”的刘备,“做事出以公心、行事光明磊落”的祁黄羊,“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公仪休。学生之前在遇到“写人”的作文中,脑海里有一个写作模式的沿用,即关注人物的“外貌、性格特点”,写写关于“人物身上发生的事情”,描写停留在粗浅、笼统叙事的阶段。基于此,学习此单元课文时,让学生阅读、品读文章内容之余,教者可以站在单元整合的角度,进行写作方法的整合及迁移,引导学生重点抓住人物描写的几个方面或某个侧重点,结合具体事例,回忆相关场景画面,运用不同的方法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这样的读写结合能使单元主题学习更扎实有效,从而提高学生表达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赵江华.向生活和阅读要素材——浅谈小学生的写作素材积累方略[J].好家长
[2] 徐齐辉.活动实践与习作[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
(责编 韦淑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