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之我见
2018-03-05周步勋
周步勋
[摘 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关注学生的潜能和智慧的发展,使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才能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以更优异的姿态立足于“学习型”社会,并发挥其人生价值。因此,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其受益终生。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培养;能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2-0083-02
课程改革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学会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运用多种学习方式,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十分重视“授人以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把学习的“金钥匙”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会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一、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自学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学生学会自学就如同拥有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独立地向新的知识领域“进军”。然而形式枯燥的数学课本让学生自学较为困难,我认为首先要找到自学数学课本的方法。
1.联系生活实际,激发自学兴趣
例如,教学“比例尺”时,我先让学生依据自己现有的知识估一估A地与B地之间的实际距离,再拿出地图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那么长的距离,可以画在小小的地图上?怎样准确地表示出两地的距离?在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后,我引出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比例尺。学生带着好奇心阅读教材,对所学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学习效果自然更好。
2.小组合作,先粗略看再细看
粗略看,就是要求学生从整体上把教材中的内容泛读一遍,大致了解该课(或章节)的主要内容和重难点,这样学生就能在上课时就能有目的地听课,在教师讲到重难点时集中精力。細看,就是对每一节课要学的内容多读、精读,逐字逐句地阅读。数学语言相当简练,学生稍不留神就会出现差错。如练习题“一根铁丝长15米,用去2/3后,还剩多少米?”与“一根铁丝长15米,用去2/3米后,还剩多少米?”只有“米”字之差,算法却完全不同。因此,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在自学教材内容时,做到认真细致,从而确保解题的正确率。
3.读想结合,学贵质疑
养成边读边思考的良好习惯,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例如,教学“互质数”时,在出示互质数的定义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公约数有1的两个数,叫作互质数,对吗?互质数除了公约数1之外,还有其他公约数吗?单独一个数,能说是互质数吗?”通过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学生就会慢慢掌握互质数的本质特征。
4.读写结合,抓住要点
自学数学课本时,适当动笔圈、点、勾、画、批注,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例如,教师布置学生自学分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把分数化成百分数,通常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化成百分数。有的学生在第一个“通常”旁做了这样的批注:“什么叫通常?还有什么特殊的方法吗?”当解决这些问题后,学生的理解就更深刻。
二、培养学生学会提问的能力
传统的数学课是由“复习旧知、揭示课题、教师讲解、学生练习”这四个基本环节组成,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爱因斯坦曾指出:“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为了改变教与学的关系,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增强学生的求异意识,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教师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
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问难,让学生明白,疑是思维的开始,是创造的基础,更是学习知识、探索知识和培养能力的有效途径。
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乐于质疑问难。思维心理学认为,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不应把自己当成学习中的旁观者。
最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善于质疑问难。在学习中善于观察、思考、实践,才能在学习中发现真理,掌握提问的方法。
那么,教师应如何提问呢?
1.从课题提问
揭示课题后,教师可以提问:“这节课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这个知识点是怎么来的?学习这个知识点有什么用?这个知识点与哪些学过的知识点有联系?”这样递进的问题模式是我上课提问的常用模式,在学生慢慢熟悉我的提问模式之后,我再让学生针对该节课的学习内容尝试提问。例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学生提问:“什么叫作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怎么来的?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用?比的基本性质与商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有人提出了问题,就会有人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这样就有助于学生在新课开始前,更细致地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从过程提问
从过程提问即在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提问。这样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敏捷性。例如,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教师引导学生提问:“除了课本上介绍的推导方法外,还有其他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方法吗?能不能把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三角形、长方形等图形来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
3.从解法提问
对习题的解答不能满足于一种解法,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提问,寻找更多的解答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这样提问:“还有其他解法吗?你提出的解法的依据是什么?哪种解法最简便?”
4.从结论提问
例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教师提问:“为什么有‘0除外的条件?它与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里的‘0除外有什么异同?”通过提问和讨论,让学生达成共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5.从疑难处提问
例如,“数的整除”这一章的概念特别多,许多学生难以区分,尤其是因数、质数、质因数、互质数、分解质因数,这时教师可提问:“这五个概念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三、培养学生灵活、准确的计算能力
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教学中的一项基本任务,可从四个方面入手。
1.掌握算理是基础。每一项运算都有一定的理论依据,掌握这些理论依据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前提。
2.重视口算是关键。口算是笔算的基础,实际的计算都离不开口算。
3.重视基础是条件。理解和掌握与计算有关的基础知识,是形成计算能力的必要条件。因此,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应注意计算能力的培养与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有机地结合起来。
4.养成习惯是保证。良好的学习习惯直接影响着计算能力的提高。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认真听课、认真思考、独立作业、先复习后练习、勤于钻研、认真审题、自觉检查验算、规范书写格式等。
除此之外,教师还注重培养学生记笔记、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探究数学奥秘等方面的能力。
教师教给学生一系列的学习数学的方法,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把传统的教师“灌”的教学方式转变为现在的学生“悟”,把“学会”转化为“会学”,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帮助学生铸造学习的“金钥匙”,使其成为学生终身享用不尽的智慧财富。
(责编 韦 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