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公共“体育个性化”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探索

2018-03-05贾于宁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上海200241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8年23期
关键词:个性化动作技能

□ 贾于宁(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 上海 200241)

1、大学公共“体育个性化”教学改革的时代背景

大学公共体育作为我国学校体育的重要环节,引领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与改革,是提高我国学校体育工作发展水平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国学校体育改革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改革中深层次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性解决。以兴趣为主导的选项课虽然从形式上是按学生兴趣设置课程,可实际上大多数学校,并没有遵偱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建立起让学生在兴趣项目上持续学习的课程体系,学生的兴趣项目无法持续地得到发展,学生在兴趣项目上的运动技能水平无法得到持续提高,学生的体育兴趣也就无法持久培养,缺乏深厚兴趣和突出运动技能的基础保障,终身体育的习惯自然也无法养成。

高校体育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形成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和体育锻炼习惯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步入社会之后,能否继续坚持体育锻炼,与他们在校期间是否养成了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有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使其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是使学生将来能够成为健康社会公民的重要保证。因而,大学公共体育需要开拓创新,大胆尝试,直面困难,突破困境。体育课程应当符合学生更加“个性化”的需求,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为实现我国青少年体育兴趣培养,掌握1-2项运动技能和养成终身体育的目标发挥积极作用。

2、大学公共“体育个性化”发展的内涵

2016年上海市市教委启动的“大学体育个性化”课程改革,希望通过公共体育课程的教学改革,根据不同层次学生不同的特点和实际发展需要,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对体育知识的不同需求,通过分层分类课程模块设置,引导学生确立专修的体育专项,并以此作为自己体育上的“专业”,以专项等级评价为学习目标,将体育专项知识技能在学生身上心理学化和生理学化,努力实现学生从专项普修到技能擅长的推进,为终身体育打下扎实基础。概括而言,就是要使学生达到“健康锻炼成为终身习惯,体育专项成为生活方式”的目的。

3、大学公共“体育个性化”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与实施方法

3.1、人本主义理论

马斯洛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他认为人类行为的心理驱动力不是性本能,而是人的需要。正如马斯洛所说,“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于自己的本性。”自我实现的两个基本条件是无条件尊重与自尊。在马斯洛看来,人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潜能,发挥人的潜能,超越自我是人的最基本要求。环境具有促使潜能得以实现的作用。罗杰斯认为:人类有一种天生的“自我实现”的动机,即一个人发展、扩充和成熟的趋力,它是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各种潜能的趋向。强调人的自我表现、情感与主体性接纳。他认为教育的目标是要培养健全的人格,必须创造出一个积极的成长环境。

上海市公共“体育个性化”教学改革以“学生的需求”为第一出发点,创造优良的运动锻炼平台,如:将课内课外一体化,为学生提供更多运动机会;丰富运动项目,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创新体育教学模式,打造优质体育课堂等等,实现“三自主”学习模式以及“分层教学”,即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上课时间、上课内容、上课教室;将教学课堂分为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相应等级的教学班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因材施教,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尽可能地给予学生最大的选择权,打造适合自己的运动课程以及课外活动方式,旨在更好的传播校园体育文化,营造健康教育环境。

3.2、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美状态的动机,即一种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力求取得活动成功为目标的动机。人的活动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到了青少年时期,成就动机逐渐复杂化,除了仍追求好的学习成绩外,也追求文娱﹑体育﹑团体活动上的成功。成就动机可以有效的将潜在的兴趣转化为现实性的努力的动力。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让学生对运动参与始终保持热情,使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但兴趣是有倾向性的,特别是对高校大学生来说,前期的运动偏好,自身的运动经验或素质使他们倾向于选择1-2项运动项目。因此,教学中如果能让个体自由选择学习项目,实施个性化教学,可以更好帮助学生体验体育学习成功带来的乐趣,发掘自身的特质和潜力,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而这些对完善当前的体育教学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上海市试点各高校根据本校的专业特点、师资力量及场地器材等情况,设置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选择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作为体育课内容,有意识地让学生选择一、二项有兴趣、终身受益的体育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体育课就是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进行快乐锻炼和学习。同时评价者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不再依据统一性标准,而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之上,通过个性化的评价,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与发展。通过这种独特的奖励方式,更能以此激励学生的运动热情,传递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

3.3、动作技能形成原理

运动技能是指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专门动作的能力,它同样是由个别动作构成的动作系统。它的形成一般要经过泛化、分化、自动化三个阶段。运动技能的各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的,各阶段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学练水平高的学生在学习掌握新动作时,泛化过程很短,对动作的精细分化能力强,掌握运动技能快。初学者在学习新动作时,泛化过程较长,分化能力较差,掌握动作较慢。动作越复杂,泛化过程就越明显,分化的难度也就越大,学生形成运动技能所需要的时间就越长。对于难度比较大、技术要求比较高的动作,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学练的指导,同时也应引导学生进行自练。但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多,完成动作的时间不断缩短,出现错误的动作次数也不断减少。

传统的教学模式大都采取每一学期更换一门学习项目,往往导致学生掌握不好任何一门运动技术,无法培养运动兴趣与意识,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更是空谈。上海市公共“体育个性化”倡导采用分层次教学,将同种运动项目的班级分为初级班、终极版、高级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班级,并在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后,进入下一阶段更高层次的学习,以达到真正掌握一门运动技术的目的。课外俱乐部提供给学生一个良好的运动平台,在课内学习的技术可以在课余时间巩固加强,与同伴共同练习、相互竞争,老师及教练员给予适应的指导。在给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的前提下,确保学生有足够的练习时间与次数,确保运动技能的形成。

3.4、内隐学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A·S·Reber在《人工语法的内隐学习》一文中,率先提出了“内隐学习”一词。他认为,内隐学习就是无意识地获得关于刺激环境的复杂知识的过程,人们能够按照本质不同的两种学习模式来学习复杂的任务,一种是所熟知的外显学习模式,另一种就是内隐学习模式。内隐学习就是无意识获得刺激环境中的复杂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并没有意识到或者陈述出控制他们行为的规则是什么,但却学会了这种规则。

长期以来,体育界存在着这样一种观念:练习是技能形成的主要手段,什么样的练习方法将会导致什么样的练习结果,控制了训练手段就等于控制了训练效果。内隐学习理论提示我们:人类在理性思维之外还存在着巨大的内隐学习潜能。因而,在教学和训练中不仅要注意外显的行为和表面现象,而且还要注意学生潜在的学习积极性、内隐的认知探究倾向和无意识的学习潜能。大量实验研究表明:内隐学习不仅能使运动技能保持时间更长,而且还有利于复杂运动技能的掌握,以及对各种应激条件的适应。这给体育教育两个启示:充分发挥内隐学习效用,提供多种学习模式;改善传统教学方法,深入挖掘“学”的积极性。学生体育能力、体育素养的提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外显学习虽然是认识的基本途径,却不能取代内隐学习的功能。运动技能的掌握离不开丰富的练习环境以及大量的实战练习。只有突破时间、形式上的障碍,在各方面营造内隐学习的条件、氛围,才有利于运动技能的内隐学习。除了进行体育课堂教育外,学校应坚持多渠道、多途径、持久地进行体育知识的宣传和引导,通过宣传橱窗、广播等形式大力宣传学校体育在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体育意识方面的作用,让学生不自觉地受到熏陶。学生完全有能力去把握运动技能中暗含的动作要领及规则,于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应体现在对学生的启发、引导、指导、释疑等方面。学生在教师创造的和谐、愉快、宽松的教学氛围中,必然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上海市公共“体育个性化”改革中的普通课外体育俱乐部借鉴这一理念,学生自主选择运动项目后,自由参与,在活动时间内教师或者教练员可以提供科学有效的动作技术指导,给予学生更多自主练习的机会,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专项技术不断提高,获得身心健康与快乐,社会交往能力及适应能力也不断增强。同时俱乐部发展离不开体育文化的传播,通过学校网站、海报、公众号等等的宣传,让学校处处充满了运动的氛围,使得更多同学在不知不觉中就参与到运动锻炼中。

4、小结

上海市大学公共“体育个性化”教学改革遵循“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学生为中心设置了全面有效的课程体系。通过学生个性化的选课、多样化的教学、运动智能监控、多元学习评价方式等手段,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健康环境、健康保障体系及健康服务,获得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了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等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从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的层面为 “健康中国2030”战略目标的达成与落实奠定坚实的基础,对全国各地区公共体育课程改革有着极大的借鉴价值。

猜你喜欢

个性化动作技能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劳动技能up up!
动作描写要具体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
画唇技能轻松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