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源开发研究

2018-03-05朱丽芬

卫生职业教育 2018年5期
关键词:归因心理学个体

朱丽芬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云南 昆明 650033)

积极心理学的倡导者Seligman指出,传统主流心理学过于重视对消极心理的研究,因此有必要进行积极心理学研究,从而发挥心理学在“让所有人生活得更加充实有意义”和“鉴别、培养人才”这两方面的作用。积极心理学的出现给传统主流心理学注入了活力,它主要研究人的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认知过程、积极的人格特征以及创造力和人才培养等。积极心理学更强调研究人性的优点与价值,其目的就是开发人的潜力、激发人的活力、促进人的能力与创造力,并探索人健康发展的途径[1]。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开发学生心理潜能。而怎样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开发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源则成为心理健康教育者研究的一个新视点。

1 开发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源的意义

从生命全程角度来看,大学阶段是青年期乃至整个人生的重要阶段,是大学生完成学业、完善能力、健全人格、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社会化转变的阶段。大学阶段无论学习、生活还是人际关系都发生了许多变化,这些变化冲击着大学生的心灵。大学生对这一重要时期的适应能力,不仅直接影响其身心发展,还会影响其以后的人生道路。因此,了解大学生心理适应特点和规律,开发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源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是当前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新课题。

1.1 开发积极心理资源有利于健全大学生人格

所谓健全人格就是人的生理、心理、道德、社会各要素完美地统一、平衡、协调,使人的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健全人格主要包括积极客观的自我认识、独立的自我意识,对他人和社会具有理性认知、能够正视现实,有健康的体魄,有愉快乐观的情绪体验和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有良好、稳定、协调的人际关系,有责任感和创造力,能够努力为自己的未来而奋斗等。积极人格特质是积极心理学建立的基础,主要是通过对个体各种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加以激发与强化,当其变成一种习惯性的工作方式时,积极人格特质也就形成了[2]。如爱的能力,工作能力,积极看待世界的方法,创造的勇气,积极的人际关系,审美体验,宽容和智慧等。这些积极人格特质能够改变大学生看待问题的角度,促使其不断审视自己的优点,开发自己的潜能,调整自己的行为,将个人成长发展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主动适应并融入社会。

1.2 开发积极心理资源有利于提高大学生适应能力

积极心理学注重积极的情绪体验。帮助学生寻找满足、满意等积极体验,能使其拥有更多的自信,提高学习成绩;帮助学生寻找幸福、快乐等积极体验,能够有效调节其心理和情绪,以积极的心态应对环境变化,提高适应能力;帮助学生形成对未来充满乐观的态度,有助于其制定合理、有挑战性的目标,并找到实现目标的有效途径。

1.3 开发积极心理资源有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积极心理资源是一种重要的心理能力,是个体在特定情景下对待任务、绩效和成功的一种积极状态,对个体的认知过程、行为表现、幸福感都具有显著影响。这种独特的资源能够促使个体实施积极的行为,能够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精神状态和学习态度等,有助于深度挖掘大学生发展潜力,充分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积极心理资源能够激发大学生潜在心理能量,产生巨大的内在动力和智能,使大学生学习态度和情绪智力都得到提高,并且能尽快适应及融入新环境,提升全面发展能力。

2 开发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源的途径

本文所说的积极心理资源包括积极心理学的所有研究范畴,如积极的主观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积极的社会环境等。心理资源影响个体的态度和行为,但其不是固定不变的,是可以进行管理和开发的。

2.1 追踪成功的自我体验,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

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是指个人经验中一切有关自己的知觉、认识和感受,这些经验是围绕“我是谁”“我是什么样的人”或“我能干什么”等问题展开的。自我概念的内容包括自己的特点和能力,自己与他人以及周围环境的关系。自我概念是在个体与环境互动过程中形成的。

2.1.1 正确引导,追踪成功的自我体验 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索“我是谁”以及“我是什么样的人”这样的自我概念时,鼓励学生多去追踪愉悦、成功、满足等主观体验。例如,笔者在教学中设计了“20句我是什么样的人”“独特的我”等练习,让学生追踪那些受到父母和老师称赞的特点或自己满意、得意的特点,对于自己不满意的分析其优势及改变的可能性,从而喜欢自己、欣赏自己,体会自我的独特性,提高自我接纳程度,在此基础上体验价值感、幸福感、愉快感与满足感。在“戴高帽”“分析周哈里窗”和“理想自我”等练习中,寻找学生自我评价偏低的原因,挖掘学生正向的、肯定的、积极的、和谐的自我概念。这种自我概念会推动个体朝着既定目标前进而且全身心投入实际行动中,产生更多积极的自我体验。

2.1.2 创造条件,增加学生的成功体验 父母和教师在与学生互动过程中,有意识地给学生创造展示的机会,对其优点给予表扬,增加学生的主观体验尤其是成功体验。学校可通过志愿者活动、社团活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等,有意识地给学生创造“成功体验经历”。例如,笔者在教学中开展了“课前十分钟”活动,让学生说出自己关注的问题,给予其表现自己的机会并适时表扬,增加学生成功的体验。通过“多元排队”“挫折分享”“感恩的心”“小小动物园”等团体活动,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发现共同的问题,在心理上消除孤单感。同时,学生会发现同龄人有很多自己可以借鉴的适应环境的方法和技巧,有助于其找到改进的方向及方法。

2.1.3 为学生多提供模仿学习的机会,获得间接的成功体验在“我能干什么”这个问题上,邀请专业教师、辅导员、高年级学生、优秀校友等与学生交流,发挥榜样作用,帮助新生增强成功的信心。当学生看到经历相似的同学在学校取得成功时,他们往往会有意识地模仿成功者的有效行为和策略,并相信自己也能获得同样的成功,从而提高自信心。

2.2 积极的归因训练,培养学生乐观心态

归因方式也叫归因风格,是指人们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对自己和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的一般看法,它是一个人个性特征的组成部分,并对人们的行为产生深刻影响。积极的归因方式有利于大学生全面认识自己及他人,正确认识挫折并积极应对,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2.2.1 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积极解释与归因 积极的归因训练是培养学生乐观心态的一个重要途径。积极归因训练的核心思想是帮助学生学会重新解释与接受失败、错误和挫折。我国学者答会明的研究表明,大学生在人际关系失败时会更多地从自己能力水平及努力程度方面找原因[3]。通过访谈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来提高的,因此它不是一个稳定的、不可控制的因素,而是可以通过主观意志来加以控制的。因而当大学生把失败归因为能力和努力不够时,不会产生自卑,他们认为如果把失败归因为运气不好或任务太难,往往是一种逃避、找借口、不敢面对现实的表现,反而会退缩,不自信。因此,我们可以训练大学生把消极的行为结果(如失败)归因于自己,如努力、能力等。例如,对高考成绩不理想归因,如果学生认为主要原因是自己天生笨、不聪明,教师可以帮助其归因为自己不够努力、贪玩、学习方法不当等,从而在主观上尽量减轻消极事件的影响,减少消极情绪体验,保持良好的心态。

2.2.2 引导学生积极应对挫折,有效应对压力 积极心理学认为通过发掘处于困境中的人自身的力量,就可以做到有效预防。引导学生认识失败和困境的积极意义,失败和困境的存在具有普遍性,人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许多成就大业的人无不是从磨炼和坎坷中过来的。失败使人奋起和成熟,当一个人鼓起战胜失败的勇气和信心时,就能对失败有较强的适应力,并从中得到锻炼。一切事情都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都具有两重性,相信事情最终会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好的结果一定能够发生在自己身上。引导学生对自身有清醒的认识,制定合理的目标,降低不切实际的期望,防止屡次达不到目标而产生挫败感。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多采用解决问题、求助等积极的应对方式,较少采用逃避、自责、幻想等消极的应对方式,从而使个体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对于可控的事件,应采用策略解决问题,消除障碍或压力源;对于不可控制的事件,则需要接受现实,可以使用合理化和幽默等方式,对当前的不利局面进行积极重构[4]。

2.3 开发积极的环境资源,协助大学生建立广泛的社会支持系统

积极心理学意识到积极团体和社会机构对于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马斯洛、罗杰斯等指出,当周围环境和教师、同学、朋友为孩子提供支持时,孩子就有可能健康成长并实现自我。相反,当父母和权威者不考虑孩子的独特观点,或者只有在孩子符合一定的标准才给予被爱的信息的话,那么孩子就容易出现不健康的情感和行为模式[5]。所以,优化学生的环境资源,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保障。

2.3.1 寻求人际关系中的和谐因素,增加积极的情感体验 积极心理学主张个体的意识和经验既在环境中得到体现,又在很大程度上受环境的影响。而环境中的人际关系是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让学生学会寻求人际关系中的积极因素能够增加其积极体验,促使个体建立积极的人际取向。例如,笔者在引导学生探索个体的人际交往取向时,请其列出与哪些人交往的时候感到愉快、舒服,他们的哪一部分、什么特质让人感到愉快和舒服,对这种感觉是不是一直都很熟悉。教师要善于用鼓励的眼神、肯定的微笑、热情的掌声来表扬学生,多与学生交流,关心学生的生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增加师生之间积极愉快的体验。

2.3.2 借助社会资源,建立广泛的社会支持系统 良好的社会支持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家庭、朋友、学校、教师都应成为学生的支持资源。一是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促使家长转变“孩子考上大学就可以放手”的观念,提醒家长继续关注孩子的成长。二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心理协会、心理委员、高年级学生的积极作用,使学生感受到更多的帮助和关怀,促使其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三是借助社会资源,实现环境资源的最优化。聘请各大高校的教授来开讲座或任客座教授,获得前沿知识,联系杰出校友为在校生提供实习机会,与兄弟院校联合办学,真正实现社会资源共享。

[1]张倩,郑涌.美国积极心理学介评[J].心理学探新,2003(3):6-10.

[2]李金珍.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3):321-327.

[3]答会明.大学生的自信、自尊、自我效能与学业、人际成败归因特点的关系研究[J].兰州学刊,2000(6):63-64.

[4]彭美春.积极心理学中积极情绪及体验的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7):257-259.

[5]魏艳丽,吴荣先.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5):177-179.

猜你喜欢

归因心理学个体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促进高中生积极学习数学的归因方式研究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初中数学学习中教师归因与学生自我归因的比较研究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