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吉林省小城镇“绿色+文脉”建筑技术体系建构浅析

2018-03-05王科奇徐凡舒

吉林建筑大学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文脉小城镇吉林省

王科奇 徐凡舒

(吉林建筑大学 建筑与规划学院,长春 130118)

唐朝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提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从城乡建设的角度来说,没有文化支撑、没有文脉延续的低品质无内涵建设,是无根基的、非可持续、不健康的.当前快速粗犷的城市化进程所采用的大拆大建模式所引发的地域建筑文化危机和文脉割裂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已经成为制约城镇内涵和品质建设的头号顽疾.继承传统建筑的3种基本认识[1]:“式”着眼于“形似”;“真”着眼于真实性;“根”着眼于深层基因和文脉符号的探寻.文脉延续需要强化地域文化的主体地位,需要唤醒、保护、发挥固有文化丰富而优秀的灵魂和内容,巩固地域固有文化之根,在保持根脉相承的情况下,吸取其合理的精神内涵,实现有机更新和再创造,即在新的层次上还原和升华,既达到传统文化保护的目标,又为城镇建设和发展提供新的途径.

近些年来,我国政府对绿色建筑和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力度非常大.国务院办公厅2017年2月21日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 国办发〔2017〕19号》提出:“建筑设计应体现地域特征、民族特点和时代风貌……”.这是从国家导向层面对绿色建筑地域性发展方向的引导.2016年10月住建部公布127个中国第一批特色小镇.这些小镇差异性明显,可以看到,从政策导向层面,国家希望小城镇的发展要继承和发扬特色传统,提倡因地制宜的发展思路.

发达国家可以采用高技术、高成本的绿色建筑模式,但吉林省的省情决定在小城镇建设时不可能大范围效仿发达国家的绿色建筑模式.根植于独特的气候、地理、人文、社会条件,吉林人在建筑方面世代积累和传承了朴素的生态智慧,积淀了独特的传统建筑技术体系,这种传统地域建筑技术根植于吉林省的地域条件,具有朴素、实用、灵活等特征,它们反映了建筑适应自然环境、气候特征、建筑材料、经济水平和生产方式等原生朴素的绿色观念,我们挖掘这些朴素的绿色思想与适用技术,结合现代科技和材料,建构适宜于吉林省小城镇特色和经济水平的绿色建筑技术体系及其形态表征体系.

因此,从地域传统建筑技术中寻找灵感,发掘地域材料和传统技术的潜在价值,借用传统地域建筑智慧解决现实问题,是继承吉林省建筑特色和文脉的策略支撑,是推动吉林省小城镇健康发展的智力源泉,是提升吉林省小城镇建设品质的技术保障.

1 主要概念阐释

1.1 文脉

文脉(Context),原指语言环境中的上下逻辑关系.广义上的文脉可理解为事物之间存在着时间与空间上的动态联系.地域建筑文脉的内涵,应从自然与人文等多维视角来理解,它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结合体,是城镇和建筑的灵魂,它包括在纵向历时性上对传统建筑文化的前后承继和价值超越;在横向共时性上与整个时代其他建筑文化的对话、交融和吸纳.

1.2 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的定义不尽相同,总体来说,绿色建筑关注节能、环保、健康等焦点问题.我国现行《绿色建筑技术导则》中给出绿色建筑的定义是: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物[2].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也采用这个定义.这一概念虽然表述出绿色建筑的主要特征和价值取向,但对文脉、归属等人文精神层面内涵的关注不足.

1.3 小城镇

小城镇是介于城市与乡村之间,对上承接大中城市的功能,对下对接美丽乡村,是中国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城镇建设需依赖其独特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以保障其发展的可持续性.因地制宜、找准特色、突出特色是小城镇建设的关键.虽然小城镇建设的重点在产业,但文化的灵魂作用不能忽视.

2 吉林省城镇建设中的问题与理性反思

2.1 吉林省建设领域传统技术缺位和文脉割裂问题严峻

近年来,吉林省的城乡建设成绩显著,但在快速粗犷的城市化进程中,在短期效益驱使下,大规模的城镇开发割裂了建筑与地域之间维系了多年的朴素关系,传统技术被简单粗暴地摈弃,普遍采用通行建筑技术病菌般吞噬着地域特色、历史记忆.这种急功近利、不尊重具体地域特点的建设行为,破坏了多年的文化积淀,造成地域文脉的断裂,城镇个性缺失和建筑文化危机,丧失了以地域性特征为根基的场所感和认同感.

2.2 新型城镇化浪潮下吉林省小城镇建设的理智反省

经济热潮下的地域建筑文脉割裂让人心痛,为避免小城镇建设重蹈大中城市地域文脉迷失的覆辙,我们需要以理智的反省态度,建构一种“绿色+文脉”建筑观和建筑技术体系,为新型城镇化大潮中小城镇建设提供技术支撑,避免不加思考的盲从于普适技术,导致更严重的文脉断裂.因此,如何继承和汲取吉林省传统建筑技术的精华,根植于吉林省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创造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现代化小城镇,是建筑工作者们不可回避的责任.

2.3 “绿色+文脉”技术体系是提升小城镇品质的保障

大力推进和培育新型城镇化和特色小镇是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重要举措.“绿色+文脉”技术体系,即:“基于文脉传承的绿色建筑技术体系”的建构 ,提出经济技术因素制约下的适度性和适宜性理念,强调在挖掘地域传统技术的潜力的同时,提倡自觉吸纳融会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以是否符合当时、当地的自然、地理、人文、经济、文化生活等实际情况与现实条件为标尺来选择适宜的技术,实现自然与人文的双重关怀,是提升吉林省小城镇建设品质提供技术保障.

3 吉林省小城镇“绿色+文脉”建筑技术体系的核心思想

3.1 文脉是地域建筑的基本属性和灵魂

任何建筑都需要以特定的地域文脉为存在和发展的根基,小城镇建设更要体现对自然、社会和人文环境的尊重.技术作为建筑得以实现的手段和支撑,地域建筑的结构技术、构造工艺、材料特性,经过世代因袭演化的积淀,外化为建筑形式,成为人们寄托乡愁和归属感的重要表现形式.小城镇建设过程中,为了实现在文脉延续的基础上谋求创新和发展,需要建构一种融合传统地域建筑技术、现代建筑技术和地域特色的建筑技术体系.

3.2 适宜性是小城镇建筑技术选择的前提

对于经济技术尚不发达、气候环境相对恶劣的吉林省而言,小城镇绿色建筑不能单纯追求高新技术,而应当强调技术的适宜性前提,关注地域对技术的接受能力. 根据吉林省自然环境、经济技术、人文环境的实际选择合适的技术,在挖掘地域技术潜力的同时,融合当今科技新成果,通过对结构类型、材料运用、构造工艺的推敲、挖掘和运用,走一条真正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道路.

3.3 “绿色+文脉”建筑技术体系的核心思想

根植传统、时地相宜,充分利用地域资源,挖掘本土建筑技术的潜质,彰显地域建筑的文化内涵和发展脉络,建构与地域文脉适宜的绿色建筑技术体系,强调小城镇建设对传统建筑生态智慧的科学化应用.在保证生态与经济、现代与传统平衡的基础上实现吉林省小城镇建设的绿色化、地域化、特色化、精品化、智慧化.

4 吉林省小城镇“绿色+文脉”建筑技术体系建构的关键

4.1 主要内容

吉林省小城镇 “绿色+文脉”建筑技术体系,关注自然环境特征不同的平原、湿地、山区、丘陵、滨水等区域,以及具有不同文化习俗的民族聚居区域.地域传统建筑所蕴含的生态绿色智慧包括对材料的巧妙运用、结构的高度适应性以及节能节材的工艺体系[3].按照材料体系、结构体系和工艺体系对技术体系进行分解.从历史维度和民族维度两个维度进行分析,以建筑物、建筑设施、构筑物等为研究对象,围绕节能、环保、健康、适应、适宜、归属等绿色建筑关注的焦点问题,在对小城镇所在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等制约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建构吉林省小城镇“绿色+文脉”建筑技术体系.如图 1 所示.

4.2 实现途径

从建筑学的角度讲,在尊重当地的历史、社会等人文特征的前提下,结合当地传统建筑技术,建构“绿色+文脉”建筑技术支撑体系的关键,可以从两个方向发掘潜力:一是改变建筑适应技术.在继承文脉的前提下,通过改变建筑的布局形式、组合方式、空间组织、形态构成等途径,使建筑更有效地利用当代适宜技术;二是改变技术适应建筑.在继承文脉的前提下,借鉴传统地域建筑的技术和工艺,通过对建筑的结构、材料、设备、构造、工艺及其组合的适应性改造,使现代技术适应建筑的需要.小城镇“绿色+文脉”建筑技术体系建构的思路框架如图2所示.

图1 “绿色+文脉”建筑技术体系建构的内容框架Fig.1 Content framework of “green+context” building technology system

图2 吉林省小城镇“绿色+文脉”建筑技术体系研究框架Fig.2 Researching framework of “green+context” building technology system

5 小城镇“绿色+文脉”建筑技术体系的主导策略

小城镇建设中强调地域技术的重要性,并不排斥高新技术的运用,而是要将现代技术的应用和传统经验的积累相结合,积极发展“适用技术”,充分利用传统地域建筑技术中的潜在价值,汲取传统建筑的绿色智慧,加以现代化技术的革新,摈弃过分沉溺于传统技术和盲目崇拜高新技术两个极端观念.“绿色+文脉”建筑技术体系的建构,包括现代建筑技术的地域适应性改造和地域传统建筑技术现代化升级两类问题,应遵循两种主导策略和思路:

5.1 外求

引入增量资源,引进技术的本土化. 绿色建筑技术是基于当地气候条件,符合当地社会经济文化水平、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保护当地生态环境的技术,因此,其本质具有较强的地域性.积极引进新技术和新产品是短期内迅速达到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有效途径,但引进技术必须经过本土化改造,使其适应地域环境和文脉.

5.2 内醒

激活存量资源,适宜性技术的开发. 适宜性技术是依据地域自身条件的限制,针对地域资源、自然气候特点、经济发展状况、地域文化传统,将现代技术有选择的与地域传统技术结合起来采用的技术解决方案,“因地制宜”是其最主要的特征,是符合地域现实需要,结合当地的建造方式,选取适宜的、有效的、适度的技术.

6 结语

传统地域建筑在与自然环境因素共生,与社会文化因素同构,与经济技术因素相宜等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地域建筑技术是地域文脉传承的支撑手段之一,是缓解地域建筑文化危机、推动地域建筑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吉林省小城镇建设要避免重蹈大城市特色缺失和文脉割裂的覆辙,应依托自身的资源、环境、文化优势,尊重环境特色、建筑特色、人文特色的主基调,延续地域文脉的自然和人文基因.其技术策略是要尊重地域特征和文化脉络,提炼具有地域特色并与小城镇发展定位相适宜的建筑技术,在此基础上 对引进的技术进行本土化适应性改造,强化对传统技术文脉的传承,实现经济、环境与文脉传承的共赢.

[1] 侯幼彬.读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2] 建设部,科技部.绿色建筑技术导则[R].2005.

[3] 华亦雄,周浩明.传统环境营造技艺的生态智慧研究[J].生态经济,2016(1):218-220.

[4] 林宪德.绿色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文脉小城镇吉林省
二十四节气的历史文脉
吉林省“十四五”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设计的文脉 第一季
设计的文脉 第1季
吉林省梅河口老年大学之歌
3月份吉林省原煤产量89.67万t 同比下降11.19%
山·水·乡愁
——黔南示范小城镇集锦(之一)
小城镇社会治理创新逻辑
吉林省再生资源市场大有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