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爱筑长城(上)

2018-03-05周喜俊

当代人 2017年10期
关键词:妮儿丈夫

周喜俊

崔建强82岁的奶奶付三妮被意外烧伤,医院经全力抢救,宣告人不行了,赶紧拉回去准备后事吧。没想到,这个全身三度烧伤的耄耋老人,在不吃不喝,不能输液的情况下,挺了整整十天,还是咽不了最后一口气。全村的乡亲们轮番来看她,那惨不忍睹的样子,让大家痛心不已,满院子的人都在默默垂泪,不知该如何给这个苦命的女人以心灵慰藉。

崔建强的母亲,也是付三妮的外甥女,她似乎明白了老人不能瞑目的缘由,把嘴贴在她耳边问:“三姨,你还在等我三姨夫的音信啊?”处在昏迷状态的付三妮突然睁了睁眼,嘴唇嚅动着,只是没发出声音。乡亲们豁然明白,等了丈夫崔志尧64年的付三妮,临终活不见人死不见尸,她实在不甘心啊!

为了却老人的心愿,崔氏家族的长辈们经商量,决定用谎言为她圆了这个梦。他们找来一块新砖磨光滑,刻上“崔志尧之灵位”,用红布包了装进自制的骨灰盒,捧到付三妮枕边说:“忙妮儿她爹早就过世了,怕你伤心,一直没敢跟你说。这是他的骨灰,到了那边再找找你家忙妮儿,你们一家三口就能团聚了。”

付三妮的喉咙咕噜了一下,她试图抬起手,指炕柜上的蓝包袱。建强母亲明白她的意思,忙把包袱打开,拿出老人出嫁那天穿的红嫁衣和头上戴的红绒花。多年前她就和外甥女说过:“我百年之后不穿寿衣,你们把我的嫁衣和头饰穿戴上,你三姨夫走那会儿我才18岁,他心里还是我出嫁时的样子,几十年没见面,穿上寿衣到了那边怕他不认得我。”

女人们轻轻把她抬起来,费了好大力气才把那件嫁衣给她穿到身上,又给她梳了头,把红绒花戴上。付三妮紧锁的眉舒展了,头慢慢转向枕边的“骨灰盒”,使劲睁了睁眼,长长舒了一口气,干枯的眼窝中流下两行清泪,心脏随之停止了跳动。

付三妮撼人心魄的人生谢幕,在我的家乡行唐县流传甚广,早有不少人为我推荐过这个素材,想让我写部作品。我一直认为这是个痴情女人的贞节故事,而这类题材的作品,从古至今并不鲜见。

我真正了解崔氏家族的历史并为之动容,是见到崔建强之后。从这个1978年出生的青年人声泪俱下的讲述中,我终于明白,付三妮的丈夫崔志尧并不是他的亲爷爷,为崔家抚养了五代人的付三妮是与他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奶奶。

崔志尧:闹革命舍家别妻走天涯

崔志尧1914年出生在行唐县庄头村。崔家是书香门第,家中十几亩地,有骡子和大车,在村里属于自给自足的人家。崔志尧兄妹七人,五男二女,他排行老二,因一个眼大一个眼小,长辈们总是亲昵地叫他“个半儿”。时间长了,绰号成了昵称,村里人也都跟着这样叫。

崔志尧的爷爷是清代文人,念过私塾,熟读四书五经,非常重视孙子辈的文化教育。虽然家境不太富裕,也要供孩子们读书。崔志尧性格开朗,聪明过人,读书过目不忘,悟性极高,凡是他读过的书,都能把内容完整地讲给周围人听。村里人都说,这孩子天生是读书的料儿,将来必能成大器。爷爷听到这话,高兴得合不拢嘴。

崔志尧确实不负众望,读书一路跳高越级,1927年以优异成绩考入保定二师,比他大两岁的哥哥崔喜尧也考入正定师范,这对崔氏家族来说可谓双喜临门。爷爷亲自带他哥儿俩到祖坟烧香叩拜,期盼两个孙子靠读书光宗耀祖。

崔志尧就读学校是当时有名的“红二师”,因报考者大多为成绩优异的寒门子弟,对百姓疾苦有着深切感受,为穷人翻身得解放寻求真理的热情很高。他们这届学生入学之前,学校早就建立了党团组织,在共产党领导下开展革命斗争。崔志尧第一次在学校图书馆看到世界地图,眼界大开,在这里他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大量古今中外名著和革命书籍,不断充实的知识让他心胸越来越开阔。让他更为振奋的是,进步的国文老师在课堂上公开讲《共产党宣言》和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激发青年学生研究马列主义、探索救国救民的革命真理。

崔志尧虽然年轻,但性格刚毅,聪明果敢,口才极好。在行唐国办读高小时,他因对反动军阀和奸商互相勾结,抬高物价,坑害百姓的做法不满,组织进步学生发表演讲,鼓动群众砸了不法商家的盐店,但却以煽动群众闹事的罪名被官府拘押。为解救这个惹事的孙子,爷爷托人从地主家借来100块大洋的高利贷,总算把他赎了出来。这件事的结果是:迫使官府出面,强令盐价下降,众多百姓受益,崔家为此债台高筑。

少年时代就有如此胆识的崔志尧,在保定二师这个以红色为底蕴的崭新环境,感觉一下子长大了,明白了穷人祖祖辈辈受苦受穷的原因,忧国忧民的意识更加强烈。他很快结识了一批进步青年,和他们一起研讨社会主义革命问题,探索为解放全人类而寻求真理的路径,积极参与进步学生社团组织的各种活动,很快成为学生运动中的积极分子。他的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得到党团组织一致认可。1929年,15岁的崔志尧在学校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这是他人生的一次重大转折,他不再是那个带领同学砸奸商盐店的少年,而是有着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有着组织领导能力和明确方向的革命勇士了。

1930年“反帝大同盟”在保定二师成立,崔志尧成为其中的骨干成员。红色组织在学校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对敌斗争越来越活跃,进步学生频繁闹学潮,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高压政策,控诉反动统治者的累累罪行。轰动全国的“保定红二师学潮”之后,恼羞成怒的国民党反动当局出动军警包围了学校,以保定二师“共匪盘踞”“学生闹暴动”为由,公开镇压爱国学生。同学们在护校斗争中与军警发生冲突,被打死打伤多名。50多名爱国学生被登报宣布开除学籍并发出通缉令,崔志尧是闹学潮的骨干分子,自然在被开除和通缉之列。

崔志尧被通缉的消息传到家乡,亲人们不知他是死是活,母亲着急上火,大病一场,很快离世。一心盼望两个孙子光耀门庭的爷爷,得知二孙子被开除学籍,在绝望中病倒,吩咐大孙子崔喜尧从正定师范退学,回来打理破败的家。爷爷是个讲信誉的人,临终前卖掉家里五亩地,连本带息还清了借地主家的高利贷。剩下的三亩地和一套骡子车,爷爷叮嘱这是唯一的生产工具了,再难也要留着。深信“萬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爷爷,本以为长孙崔喜尧有文化,善良本分,能让这个败落的家起死回生。可他忽略了喜尧的弱点,这个温顺听话,性格软弱,又缺少主见的长孙,自幼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从来没有经历过挫折,他只喜欢读书,不会种地,更没有当家主事的指挥能力。不到半个月母亲和爷爷相继去世,一大家子人要吃要喝,已让他感到巨石压顶,谁知好端端的一头骡子,清晨竟然无缘无故从棚圈跑出去,坠入院外的大口水井淹死。崔喜尧经受不住这接二连三的灾难,精神失常,上吊自杀。大嫂为摆脱厄运,丢下襁褓中嗷嗷待哺的女儿改嫁他乡,奶奶急火攻心得了偏瘫……endprint

崔志尧回到村里才知道,他被反动当局通缉的半年时间,家里遭遇了如此大的变故,过去那个充满欢声笑语的四合院被阴霾笼罩。面对这个破败的家,崔志尧内心充满痛苦和对亲人的无尽愧疚,同时也深刻认识到,这不是他一个家庭的灾难,而是中华民族的苦难。在保定二师受到的革命教育,让他懂得了作为中华儿女,只靠读书,并不能唤醒在黑暗中沉睡的祖国,只有寻求革命的道路,才能拯救百姓于水火之中。

为把革命火种撒播到劳苦大众之中,他在庄头村学校当了专职教师,利用工作之便串联本村进步青年,创办了贫民夜校,把在保定二师学到的革命道理,编写成通俗易懂的教材传播开来,启发劳苦大众的阶级觉悟,号召穷苦人团结起来,和封建剥削阶级做斗争。夜校办得很成功,仅本村学员就有40多个。通过这种宣传形式,成功组织了贫雇农抗租抗债、反对苛捐杂税等一系列斗争,让贫苦农民得到了实惠,激发了群众的革命热情。

1931年崔志尧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感到肩头的担子更重了,为使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在人民群众中深深扎根,他以教书为掩护,组织进步青年在庄头村成立了“读书会”“青年激励社”,利用这些平台,把越来越多的知识青年和外地回乡的共产党员聚集到一起,搞革命宣传,发展党团员,不断壮大革命队伍。这个时期,仅行唐城南各村党团员就发展到上百人,为行唐县党团组织的成立奠定了基础。这年6月,首届中共行唐县委员会和首届共青团行唐县委员会同时成立,崔志尧任首届团县委书记,是直中特委唯一县级团组织。第二年,他又参与组建起“行唐县反帝大同盟”,至此行唐县早期领导集体正式产生。

1932年6月下旬,以博古为首的中共中央在上海召开北方各省委代表聯席会议,要求在北方各地普遍发动革命暴动,建立红色政权。中共直中特委为贯彻北方会议精神,决定在正定、新乐、行唐、藁城、灵寿五县发动一次大规模的武装暴动,成功后建立红军游击队。崔志尧在这次暴动中肩负的任务是在准备暴动的地区做思想发动和宣传教育工作。一切准备就绪,眼看成功在望,因叛徒出卖,致使五县联合暴动夭折。时隔不久,行唐县委再次组织了“水泉暴动”,历时五天,伤亡惨重。

两次暴动失败,国民党反动当局出动军警对共产党进行疯狂报复,用“宁可错抓一百,决不漏网一个”的野蛮方式,四处抓人,行唐县处在白色恐怖之中。为保存革命力量,组织决定,崔志尧和其他暴动负责人及骨干分子秘密转移。

付三妮:为大爱抚养崔家五代人

崔志尧因在保定二师闹学潮遭反动当局通缉,辗转回到家乡后,父亲怕这个不安分的儿子再出去惹事,四处托人为他张罗媳妇。身体偏瘫的奶奶也觉得太需要有个女人来当这个家了,她知道二孙子眼眶高,嘱咐媒人给找个贤惠漂亮的,能拴住孙子的心,找来找去就找到了本县南贾素村的付三妮。

付三妮大名付玉,因在姐妹中排行老三,人们习惯叫她三妮。付三妮母亲生过四男四女八个孩子,可惜四个儿子都在一两岁时夭折。四个女儿倒像迎风绽放的鲜花,一个比一个漂亮。大妮二妮都已出嫁,三妮十七岁,待字闺中。

媒人给付三妮母亲介绍崔家情况:“书香门第,五男二女,本人排行老二,年满十八,才貌双全,保定二师毕业,在本村教书,能挣钱又能顾家。家里一座四合院,十几亩好地,闺女进门就能当家。上门提亲的都踢破了门槛,你们要是不早拿主意,过这个村可就没这店儿了。”

媒人一张巧嘴,把付三妮母女说得心花怒放,这样的好人家打着灯笼都难找,怎能坐失良机?在重男轻女的旧社会,三妮娘只养活了四个闺女,总感到在人前矮了半截,得知崔家有五个儿子,先有几分欣喜。付三妮没有上过学,对读书人格外崇拜,听说男方师范学校毕业,还是个教书先生,年龄相当,心里早一百个愿意。母女俩心照不宣,都很看好这门亲事。

婚事很快定了下来,三妮娘觉得攀了高枝儿,为了不让男方小瞧,倾其所有为三妮置办了一套体面的嫁妆,另配一对装满各色衣服布料的蓝色印花包袱,一身绣着龙凤呈祥图案的红嫁衣。还破例让三妮歇息几天,专门练习盘头,怕女儿嫁到这样的书香之家梳不好头让人笑话。自从定下这门亲事,付三妮心里就像长了草,恨不得马上飞到那个充满书香味的四合院儿,陪伴在自己心仪的男人身边。

1932年农历八月十八日,十七岁的付三妮穿上漂亮的新嫁衣,头戴红绒花,满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上了花轿。她迫不及待地把轿帘挑开一个缝,偷看那个穿长衫,戴礼帽,骑着马,披红戴花来迎娶她的男人,想象着将要开始的新生活,心里比吃了蜜还要甜。

付三妮进门才知道,崔家的境况与媒人描述的相差甚远,只有“进门就当家”这句是真实的。这个如同经历过大地震的家庭,一个个惊魂未定,奶奶偏瘫生活不能自理,公爹身体不好不能干活儿,三个小叔子最大的十五岁,两个小姑子最小的四岁,大伯子哥留下的女儿还不会走路。三个没娘的女孩子见到她就像见到了亲娘,新婚之夜都依偎在她身边不肯离开,直到睡着了才把她们抱走。

丈夫回到屋说了一句:“你穿着这嫁衣真好看。”她羞涩地低着头,没说话,心里感到很温暖。丈夫接着又说了一句,“你嫁给我要受苦了。”她觉得有这么知书达理的丈夫在身边,吃什么苦她都不在乎。

付三妮脱下嫁衣叠好包进蓝包袱,第二天一早穿上布衣就下了厨房。从这天开始,十七岁的弱女子就成了这个大家庭的当家人,一家老小吃喝穿戴都要她张罗。丈夫整天忙得不着家,经常深更半夜才回来,到家不肯休息,仍然在煤油灯下读书写字。尽管梦想和现实有着巨大落差,可善良贤惠的付三妮并不后悔,因为她仰慕有文化的丈夫,觉得男人要成就大事,就该有这么股子执着劲儿。她甘愿把所有家务全部承担起来,让丈夫全身心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崔志尧越来越爱通情达理的妻子,尽管她没文化,但聪明能干,善解人意。有时他晚上回家早了,会教妻子读书认字,还教她念自己编写的歌谣:“穷人苦,穷人苦,穷人起来斗地主……”

付三妮当时不知道丈夫以教书为名从事的革命工作,也不懂他寻找的“真理”是什么,但能感觉到丈夫做的事情是对的,是为让劳苦大众都过上好日子。她喜欢听丈夫给她“讲课”,尤其喜欢看丈夫手执毛笔写字的洒脱,她觉得丈夫的字太好看了,每次走进房间,看到那些字,心里特别自豪。有一次她回娘家时偷着带了几张,想跟亲人们显摆显摆,也让外甥们跟着学学。没想到,娘家人看到这些字大惊失色,说你家男人是“共匪”,要是让人知道,咱家亲戚都得跟着遭殃。endprint

付三妮自从知道丈夫的底细,就多了几分担心,当时她已有身孕,唯恐丈夫遭到不测,她想永远陪伴在丈夫身边,伺候他,保护他。崔志尧晚上出去写标语,她坚持跟着去放哨。崔志尧是行唐团县委书记,经常以“读书会”为掩护,召集人来他家后院的柴房秘密开会。为防止被人发现,付三妮总是提前把棉被挂在窗户上挡住灯光,自己坐到门口边做家务边站岗。

有一天深夜,崔志尧外出开会回来,从怀里掏出一双虎头鞋,说是给他们将要出生的孩子买的。付三妮心头掠过一丝不祥之感,她把鞋捧在手上,心里默默祈祷,愿老天爷保佑丈夫平安。可没过几天,她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

1933年春节过后,由行唐县委组织的“水泉暴动”惨遭失败。崔志尧接到组织迅速转移的通知,匆忙回了一趟家,他对妻子说:“如果我三天之内不回来,你把我所有的书和资料都要燒掉。”

付三妮默默点点头,转身拿出刚为丈夫做好的一件蓝布长衫,把最后一个扣子缀好给他穿在身上,崔志尧两只大手抚摸着妻子削瘦的肩头,饱含深情地说道:“这个家就交给你了!”说完转身出门,匆匆消失在夜色中。

崔志尧走后三天还没回来,外面风声越来越紧,付三妮遵照丈夫的嘱咐,开始烧他留下的资料。白天怕被人发现,晚上她和几个小叔子分头烧,一连烧了三个晚上,大部分书都烧了,还剩一些她实在舍不得烧,想留个念想。她把书装进柳编箱藏到夹墙,为防止潮湿,弄来生石灰把箱子埋住。

崔志尧走后不久,付三妮生下一女孩,取名忙妮儿,这名字体现出她当时的生存状态,丈夫不在家,她要伺候老的,照顾小的,从早晨睁开眼就有干不完的活,打水、做饭、洗衣服、纺棉花、织布、做针线,每天忙得像个陀螺不停地转,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但看到女儿一天天长大,想到丈夫有一天会回来,心里就有一种希冀和期盼。

女儿蹒跚学步了,付三妮拿出那双虎头鞋给她穿上,告诉孩子:“这是你爹给买的。”女儿咿呀学语喊出的第一个字是“爹”。这个乖巧懂事的孩子,每天听娘讲爹的故事,对从未见过面的爹充满期待。吃饭时总要多拿双筷子放在自己饭碗旁边,说:“等爹回来了,让爹挨着俺吃饭。”

过年了,忙妮儿到大街上玩耍,看到别人家的小孩在爹怀里撒娇,回来问娘:“爹怎么还不回来?俺想让爹抱抱。”付三妮哄女儿:“快了,今年回不来,明年准回来,你爹回来时给你买好多糖,还给你买花衣裳。”

忙妮儿在期盼中等了一年又一年,还是没有等到爹回来。她四岁那年出麻疹回内合并为痢疾,腹泻不止,大夫说这种病很难治好,让家人有个思想准备。忙妮儿三叔急了,跪下求医生:“你一定想办法救救俺侄女,二哥不在家,二嫂就这一个闺女,她要有个闪失,俺这个家就完了。”医生给开了两副中药,说只能试试,能不能见效就看孩子的运气了。忙妮儿三叔飞快地跑到药铺抓药,等把药拿回来,忙妮儿已经咽了气。

这个可爱的女孩儿临死之前,还用微弱的声音问:“娘,爹咋还不回来看俺?”付三妮强忍着泪水哄女儿,“你爹正在路上,很快就回来了。”女儿连抬眼皮的力气都没了,小声说:“娘,俺先睡会儿,爹回来了,赶紧叫醒俺。”忙妮儿闭上的眼睛再没有睁开,她带着对父亲的期盼死在了母亲的怀抱。

(未完待续)

编辑:安春华endprint

猜你喜欢

妮儿丈夫
傍晚
安慰
安慰
“小黑妮儿”
报名
发自内心的称赞
只想考第二
谎言也是一种爱
其实我也是这样的
表哥不是好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