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载善德 行践水育
2018-03-05银菲
银菲
【摘 要】本文从“知行合一”的视角,从学生生命所需精神养分、心灵养分出发,论述学校“水育文化”实践性课程的特色和对学生的激励作用。
【关键词】水育课程 生命 成长 尚善 激励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12B-0062-02
“水”是文学作品常见的意象,早在先秦的《诗经·关雎》中就有体现。在长期的文学文化旅程中,人们不断地赋予“水”美好的品德,“水以载道”,“水”成了美德的载体,而“善”就是美德背后的源泉,也是人性的根本。本文从“知行合一”的视角,从学生生命所需精神养分、心灵养分出发,谈谈学校“水育文化”实践性课程的特色和对学生的激励作用。
一、“水育文化”之生命之水实践性课程的相关理论
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要“知行合一”,即良知与实践二者不可分,只有在做中才能加深对事物的认识,也只有认识了才能更好地去做。既做到“知”又做到“行”,才能称之为“善”。王守仁的观点重在“知”与“行”的辩证关系上。
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发展深化了这一理论,提出生活教育理论,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而“教学做合一”的中心是“做”,并在《在劳力上劳心》中写到“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
因此,学校应该走“实践体验—提升认知”的道路,让学生在践行“水育文化”的课程中,提升“善认识”,激发“善情感”,强化“善意志”,引导学生的“善行为”,把“厚德”与“强能”结合起来。
二、“水育文化”之生命之水的实践性课程
(一)高一阶段:通过“水的智慧”征文比赛来认识“水”,解读“善”。为了让“水润善育,自强不息”的观念早日种在学生的心田,学校把征文比赛作为校本实践性课程来开设,让学生从听老师讲水的道理,到自己讲水的道理。征文活动方案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宣传发动阶段。利用一周的时间,通过学校的 LED 大屏幕滚动播放之前获奖同学的照片、感言视频,播放歌曲《山林小溪》《蝴蝶泉边》《黄河大合唱》《背水一战》等,播放与水有关的诗歌散文《离思五首》《虞美人》《丽人行》等。这一阶段以营造氛围为主,让学生从音画的视听角度感受到校园“如水”的环境,感受“水”中含情,“水”能抒情。
第二阶段是主题活动阶段。包括发布征文通知,开展“水育知识性课程”(即各学科教师结合“水的精神”来教学),收集参赛作品,密封作品并流水评定,选出优秀作品并写评语,公示获奖名单,颁发证书。这个阶段需要四周的时间,动笔写作促进了学生对“水”的认识,深化了学生对“善”的理解,比如有一同学写道:
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物质,它从不高攀山尖与顶峰,它总是源源不断地流淌着,滋润一方土地,上善若水,水为至善至柔,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人应如水,生生不息,如水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似水习其以上善。(高二三班 李燕春 《上善若水》)
第三阶段是固化成果的阶段。把一至三等奖的部分优秀作品做成展板,在“水育文化长廊”展示厅展示,并把当届的所有优秀获奖作品结集成册,收入“水育文化展览厅”。“水的智慧”征文比赛,已经连续举办三届,收纳优秀作品近 180 篇。
(二)高二阶段:通过“感动校园十大人物”评选来领悟“水”,欣赏“善”。每年 12 月,学校组织评选“感动校园十大人物”,致力于从身边的平凡人、平凡事中发现感人至深的精神世界,挖掘催人奋进的精神力量。经班级民主推荐,年级评选小组按照评审条件细心审核、选拔,全体学生投票选举,学校授予 8 名同学和 2 名教师为本年度的“感动校园十大人物”荣誉称号。同时,学校通过板报、校园网、公众微信号等多种平台,宣传他们友善、奉献、自强、拼搏和勇于担当的精神。比如刚出院的陈列老师,本应请假在家调养身体,却选择当班主任站在学生身边;刚做完手术的谢莹老师,本应该在家休息,却选择回到高三继续服务学生。还有 2018 届学生蓝伊洋,从小患有罕见的眼部疾病,病情发作起来会头痛欲裂,经常跑医院的他从没有放弃追逐梦想,始终乐观积极进取;2017 届腾飞同学,在一次田径训练中受伤被缝了 14 针,却坚持在第一课上课前赶回学校上课,克服眼睛水肿的困难听课,直到晚上 11 点。
从他们身上,学生确实领悟到了“如水学子”的坚韧和勇敢,也着实欣赏和敬佩“如水教师”的敬业与担当。一学生在给“感动人物”献花时说:“水,看似柔弱,却能把坚石滴穿,看似冰冷,却能聚成暖流,看似平静,却能磅礴大气。”
(三)高三階段:通过各种仪式来践行“水”,落实“善”。具体如下:
1.成人礼: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每年 3 月,学校都为高三年级学生举行盛大的成人典礼仪式。典礼融合了“冠礼”“顿首”“敬茶”等古代礼仪方式,加上如水般灵动的舞龙舞狮、如水般富有韵律的诗歌朗诵等富有中国特色的表演,让高三学子深刻体验到了成人庄重而又神圣的时刻。在接受了高一高二的“水育课程”之后,学生已经能将“水的精神”自觉的融入自己的言行。如学生的主持稿中有这样的文字:
我们当如水,不惧淤泥险滩,永不停息。
我们当如水,一心朝前追逐,滴水穿石。
我们当如水,欲与高山比高,驰骋疆场。
当学生集体跪拜在自己父母面前行礼时,父母落泪,除了感叹成长的苦乐,还感动于孩子下跪这一“感恩”的行为。别开生面的成人礼不仅仅是诵读誓词,宣告成年,而且更是激发了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点燃了追逐梦想的勇气与激情。
2.毕业典礼:水到渠成还要勇立潮头
每年 5 月母亲节当天,学校为高三年级举行毕业典礼。会场会播放三年来这个年级重大事件的视频剪辑,会播放老师祝词和学生寄语,学校领导会亲自给每一位学生颁发毕业证书,并且留念合影。三年的学习得到一本毕业证自然是水到渠成,但典礼的意义是激励学生在毕业之后,还能践行“水的精神”,还要有“勇立潮头”的雄心。三年的“水育”告诉学生:人生的意义在于践行善,在于付出与拼搏而不是享受,毕业是高中的终点,也是步入社会的起点,不管将来的路有多险,都要把人生的目标放在最顶端,自强不息,持之以恒。endprint
(四)高中三年,通过微电影拍摄来记录“水”,铭记“善”。南宁三十三中近几年,每年都会拍摄一部高质量的微电影。2015 年拍摄了《因为有你》,讲述了“如水学子”陆建积为了救人而失去双腿的故事,但他身残志坚,成绩优异,与同学和睦相处。陆建积“上善若水”“至善至美”的品格深深印在了南宁三十三中学子的心里。特别是在“老人摔倒了不敢扶”的当下,这股见义勇为的“善行”似清風拂面,暖人心房,引领了新风向。
2016 年,拍摄了《水漾青春》,讲述了“如水学子”方京京三年的成长与变化,在清新优美的“如水校园”,灵动精彩的“如水课堂”的浸润下,成长为一名笃定大气,知识全面的如水学子。影片有这样一幕:方京京抹着眼泪,把伴随自己三年的一条金鱼放生,金鱼在池中摆尾致谢,汇入鱼群中自由游动。“放生落泪”这一幕既预示着自己即将走入社会,又表达了若水学子对母校的不舍。“做事上善,人品若水”在《水漾青春》里得到艺术化完美的呈现。
2017 年,拍摄了《马嵬》,影片讲述了如水的女子杨贵妃在杨国忠策划的“马嵬之变”中,识大体,懂退让的故事,借助历史故事把“水”至柔、至美、至善的品质做了形象的诠释。影片获得第十四届全国中小学生校园影视评比一等奖。
一石激起千层浪,艺术的魅力是不可估量的,《因为有你》获南宁市“教师的故事”微电影大赛一等奖,并在南宁市“教师的故事”主题宣讲会上现场、南宁电视台展播。还有《水漾青春》获第十三届全国中小学校园影视评比一等奖,这些优秀的艺术作品展现南宁三十三中师生良好的精神风貌和优异的成绩,增进学校的美誉度,增强师生员工的荣誉感和追求卓越的意识,得到广大同行、全市人民中的好评。
三、生命之水的实践性课程的精神激励作用
(一)激发学生善的情感。“感人心者莫乎情”,只要实践形式满足了学生的某种心理需求,就能激发学生的情感。经过“水育课程”的熏陶,各种活动的习得,学生已经能融入并认同学校的价值取向,获得一种“向上”的善情感:征文比赛展现了学生的文采,获奖证书让他们感到自豪;系列微电影把南宁三十三中的故事播向全国,增强了他们爱校的自信心;成人典礼和毕业典礼给了学生被成人化的“力量感”,打破了他们和家长间的界限感,给了他们肩挑责任的使命感。特别是成人礼后,从家长问卷调查的反馈统计来看,不少家长反应孩子在家更懂事了,能自觉分担家务,还自觉学习至深夜,家长操心越来越少了。
(二)强化学生善的意志。“感动人物”的事迹带来了“蜡烛精神”:停电的高三自习室里,学生集体点着蜡烛安静自习到深夜11点,烛光映着他们写满奋斗的脸庞;校运会的田径跑道上,冲向第一名的居然是发着低烧的同学,他不顾全班同学的反对,坚持要为班级争取荣誉;高考加油助威晚会上,那挥动的手机汇成一片灯海,那响彻云霄的高考口号更是喊出了力争上游,自强不息的气势;还有 2016 届学生黄骕洲,他冒着酷暑,克服重重困难,在 2017 年单人骑行前往西藏,在海拔 5300 多米的西部跋涉,路过亚丁,深入西藏,膜拜布达拉,最后抵达珠峰,当旅途结束,他选择回校来讲讲他的“意志之旅”,围绕“水的精神”讲了高三的经历和这一趟“西行”的感悟。
可见,“水育课程”确实让如水学子更加坚韧,更能激发出自己的潜力。
(三)润育学生善的心灵。心灵的美好,体现在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一部微电影,从构思创作,到采访人物,到编写剧本,挑选演员,导演排练,专业拍摄,后期制作……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吸纳集体的智慧,结集团队的审美,凝聚集体的力量。这些都需要在集体的“善念善行”下才能完成。如果没有学生真诚的态度,没有学生精神的参与,就没有真正的好作品,就不可能出现一部电影就屡屡获奖的现象。正是由于“水育文化”校本德育课程的浸润,学生心中的“善”被激发,学生在认识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中,自觉珍爱生命、演绎生命,打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艺术精品。正如国学大师钱穆说的“一切问题,由文化产生;一切问题,由文化问题解决”。
如水的校园,如水的课堂,如水的师生,写下如水的心得:善行仁心,唯时变化,激流勇进。
【参考文献】
[1]钱坤南.打造灵动的水文化教育特色[J].新教育,2014(19)
[2]詹杏芳.水文化在水利高职院校的育人功能分析[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9)
[3]楼玉宇,雷春香.以水育人,以文化人,做精做强水文化品牌[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11(12)
(责编 卢建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