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名班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研究
——以我校药剂专业为例
2018-03-05韩春明刘俊超
韩春明,刘俊超
(佛山市南海区卫生职业技术学校,广东 佛山 528211)
2014年3月5日,我校与佛山市宝资林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签订“宝资林”冠名班技能型实用人才合作培养协定。本着学生自愿原则,选取2014级春季药剂1班为试点班,按企业用工标准,由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充分利用双方的有效资源,实现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最后由用人单位按照协议安排学生实习及就业。在办学过程中,企业与学校开展多方位的合作,使学校发展及专业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也为企业输送了量身定制的人才,实现了校企双赢。但随着合作的深入,现实条件对冠名班深入发展的制约日益突出。现笔者以我校药剂专业“宝资林”冠名班为例,对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意义、发展瓶颈及改进措施进行了一些探讨。
1 冠名班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实施背景
1.1 政策指导
2010年教育部制定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和工学结合为改革方向,制订教产合作与校企一体办学推进计划;要求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中的作用,建立健全教育与行业合作、学校与企业共同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机制;要求中等职业学校紧跟产业发展步伐,促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推进教学、科研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
1.2 中职教育的发展趋势
从目前情况来看,中职教育存在教学与实践严重脱节问题,导致技能型人才紧缺,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发展[1]。而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作为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合作机制,要求学校和企业双方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冠名班的建立进一步延伸了校企合作的内涵,无论对学校、企业还是学生都有重大意义。
1.3 当地产业的支撑
近年来,佛山市医药产业发展迅速,中国科学院南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中心的建立以及德众、冯了性、佛心宝芝林等多家医药生产和销售企业的发展,为佛山医药产业注入活力。在新的形势下,如何适应行业与企业发展需求,培养具有竞争力的毕业生,真正为当地企业服务,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
2 我校冠名班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介绍
我校作为佛山市唯一一所卫生类中职学校,有着近60年的办学历史,紧跟本地医药行业发展步伐,注重与医药行业及企业的合作,且取得了一定成效。经过多方调研,我校把改革的目光定在药剂专业与宝资林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合作上,通过建立冠名班来实现校企合作办学。在冠名班教学过程中,企业选派行业精英到我校任兼职教师,我校也派遣教师到企业顶岗学习,真正做到教学与企业无缝对接,使学校发展及专业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也为企业输送了量身定制的人才,实现了校企双赢。
2.1 提升办学实力,发挥品牌效应
通过建立冠名班,学校可获得企业在资金、技术、设备等方面的支持,改善实训实习环境和条件,从而促进招生、就业、教学管理及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得到创新,冠名班人才培养方案得到实施,而学生在企业得到了锻炼,拓宽了就业渠道[2]。合作期间,佛山市宝资林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多次对我校药剂专业实训室建设出资出力,改善了学生实训条件。
地方品牌企业经济效益好,职工待遇高,往往成为人们就业、择业的首选。学校和企业共建冠名班,能利用企业的品牌效应吸引学生就读,有利于提升学校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而学校办学实力提升,可为企业培养出更优秀的人才,不仅能解决企业用工难问题,还能增强企业实力。
2.2 提升学生职业能力
校企共建校内实训基地,把企业建在学校,把课堂搬进企业,实行项目教学,将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相结合、培养过程与工作过程相结合、培养方案与“双证”要求相结合,以最大限度提升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专业延伸力,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学校以“引领企业用工标准”为办学理念,在强化校内实践教学的同时,大力推行职业素质训练,聘请企业行家能手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并与学校教师合作编写专业课校本实训教材,促进学生技能水平的不断提升。在2017年3月举行的广东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药传统技能竞赛中,冠名班学生取得了两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一个三等奖的优异成绩。
对于中职生来说,知名企业冠名班有较强就业吸引力,能有效提升其责任心、上进心、吃苦耐劳精神、专业知识与技能、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等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冠名班学生不仅熟悉企业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及用人标准,还了解企业的生产过程和产品工艺流程,具有较强职业岗位适应能力,能快速融入企业,真正做到“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
2.3 提升我校师资队伍实力
在冠名班校企合作模式下,我校派遣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教师可以当学徒,以企业技术人员为师,学习新工艺、新技能;也可以当工人,从事一线生产活动;还可以当访问工程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进行产品开发和技术攻关。教师顶岗实践,实现了由教师到学徒、工人、技师角色的转换,由“授”到“学”,由理论到实践,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利于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3 冠名班校企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
尽管冠名班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使职业教育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但是实际合作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其发展。
3.1 企业发展及利益分配的影响
企业的发展受市场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当企业自身发展不顺时,无暇顾及校企合作,制约了冠名班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佛山市宝资林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发展不顺,效益不佳,影响了与我校合作办学的热情。
学校教师长时间在教学岗位,缺乏一线实践经验,知识结构与企业需求脱节,顶岗实践时无法给企业带来更多效益。企业选派行业专家来学校担任指导教师,学校经费投入不足,加重了企业的负担。企业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的,在与学校合作过程中所得到的经济利益不明显,导致热情减退,不愿意与学校深度合作。
3.2 学生主观因素影响
学生动手能力与企业对员工操作技能的要求有一定差距,专业知识、技能水平达不到企业要求;对所从事的工作性质认识不清,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在困难面前容易退缩和逃避。有个别实习生缺乏职业道德,不遵守企业规章制度,忍受不了企业枯燥的工作,不打招呼就离岗,给企业带来很大压力,给学校带来负面影响。
中职毕业生年龄较小,就业观念受社会和家长影响较大,择业标准和就业取向不稳定。近年来,珠三角医药产业发展突飞猛进,企业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提高,受环境和形势的影响,学生升学读高职愿望强烈。近年来,我校学生升学比例逐年上升,影响了与企业的合作。
3.3 顶岗实习期间,校企沟通不到位
企业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岗位,学生进入企业后由于环境改变,不能迅速适应角色转变,难免碰到问题。加之学生实习时间长,实习点分散,学校指导教师不在实习现场,不能及时进行沟通,使得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无法得到解决,甚至导致矛盾升级,引发学生集体抗议或辞职事件。如我校学生到药企顶岗实习,因工作时间不同及住宿环境差异大,个别学生不满甚至辞职。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校企之间缺乏有效沟通机制,使得小问题未能及时解决,从而影响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
4 对冠名班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建议及展望
4.1 建立校企合作联盟,科学选择合作企业
合作企业的选择要从长远考虑,不能仅从短期企业对学校资金、技术方面的支持考虑,要把学生发展、企业发展和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三者有机联系起来[3]。此外,校企合作前一定要认真规划,明确学生、学校和企业三方在合作过程中的权利与义务。如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的管理、薪资待遇、食宿、安全和学习安排等,必须通过合同形式予以明确,避免合作过程中出现问题造成合作不愉快,从而影响合作效果。学校可选择几家有潜力的药企组建校企合作联盟,减少偶然性事件对学校专业发展的影响。
4.2 建立和完善校企沟通渠道
设立学校冠名班班主任和企业冠名班班主任,作为校企沟通的桥梁,就学生企业实习和在校学习问题进行沟通[3]。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时,可以深入学生群体,及时了解学生诉求,切实有效地解决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3 政府加强重视,加大投入
由于性质、体制、功能方面的不同,学校和企业还没有认识到双方有共同的利益空间,从而导致校企合作不深入。同时,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积极性很高,企业缺乏热情,因此需要政府引导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赢。政府应建立校企合作领导管理机构,加强政府、行业、企业及学校之间的沟通,督导和协调校企合作,并根据企业实际需要,修订和完善冠名班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指导校企合作的各个环节,协调解决合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4.4 增强校企双方的合作意识
学校和企业之间应加强沟通,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模式、合作办学等方面进行深入研讨。有些用人单位由于没有看到校企合作带来的长远经济利益[4],对校企合作积极性不高。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对校企合作的宣传,让企业认识到通过合作办学能培养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大大节约人力资源成本,实现真正的双赢。
综上所述,冠名班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为学校及企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是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只要我们脚踏实地,认真研究冠名班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特点和规律并付之行动,就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收获可期。
[1]韩伟平.充实校企合作内涵 打造冠名班品牌[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08,14(2):21-22.
[2]陈长应.学校“企业冠名班”合作模式现状调查与分析[J].才智,2016(2):124-125.
[3]奚雷,韦文联,郝世绵.校企冠名班合作模式探讨[J].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0(2):141-143.
[4]张立,王建晖.浅谈校企深度合作[J].电子质量,2011(10):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