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儿童立场”激发“语文情感”

2018-03-05蔡刚枝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8年1期
关键词:儿童立场情感思维

蔡刚枝

[摘 要]“单元练习”的“鸡肋现象”不可回避,理性审视单元教学的课堂现状,直面这片“语文教学的荒原”,追溯语文练习的本源与价值,完成“儿童语文情感”培育使命,激发儿童语文学习的“绿色状态”,探讨情感参与式的小学语文“单元练习”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情感;单元练习;思维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1-0078-02

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潘文彬在《培育儿童的语文情感》一文中针对一个一年级小姑娘与一个优秀语文教师的五年级孩子对语文截然不同的情感态度,提出了儿童语文情感缺失的教学现状:一年级小姑娘因为喜欢语文老师而喜欢语文,五年级孩子却没有因为爸爸是优秀的语文老师对语文“爱屋及乌”,表现出了对语文的“不屑一顾”。而这种“语文情感”的缺失在“单元练习”的教学中更是堂而皇之、大行其道。

一、用“儿童立场”透视“语文情感”的缺失与成因

1.学习起点缺失:单元练习“目中无人”。在备课中,语文老师面对“单元练习”中的知识点时重点依然在“解读教材”和“钻研教法”上,往往容易忽视学生学情,使学情分析与整体的教学设计与学生认知起点难以对接,导致教与学完全是“两张皮”。

2.学习情感缺失:单元练习“心中无情”。单元练习“三步走”教学策略成了教学法宝:一审题,二练习,三交流。老师无精打采地教,学生萎靡不振地学,学生成了学习的容器,被动地完成练习程序,教学变成了一厢情愿地教,而学的过程却难见应有的“精彩”。

3.学习评价缺失:单元练习“胸中无法”。单元练习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对学习结果的评价主要表现在学习行为与作业评价上,而很少涉及学习过程中思维方式转换、兴趣激发与学习方法的评价引导,以学习结果论英雄,评价方式方法与手段的缺失导致单元练习的教学缺少应有的深度与广度。

二、用“儿童立场”培育“语文情感”的途径与策略

教师在实施单元练习教学时,应聚焦重点,适度延伸,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促进学生复习、巩固语文知识,掌握、运用语言规律,从内容训练转向思维训练,在训练中不断培育儿童的语文情感。

(一)从内容延展转向思维发散,情感需要用情感来孵育。“好奇是研究之父,成功之母。”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练习5“语文与生活”——“新词儿”是反映当今时尚生活的词语,这部分的内容与热爱时尚的青少年生活非常贴近,能有效激起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使学生学习思维处于主动状态,实现用“情感培育情感”。

1.从学知识转向学生活。因为教材更新的速度无法跟上信息更新的速度,这些所谓的“新词”已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新词。为了更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在学生作简单说明后,出示了一组真正意义上的新词,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从“教教材”转向“教语文”。“新词”仅是语文学习的一扇窗,打开这扇窗看到外面精彩的语文世界,才是真正的“教语文”。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将中央电视台“汉语盘点”引入课堂,以期让学生发现语文这扇窗,原来“语文”就在我们身边。

3.从教理解到教方法。以“自读新词—尝试理解—质疑问题—同桌互助—集体交流”的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学”,让学生在充分自由的状态下自主地读、自由地说、大胆地问;在集体交流时,采用“一读、二讨论、三联系”的方法来解决理解起来有困难的词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将方法渗透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中既掌握了“新词”的意思,还知道了课本新词的排列规则。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进行新词列举,并按一定的“规则”排列,就顺利达到了举一反三的教学目的。

(二)从儿童生活转向思维创造,情感需要用实践来培育。让学生走进语文生活,切实地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揣摩和感受语言文字的张力和魅力,习得方法,生成智慧,进而对语文产生一种美好的情感。

1.在“情境渲染”中激发创造热情。教学教材中的这篇情境短文时,先请学生读读文字,以爸爸和大勇对待“劲歌劲舞”的不同态度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结合语境进行新词联想——“代沟”,既让学生顺利进入教材所创设的情境之中,又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激情,学习创造的激情一发而不可收。

2.在“学练结合”中搭建创造载体。在新词的探究中有些比较贴近学生生活,理解起来相对容易,但也有部分词语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理解有困难。教学中,教师着力引导学生完成“读懂新词——列举新词——探究新词”的学练之旅,突破教学难点,以“新”贯穿始终,奏响了“新词”教学的三部曲。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发现并罗列新词,从而实现大量积累新词的目的。

3.在“掌握规律”中实现创新价值。通过对新词产生的方法的小结提炼,培养学生大胆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易中天评三国”和“通缉令”中的“新词”辨析加深对新词运用的判断与理解,既基于教材,又超越了教材。

(三)言语实践转向思维聚合,情感需要用智慧来化育。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为了在生活中应用,是为了使自己变成社会生活中的合格的“人”。而儿童一旦有了这种“饥渴感”,自然就会对学习产生一种内在动力,就会乐此不疲地去亲近语文,学习语文,享用语文。

1.学法与学用聚合。在大量认知“新词”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新词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运用新词并尝试创编新词,使学法与学用有机结合。

2.理性与感性聚合。在学生初步认识新词之后,让学生在交流中加深对词语的理解,感受这些新词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既注重理性理解,更注重感性提高。

3.情感与兴趣聚合。在熟练掌握“新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新词进行学习评价,如此评价语言的使用,润物无声般地使教学实现了情感与兴趣的有效融合。

三、用“儿童立场”进行“语文情感”的反思与追问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个体发展,在语文单元练习中如何进一步深入建构儿童的语文情感,基于儿童立场“练习”语文情感,语文教学工作者任重而道远。

(一)用“版块意识”满足儿童需要。语文教材中的“单元练习”设计采用了板块式,一个板块反映了一个方面的题材,字、词、句的练习,知识、能力、情感的综合……单元练习不应当是枯燥的,而是富有色彩、充满情趣的多元复合体,它是一种凭借,让学生获得一种“自由驰骋”的平台与载体,在多方感官体验中增强感受,在快乐自由的学习情境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在大量丰富的幸福经历中积累语文情感,形成语文素养。

(二)用“目标意识”培养语文素养。语文单元练习的教学要求我们要有较宽的知识视野和明晰的目标意识。课堂教学中不管创设的语文情境多丰富,都要遵循“对所要培养的语文能力有直接促进作用”的基本原则,特定内容的实践活动和语言知识的转化要进行因地制宜的合理分解与架构,既要深刻理解教材编写的“潜台词”,又深入浅出呈现素养形成的“潜规则”。

(三)用“游戲精神”顺应儿童天性。游戏对儿童有着天然的吸引力。因此,我们要善于将学习内容游戏化,创造生动活泼的游戏课堂,营造妙趣横生的游戏氛围,在自由、自在、愉悦的游戏状态中巧妙搭建语言的“学”和“用”的平台,既有知识的建构,又有能力的提升,遵循语文学习的内在规律,引领学生走进大千世界,激发起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对生活的独特感受。

[ 参 考 文 献 ]

[1] 沈勇.沿坡讨源:单元练习模块体系解析——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J].教育研究与评论(课堂与观察),2014,(03).

(责编 韦淑红)endprint

猜你喜欢

儿童立场情感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站稳立场,让课堂成为“主阵地”
情感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