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佘山风景区到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
2018-03-05山兆辉
[口述前记]山兆辉,原松江县副县长、松江区副区长,1992年起分管旅游和佘山风景区、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工作,先后兼任佘山风景区管委会主任、佘山國家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副主任和管委会办公室主任,主持佘山风景区和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日常工作,直至2004年底退休;2005至2008年,先后参与辰山植物园、佘山欢乐谷、天马深坑酒店以及65M直径天文望远镜等重要项目,是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建设发展的亲历者和见证人。
1992年2月,县委书记徐汉良同志找我谈话,要我分管旅游和佘山风景区工作。从1992年初到2004年底退休,我在县(区)政府一直分管风景区(度假区)工作,并自1993年起,先后兼任佘山风景区管委会主任、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副主任和度假区管委会办公室主任。承蒙区委、区政府和市旅游局的信任,自2005年起,又先后参与到和佘山相关的许多重要项目中,一直到2008年底。屈指算来,我在佘山地区工作了整整17个年头。我虽然出生在浦南,但在心底早已把佘山看作自己的第二故乡。
1995年6月13日,国务院同意在佘山建设上海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其前身为佘山风景区。从风景区到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经历了将近十年的探索和争取的过程。
最早提出佘山风景区概念的是上海市建设系统和园林界的前辈们。早在1953年,上海市建委就向市政府提出设置佘山风景区的建议。那时,佘山地区还属于江苏省松江专区青浦县管辖。1954年6月,上海市建委、市工务局曾联合组织城市规划、园林等专业人员对佘山进行认真考察,编制了《佘山风景区规划方案》。这是佘山地区历史上第一个规划方案,规划范围为9个山峰,面积7平方公里。规划定位“以游览为主,休养为辅”,这个思路现在看来也十分超前。
当年12月3日,青浦县佘干区的辰山、陈坊、佘山、干凤4个乡(范围基本与2001年合并前的原佘山镇相同)划入松江县。1958年,松江县划归上海市,佘山林场由市园林处管理。著名园林专家程绪珂等多位市园林处领导和专家,对佘山地区森林植被和土壤进行了深入调研,为佘山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就在这一年,上海市园林处提出开辟佘山风景区的计划,决定在现今度假区核心区位置建设上海佘山植物园。三年困难时期,佘山植物园项目被迫下马。“文革”期间,佘山林场退回松江县管理。粉碎“四人帮”以后,松江林场职工封山育林,大搞绿化,迅速改变了佘山九峰的面貌。总面积401公顷的佘山林场是佘山风景区的基础,也是上海唯一的山地森林。
1984年6月,市政府成立淀山湖风景区管委会,明确佘山地区(九峰)为淀山湖风景区的组成部分。1985年,上海城市规划研究院与淀山湖风景区管委会共同编制了《佘山风景区总体规划》,规划保护地总面积约30平方公里,并于次年11月获市城乡规划委员会批准,这是佘山地区第二个规划。1986年1月,松江县政府决定成立佘山风景区筹建组。1987年7月,市政府撤销淀山湖风景区管委会,明确佘山风景区由松江县政府负责规划、建设和管理。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发表,掀起了上海新一轮思想解放的高潮,也激发了松江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全县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县委高度重视旅游业和佘山风景区的开发建设,将旅游业放上第三产业的重要位置,并决定成立佘山风景区管理处。同时,成立县财贸办公室,具体协调和管理全县商业、贸易和旅游。佘山风景区进入实质性开发阶段。
1993年3月,新一届县委组建佘山风景区管委会,主要任务是调动风景区范围内6个乡镇积极性,协调各乡镇与佘山风景区的关系,统筹开发和管理。县委书记杜家毫和县长沈效良曾多次主持专题会议,研究风景区管委会的职能范围及开发目标等具体事项。
佘山风景区管委会成立以后的第一项工作就是编制规划。我们积极争取市园林界和规划界专家的帮助,第一时间找到刚刚退休的市园林局局长程绪珂,请她牵头组织一批资深的园林、规划界专家,在1986年《佘山风景区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佘山风景区规划(修订方案)》,这是佘山地区的第三个规划,规划面积47平方公里,经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审核通过。依据这一规划,我们以森林植被维护和环境建设为抓手,加快佘山林场建设,并于1993年争取国家林业部批准,建立佘山国家森林公园,1994年建成东佘山园并对外开放。
也是在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精神的鼓舞下,1992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提出,在全国建设若干个以吸引外资为主、观光与度假相结合、有吸引力的旅游开发区,即国家旅游度假区。当年,国务院批复同意上海试办横沙岛国家旅游度假区。由于横沙岛地处长江口特殊的地理位置,受到交通设施建设滞后等因素制约,除编制总体发展规划外,工程建设尚未实质启动。
为了加快上海旅游业的发展步伐,实现市委提出的“大工业、大旅游、大农业”战略目标,在市长徐匡迪和副市长龚学平的直接争取和推动下,逐步形成移址佘山建立国家旅游度假区的构想。
此时,佘山风景区的经营已近10个年头,由市政府机管局和佘山镇、松江县水利局等部门建设的欧罗巴世界乐园等早期旅游景点相继建成开放。尽管这些景点层次较低,在当时还是为佘山吸引了大量游客,平均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00余万人次。不管是旅游项目还是游客数量,佘山风景区都已小有规模。在国家旅游局1995年2月8日报给国务院办公厅的研究意见中指出:“佘山度假区具有发展度假旅游产品的资源条件,也具有良好的交通条件和开发建设的配套基础……佘山旅游业的开发已经有了初步基础。”这是对这一时期佘山风景区开发建设工作的客观评价。
1993年起,杜家毫书记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对佘山风景区建设做出许多重要指示,明确要求各项措施“要狠抓落实”,“要抓住机遇,做到一流规划,一流项目,一流管理”。同时,为争取国家旅游度假区移址佘山,争取重大项目落户佘山,他亲自做了大量的汇报和协调工作。
1994年10月27日,龚学平副市长在华亭宾馆召集松江县、市旅游局、广播电视局和电影局领导召开专题会议,讨论国家旅游度假区和车墩影视基地建设,指出要千方百计把国家旅游度假区政策拿到手,强调严格规划管理,把好项目准入关口。经过研究,龚学平正式定下“上海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的名字。1994年11月5日,上海市政府向国务院上报《关于改在佘山风景区建立国家旅游度假区的请示》。endprint
1994年下半年起,我和助手谭治平等曾多次往返北京,先后拜访国家旅游局、国家计委、国务院特区办以及国务院秘书一局、秘书二局等机关,直接向这些部门的领导同志和经办人员汇报松江县和佘山风景区的概况,并代表上海申述移址建设国家旅游度假区的理由。我们的汇报得到了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我们没有送过礼,也从未请过客。在拜访过程中,高层领导机关简朴的工作环境、经办人员热情负责的态度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同时,我们的拜访客观上也起到宣传松江、宣传佘山的良好效果。
1995年2月18日,钱其琛副总理在京接见了杜家毫、沈效良、我和谭治平等松江同志。他对在佘山建立国家旅游度假区表示支持,并要求注意控制耕地,利用好土地,安置好动迁的农民。回松以后,杜家毫在党政干部会议上及时做了传达,并重新研究佘山旅游度假区的规划和管理,以加快建设实质推进。据我们了解,徐市长曾多次亲自向国务院领导反映,龚副市长也曾亲自向国家旅游局局长刘毅汇报,为上海移址佘山建设国家旅游度假区争取支持。
在市、县领导的协调争取下,当年6月1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上海改在佘山建立国家旅游度假区。市政府办公厅的一位领导收到批复后,第一时间把消息告诉了我和谭治平。8月19号,徐市长在佘山主持召开市长办公会议,研究上海市旅游业和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工作,会议决定成立市旅游发展领导小组,龚学平任组长。11月,市政府召开上海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成立大會,并宣布首届度假区管委会组成人员名单,余永良(锦江集团总经理)为主任,道书明(市旅游局副局长)任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
佘山风景区建设一开始就面临“一缺经验,二缺资金,三缺人才”的困难。
为解决经验不足的困境,我们拜访了上海市园林局的老领导、老专家,邀请他们前来指导工作,并和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建筑系、风景旅游系以及上海大学美院雕塑系的专家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规划的编制还得到了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帮助。在佘山风景区的规划编制中,徐匡迪、华建敏和当时在市计委工作的胡延照和王战等领导,结合上海各个时期的经济总体布局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出了许多指导性意见。在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获批前后,胡延照、王战和市计委有关领导、市规划局局长夏丽卿等,对度假区的规划编制进行多次研究,提出了许多战略性意见。国家旅游局副局长孙刚、市旅游局局长王乃粒等领导以国际著名旅游度假地建设的成功范例,指导我们坚持“以生态为主”的建设理念,高标准建设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领导和专家、学者们将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的建设放在全市旅游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大格局中思考,并亲自参与规划编制,为度假区的规划与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近20年来,我们坚持“回归自然,休闲度假”的定位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迄今为止,先后制定3个总规划和若干专项规划,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环境和交通条件,严把项目引进关,下决心淘汰了一批规模较小、层次较低的项目,为高水准项目引进腾出了空间。多年的实践证明,当初的定位是正确的,规划是科学的,经受住了历史的检验。
1994年12月13日,国家旅游度假区正式批准之前,由龚学平副市长牵头,杜家毫书记和我们参与了与美国迪斯尼乐园企业集团的接触和洽谈。当时佘山是迪斯尼乐园的首选地点,后来这一项目被安排在浦东。之后,我们又随同周慕尧副市长参与和美国环球影城有关负责人的洽谈。1995年3月15日,龚学平副市长带领市旅游局领导和我专程去深圳华侨城考察,会见华侨城集团党委书记任克雷,并邀请华侨城董事长马志民来沪考察。8月9日,杜家毫和余永梁带队赴深圳华侨城考察,探讨合作建设上海世界之窗项目,从此开启了松江与华侨城长达18年的交往和合作。在市政府的领导下,松江县、锦江集团与深圳华侨城、中国中旅、香港中旅接触,正式洽谈上海世界之窗项目(欢乐谷前身)。经过几个月的市场调研和可行性分析,11月,徐匡迪市长和龚学平副市长邀请国务院侨办主任廖晖率团来沪,洽谈在佘山合作建设大型旅游项目。经友好协商,以深圳华侨城、中国中旅、香港中旅为一方,松江县和锦江集团为一方,签订了合作建设上海世界之窗项目的协议。后来,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等其他原因,这个项目最终没有完成,但为10年以后松江与华侨城集团重启上海欢乐谷项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时县政府财力紧张,我们积极向市领导反映,争取市级财力支持。1994年4月,我们以县政府的名义写信给市政府领导,请求返还第一笔土地出让金(约340万美元)专项用于佘山建设,得到市长黄菊和副市长徐匡迪批示同意。建设佘山的“第一桶金”就是这样来的。这笔钱首先用于佘山山前河建设,清理淤积几十年的河道,建立第一条石驳岸,修建了山前林荫道;此外,还建立了第一家污水处理厂和佘山森林宾馆。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建立以后,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从佘北公路、沈砖公路、嘉松公路、月湖开挖到森林防火等重大工程,绝大部分建设资金都来自市级财力支持。1996年4月25日,副市长华建敏在松江现场办公时指出,旅游要上去,路要先行,开辟嘉松公路是必要的,市政府应给予必要的支持,轻轨铁路也要进一步专题论证,并原则上同意给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1.5亿元的专项借款。
针对人才缺乏的问题,我们培养与引进并重,十分重视年轻人才培养,为他们创造到同济大学进修,到市政府办公厅、市旅游局挂职锻炼的机会。在佘山风景区和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规划、建设和管理的过程中,培养出一批干部,许多同志仍在为松江的建设和发展做贡献。
2005年,国务院对国家旅游度假区重新进行审核,总数量由12个减为11个。作为直辖市中唯一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上海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占地面积最大、管理层次最高、规划审批级别最高、市级财力支持最大,综合环境、绿化和交通较好,在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公告中排名第一。
回顾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的建设历程,县(区)委、县(区)政府始终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作为开发的首要条件,锲而不舍投入大量资金,坚持绿化建设,为上海留下了一块宝贵的绿地资源。
最后,特别感谢佘山地区老百姓的理解和支持。从90年代初期起,拆除违章建筑,关闭养猪场、养鸡场,停办砖瓦厂、采石场,搬走拟建的佘山镇工业区。世纪之交,围绕重大项目建设,共征用近12000亩土地。虽然佘山镇和度假区给失地农民办理了“镇保”,做好了养老保障,但是他们毕竟离开了世代赖以生存的土地,为松江的发展做出最大的贡献,我们要永远铭记。
愿佘山长青,绿水长流,度假区的明天更加美好。
责任编辑:刘 捷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