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体育课程模式分析
2018-03-05刘军占北京农学院北京102206
□ 刘军占 王 珊(北京农学院 北京 102206)
前言
现阶段高等院校研究生体育课程模式主要包括技术课程、体育健康理论课程、体育竞赛活动等课程。在实际课程开展过程中,由于研究生实验、科研任务较重,且各专业学生时间段无法协调统一,导致研究生体育课程教学质量无法有效提升。因此,为真正提高高等院校研究生体育课程模式多元化功能,对研究生体育课程模式进行适当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研究生体育课程教学目标
充分发挥研究生创造性、能动性、自主性是研究生体育课程主要指导理念。基于现阶段研究生身体体质水平,引导研究生了解科学锻炼知识。并培养研究生终身体育锻炼习惯,进而提高研究生体育品质及运动专业技能,就成为研究生体育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
2、研究生体育课程模式运行现状探究
2.1、研究方法
本文以XX高等院校研究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通过XX校图书馆、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Http://www.nstl.gov.cn/index.html数据库,对区域内关于体育教学的文献资料进行了收集整理。
2.2、研究结果分析
通过对XX高等院校研究生体育课程模式研究分析,得出结果如下:
(1)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不明确。
在现阶段研究生体育教学过程中,XX高等院校并没有设置完善的体育教育文件体系。导致研究生体育课程教学目标过于笼统,不够具体明确。
(2)体育课程组织模式不完善。
在XX高等院校研究生体育教学开展过程中,由于缺乏完善科学的体育课程组织模式,导致阶段研究生体育课程教学效果不佳。
(3)体育课程设置比例失调。
一方面,XX高等院校研究生体育教学课程理论模块、实践模块比例悬殊,导致整体课程体系无法满足现代社会体育教学的发展需求。另一方面,整体研究生体育课程设置理念较落后,导致体育课程无法与现代社会先进教学理念有效结合,最终限制了体育课程教学层次的提升。
(4)体育课程教学设施不充足。
由于缺乏充足的体育教育经费支持,现阶段XX高等院校研究生体育课程教学中并没有完备的体育场地设施及体育教学器材。再加上体育健身咨询课程的缺失,导致XX高等院校研究生体育活动需求无法得到充分的满足。
3、研究生体育课程模式创新措施
3.1、明确研究生体育课程教学目标
首先,高等院校相关领导机构应将体育项目纳入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中。通过强化体育课程考核成绩在研究生毕业申请学位中的重要意义,可提高研究生对体育课程知识学习的重视。
其次,高等院校相关领导机构可遵循国家级高等教育发展要求,结合本院校发展需求,制定明确的研究生常规体育锻炼、健康标准。
3.2、完善研究生体育课程组织模式
在研究生体育课程组织模式设置过程中,高等院校可以“8-1>8”、“1+1>50”为理念,鼓励研究生从每天学习科研时间中抽出一个小时用于体育锻炼,最终达到每天锻炼1h,健康工作50年的目标。常见的高等院校体育课程组织教学模式主要包括俱乐部授课、配合健身指导人员自由练习课、选项课授课等模式。
首先,体育俱乐部授课主要包括课内授课、课外授课、课内+课外授课几种模式。由于研究生体育课程组织大多以专业为划分依据,再加上研究生实验科研时间较紧凑。因此,在研究生体育课程组织教学中,可采用课内+课外教学方式。课内+课外体育组织教学方式主要以终身体育教育、健康教育为指导目标,以培养研究生社会体育习惯为核心,以高等院校体育教学多元化发展为最终目的。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课内+课外俱乐部组织教学主要以提高研究生专项体育技能及比赛竞赛为重点,从而推动研究生体育协会良性发展。基于研究生专业教学情况,在时间设置层面,俱乐部教学时间主要集中在白天闲暇实践、夜晚或者节假日;在组织训练层面,俱乐部组织教学主要通过体育骨干选拔的方式。结合集体项目、球类运动等具体运动方式开展教学。同时高等院校也可以依据自身校园环境优势,以研究生定向运动俱乐部成立的方式,在高校内部开展定向运动教学,以便培养研究生独立思考能力。
其次,配合健身指导教师自由锻炼主要是在课外活动时间段,在任意场合或时间内开展局部,或单一动作练习。研究生可以通过网站公示栏获知阶段体育训练内容,自由选择地点及指导人员,以课程预约的方式参与体育课程活动。以综合健身为例,研究生可根据自身需求选择对应的教学人员,并根据健身指导人员教学时间安排,选择周一17:00-19:00,或者周五17:00-19:00时间段,开展上肢及腹部肌肉练习,或者小肌肉群练习等。
最后,选项课授课方式主要是高等院校依据自身情况,设置具有一定引导作用的体育课程栏目,并以菜单的方式将课外体育、运动训练、理论课程比例进行公开展示,从而加强体育课程内部、外部之间联系,进一步丰富体育教育项目体系。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基于专项体育教学连续性、系统性、个性化特色,高等院校可综合考虑研究生运动能力、体质素质等因素,编办体育项目体系。以学期为单位进行课程表的合理设置。同时研究生可自主选择体育课程内容,从而保证体育课程开展效率。
此外,研究生体育课程评价模式设置过程中,高等院校应在体育运动测试成绩、研究生身体机能状态测试的基础上,综合分析身体、机能、社会、心理、知识等多方面因素,创设过程性+终结性综合评价模式。如在总体研究生体育课程评价体系中,设定技能考核比例占总成绩55%,主动参与意识占总成绩15%,合作精神占总成绩5%,创新能力占总成绩5%,技能发展占总成绩5%,学习进步占总成绩15%。保证整体体育课程评价机制的公平全面性,为研究生体育课程顺利开展提供依据。
3.3、合理设置体育课程比例
课程比例的合理设置,是高等院校研究生体育教育活动顺利开展的保障。因此,一方面,在研究生体育课程设置阶段,高等院校相关教育机构可从理论、实践两个层面,对高校内部师生进行调查分析。适当调高体育课程实践教学比例,为研究生身体体质素质的切实提升提供依据。即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将体育课程划分为体育显性课程、体育隐形课程两个模块。其中显性课程主要包括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体育课外活动。必修课程为国家级课程,其主要包括竞技运动项目、新型运动项目、民间传统体育几个模块;选修课程主要包括武术、田径、篮球、排球、舞蹈等项目;课外体育活动主要以俱乐部的方式,组织研究生开展体育竞赛或运动队体育训练、休闲活动等。而基于必修+选修研究生体育校本隐形课程特指高等院校体育环境,如体育场地设施、体育文化环境、体育气氛、体育组织机制等。
另一方面,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高等院校应以体育校本化建设为主要目标,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研究生年龄特点,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必修+选修”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必修+选修”体育课程教学模式主要是采用国家级、地方级、学校级三级课程教学模式代替以往单一国家级课程模式。即将以往以选修课、活动课为主的研究生体育课程组织模式转化为必修+选修校本课程模式。
首先,必修+选修体育校本课程教学目标为“培养自信”、“学会交往”、“学会探究”、“掌握一项健身技能及闲暇技能”。具体而言,基于必修+选修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就是以提高研究生运动技能及体育兴趣为前提,帮助研究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如会打球、会游泳等,会组织篮球竞赛等。
其次,基于必修+选修体育校本课程主要教育核心为兴趣体育——成功体育——终身体系。其中成功体育、兴趣体育为关键影响因素,终身体育为最终教学目的。在具体校本课程建设过程中,高等院校效果教育部门可依据《全日制普通高校课程计划》的相关内容,以必修课程为主要形式,适当增设选修课程,开展分层教学。同时以体育课为重点研究课题,开展典型体育课程实验教学。通过体育课程专业人士接入、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式,进一步细化体育校本课程教学模式。
最后,以体育教学材料、体育考核评价标准、体育活动课程体系为要点,设置完善的兴趣体育实施方案。为后续研究生体育校本课程教学活动顺利开展提供依据。
3.4、加大硬件设备设施建设力度
一方面,高等院校可依据现阶段研究生体育锻炼需求,加大体育设施及器材建设。
另一方面,为保证高等院校内部体育设施器材利用率,高等院校相关领导部门应加强对研究生体育课程教学人员培训教育。定期选派研究生体育课程教学人员到国外或国内其他院校学习先进的体育教学理念及体育教学方式。进一步拓展高等院校体育教学人员学习空间,为研究生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充足的师资力量支持。
4、总结
综上所述,作为社会高层次人才,研究生是创新型社会构建的关键影响因素,也是现代社会建设重要人才支撑。因此,高等院校应明确体育课程教学在总体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意义,明确设置体育课程教学目标,加大体育课程硬件设施建设力度。采用必修+选修校本课程代替选修+活动课程教学模式,合理调整课程比例。结合体育课程教学组织模式的优化完善,可为研究生身体体质素质提升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