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
2018-03-05杨兰
杨 兰
(吉林警察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7)
中国的传统文化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以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著称于世,成为了中华民族赖以生生不息的精神土壤。而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在于全世界人民的平等、自由和解放,实践证明其所倡导的基本原理和主张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是全世界一切受压迫的劳苦大众的福音书。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鼓舞下,中国共产党得以成立并积极地宣传马克思主义,以之凝聚人心号召人民并最终夺取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这是一个充满艰辛和挑战的历程。我们知道,一种外来的理论如果要在一片新的陌生的土地上发挥其号召力,就必须实现与本土文化的融合,否则它就会像失去土壤的树一样枯萎死亡。马克思主义虽然是一种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但它毕竟是一种近现代兴起的西方哲学,这就决定了它只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其理论与实践力量,指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与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而中国共产党人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创造性地完成了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其中也包括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历史使命,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从而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与强大的战斗力。可以说,没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不会有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在举国上下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进的新历史条件下,进一步的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1.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不断形成的,是由中华民族创造出来的,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占据着主要的地位,儒家思想遵循封建的礼教,注重等级制度,而且以封建伦理为主。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以下的特征:在人们认识的世界中注重人的自我反省,最终要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在生活方式方面,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以小农经济为主,自给自足;在伦理道德方面,人们崇尚中庸,注重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能超出道德的规范,同时,人们还要克制住自己的欲望。毫无疑问,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内涵极为复杂的概念,既有积极的意义与价值,也存在不少落后的、负面的东西。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人的本质、关于世界的本质、是以实践为基础进行辩证的,是人们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而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追求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有很大的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性和革命性不断发展的统一的哲学[1]。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必要性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不断地发展,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的原理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条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国发展的必然要求,适应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2.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必然途径
任何的文化都要不断地发展和继承,同时也要吸收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各个民族的文化不断地进行交流和发展,才能让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加丰富,更加具有内涵,让更多的人更好的了解中国文化历史,我国的历史十分悠久,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中,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十分博大精深,文化是一种精神产物,它也要适应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吸收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有价值的东西,让中国传统文化能够不断地进行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封建的小农经济决定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融合,才能使中国传统文化更好的发展[2]。
3.中国现实的客观需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应当符合中国的现实需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又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被引进到中国之后,由于被教条主义地运用,也曾出现了一些问题,导致了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一些失误与挫折。主要原因就在于一些共产党人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时忽略了中国的现实条件,并没有考虑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革命和发展的实际相结合。所幸的是,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学习,善于汲取经验教训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从长期的革命与建设实践中认识到,要实现中国革命的胜利,要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地结合,让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在中国得到更好的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1.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指导,弘扬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要取其优秀的文化不断地发展,同时也要为这些传统文化注入更多新鲜的血液,在继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也要吸收其他外来民族的文化,取其优秀的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地发展融合,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发展,但是也不要一味的吸收外来的文化,不能摒弃传统文化,不能让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逐渐的减少。所以,我们要不断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研究,加强传统文化的建设,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保护,还要正确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让文化在中华民族中不断地发展进步[3]。
2.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问题也不断的显现出来。所以,要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发展,让马克思主义更好的面向大众,面向人们。在精神文明建设中,要不断的发挥传统文化的优点和长处,不断地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向更多的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让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民大众中不断地发展,使更多的人熟悉马克思主义哲学,让深奥的哲学道理在人们的生活中变得通俗易懂,让马克思主义更加深入人心。
3.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结合,要围绕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
马克思主义指导着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地发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的民主精神与时代精神,在社会主义中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核心的价值体系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让中国传统文化不断地继承和发展,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让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地进行创新,让传统文化不断地发扬光大。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也是在不断发展中形成出来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是十分必要的,不同的哲学文化中,要相互融合吸收先进的文化,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能够不断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能够互补提供了条件,两者在物质观、历史观等方面有着相通性,也不会有根本的冲突,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在马克思主义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在发展中应当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能够被普通的人迅速地接受,优秀的文化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让普通人用自己的方式更好的了解马克思主义,让马克思主义越来越具备更多的活力[4]。
四、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和实现路径
中国的发展和建设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哲学的发展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只有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才能适合中国的发展,为我国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结合的过程中也表现出来了中国的风貌,中国的气派。
马克思主义哲学符合中国的发展,能够指引我们更好的认识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和创新,从而更好的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弘扬自强不息,坚持不懈的民族精神,让中国人民形成一种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为建设更加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贡献,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当时也存在了一些不良的现象,所以,我们要正确的看待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能够更好地发展中国的传统和文化,还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利于建设法制社会与经济社会,为社会主义培养更多的接班人,同时,马克思主义还能够引导人们正确的处理各种矛盾和问题,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还能够使人与人、人与社会更好地协调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的建设[5]。
而且,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有顽强的生命力,有利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为传统文化注入更多的生命力,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不断发展,同时让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人们的思想基础,继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推进我国古代价值观的不断发展,从而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观,使人们能够研究生态问题,让人们更好的建设自然和改造自然,近年来随着温室效应,使全球进一步变暖,这些自然问题也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政府也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降低全球变暖的速度,同时,每个人也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环境,为保护环境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同时,还要保持各个民族的语言,让民族的语言更有特点,进而促进中国化的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更好地被广大人们接受,让人们在很多方面更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更好地促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让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更好地结合。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不断发展中,随着不同时代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变化,为中国共产党提供思想支持,为促进人们的思想和精神建设,促进人们社会的发展,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不断向前,永不停歇,还要在实践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建设形成一个整体,同时还要结合中国的时代特点,不断地创新,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能够不断地发展,进而来促进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为中国的改革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马克思主义哲学需要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不断地进行碰撞和交流,才能够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范微.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结合研究[J].黑河学院学报,2013(4):33.
[2]张敏.略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8):3.
[3]彭早.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相结合的路径研探究[J].黑龙江史志,2013(23):127.
[4]李鹏程.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中西文化关系[J].新华文摘,2001(1).
[5]韩庆祥,陈远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要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