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浙江建设创新强省、人才强省成就
2018-03-05毕宁沈曦
□毕宁 沈曦
科技创新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始终将科技创新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战略,积极倡导崇尚科学,大力推进科教兴省、科技强省、创新强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开辟出了一条浙江特色的科技创新发展之路。科技创新成就显著,体系建设日益完善,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创新氛围日渐浓厚,创新成果量质齐升。
改革开放以来科技创新的主要历程
改革开放40年来,浙江持续推进科技创新,从最早倡导崇尚科学,到科教兴省、科技强省,再到创新强省,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发展,从一个科技弱省一跃发展成为科技创新强省。
(一)崇尚科学阶段
1.科技事业开始步入健康发展轨道。1979年,浙江省委召开全省科学大会,贯彻中央关于发展科学技术的方针政策,科技事业步入新的健康发展的轨道。1981年,省石化厅举办了省内第一个技术交易会。1984年,开始对独立研究与开发机构进行以拨款制度为重点的运行机制改革,改养人为办事;同年,按照国家科委部署,开始在部分科研机构中进行减拨事业费、实行有偿合同制的改革试点。
2.出台一批地方性法规促进科技发展。1987年出台《浙江省技术市场管理条例》,并于1988年2月1日起施行,成为全国最早出台的地方性技术市场法规之一。1988年出台《关于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的若干政策规定》,对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自由度进行了开放,规定科技人员可通过辞职、停薪留职等形式流动,增强科研机构面向经济建设的活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二)科教兴省阶段
1.确立科教兴省战略。1992年7月,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大力推进科技进步 加速经济发展的决定》,在全国较早地确立并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各市、县(市、区)也纷纷制订了实施方案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1996年,省委、省政府进一步提出《关于深入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加速科技进步的若干意见》,成立了省科技领导小组,加强对全省科技进步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开创了新局面。
2.加强科技立法和执法。1993年7月,对《浙江省技术市场管理条例》进行了完善。1996年下发《关于实行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的通知》,在全国率先实行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把科技进步作为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1997年,制定颁布了《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条例》,首次将科技进步的重要举措上升到法规的高度。1998年,制定并出台《浙江省专利保护条例》《浙江省鼓励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若干规定》等法规,促进科技成果转为现实生产力。
3.深化科技体制改革。1993年开始进行以人事、分配制度为重点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扩大院所自主权。1997年,省政府作出了《关于“九五”期间深化科研院所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展以“结构调整、人才分流、机制转换、制度创新”为主要内容、以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的科研院所改革试点。2000年,在试点工作取得了成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出台了《浙江省全面推进科研院所体制改革实施意见》,加快科研院所改革的进程。
(三)科技强省阶段
1.提出科技强省的奋斗目标。2002年,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科技强省的奋斗目标,推动浙江科技事业向新的更高目标发展。2003年,浙江省委把建设科技强省作为实施“八八战略”的重要内容和重大举措,把科技进步与创新摆上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2004年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明确政府职责,规范科技成果转化各主体的权利义务,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制度保障。
2.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2006年,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自主创新大会,出台了《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和科技强省的若干意见》和《浙江省科技强省建设与“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7年,省委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创业富民、创新强省”的总战略,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又好又快发展的核心战略。
3.大力培育和发展民营科技企业。2002年,浙江召开民营科技企业工作会议,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03年,省委、省政府提出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的战略,鼓励各地以企业为主体,以引进团队式人才和核心技术为重点,与国内外大院名校共建各类创新载体。民营企业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推进。
(四)创新强省阶段
1.设立了科技创新发展规划。2011年发布《浙江省科学技术“十二五”发展规划》,设定了未来五年的浙江科技发展的目标。2016年发布《浙江省科技创新“十三五”规划》,设定了到2020年浙江科技创新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发展路径;同年下发《浙江省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加快高技术产业发展进程。
2.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2年,浙江出台《坚持和完善市县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评价工作》文件,加快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同年,出台《关于进一步培育和规范浙江网上技术市场的若干意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2013年,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作出《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决定》,把创新驱动发展摆在核心战略位置。
3.突出创新强省工作导向。2016年,省委省政府高规格召开全省科技创新大会,明确指出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同年,省政府下发了《加快推进“一转四创”建设“互联网+”世界科技创新高地行动计划》,提出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打造“互联网+”世界科技创新高地。2017年,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强调要突出“创新强省”工作导向;同年,省委十四届二次全会提出要“以超常规力度建设创新型省份”。
改革开放以来建设创新强省的主要成就
(一)科技创新投入不断加大,区域创新能力大幅提升
40年来,浙江始终高度重视发展科学技术,把加大科技投入作为提升区域创新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实现了由量变向质变的转换。
1.科技经费投入屡创新高。2017年,财政一般公共预算科技支出303.5亿元,是1990年的202.3倍,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1990年的1.87%上升至2017年4.03%,提高2.16个百分点。2015年,全社会研发(R&D)经费支出突破千亿大关,2017年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266.3亿元,居全国第5位,是1990年的620倍,年均增长26.9%,远高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速。研发经费支出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0.23%提升至2.45%,居全国第6位,年均提升0.08个百分点。
2.科技人员投入显著增强。在研发经费不断加大投入的同时,科技人员的投入和使用也达到了历史最高。高层次人才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多的转变,至2017年末,全省累计入选院士47名,入选“省千”人才累计1970名,其中“国千”人才672名。2017年,全省研发人员39.8万人/年,比1990年增长31.4倍,年均增长13.7%。每万名就业人员拥有R&D人员104.9人年,是2000年的10倍。研发人员素质大幅度提升,具有博士、硕士学历人员占比达13.1%。
3.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持续壮大。2017年,高新技术产业(制造业)总产值达3万亿元,比2006年增长4.3倍,年均增长16.3%;增加值7126亿元,比2006年增长5.3倍,年均增长18.2%,高于同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9.1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6年的15.0%,提升至2017年的49.1%,年均提升3.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现了新跨越,为经济的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4.科技综合实力取得突破。在科技经费和人员投入不断加大的驱动下,科技综合实力也有了进一步提升,全省综合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国内科技综合实力由1998年的第8位升至2017年的第6位,国内区域创新能力由1998年的第7位升至2017年的第5位,均提升了2位,稳居全国第一方阵。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2006年的45.6%提高到2017年的60.1%,年均提升1.3个百分点。
(二)科技创新体系已经形成,企业主体地位持续巩固
40年来,浙江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政府科技管理职能转变,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作用,已经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并日益完善。
1.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不可撼动。2017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中,有1158.4亿元是由企业投入的,比2000年增长38.5倍,年均增长24.1%,高于同期全社会研发经费平均增速0.9个百分点,所占比重比2000年提升了11.1个百分点,达91.5%。共有36.5万人年的企业研发人员投入到了研发活动,自2000年以来年均增长18.7%,企业研发人员占全社会研发人员的比例达91.7%,为研发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智力保障。
2.创新型企业培育速度明显加快。创新型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力军,2017年,新培育科技型中小微企业8856家,累计达40440家,同时鼓励和引导符合认定条件的科技型企业积极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打通科技型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的晋级通道。2017年,有2010家科技型企业新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认定11462家,其中,仍在有效期实际存在的高新技术企业9152家,比2001年增长9.7倍,技工贸总收入2.5万亿元,是2002年的16.3倍,年均增长20.5%。
3.企业的研究机构设置率大幅增加。至2017年末,全省共有企业建立的研究机构11355家,比2000年增加5.3倍,年均增长11.4%,远高于其他创新活动单位的增速。占全社会总数的比重也由2000年的73.5%上升到2017年的92.2%,提升18.7个百分点。企业的研究机构设置率达到24.5%。企业机构拥有研发人员31.1万人,占全社会科研机构的92.9%,其中,博士毕业0.3万人,硕士毕业2.1万人,合计占比59.1%。企业机构科研用仪器设备原价866.9亿元,是2000年的18倍,年均增长18.5%。
(三)科技创新氛围日渐浓厚,创新主体活力加速释放
40年来,省委省政府始终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坚持把创新驱动列为首位战略,以狠抓“第一生产力”落实“第一要务”,努力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
1.政策的密集出台为科技创新保驾护航。2013年,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作出了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决定,明确了创新驱动发展的主要目标。2016年,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补齐的“第一短板”。2017年,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强调要突出“创新强省”工作导向。全省各地也迅速行动,坚持把科技和人才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了抓创新、补短板、促转型的浓厚氛围。
2.创新主体的创新意愿明显增强。在政策的鼓励和指引下,各类创新主体的创新积极性充分调动,2017年,全省规模以上企业中,有33222家开展了创新活动,占比47.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创新活动企业占比达62.3%,开展研发活动达38.8%。在开展创新活动的企业中,有83.3%的企业家认为创新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到了作用,有24.3%认为起到了重要作用,企业家创新意识的增强,推动着企业创新活动的深入开展。此外,还有66家政府属科研机构、205家高校和127家事业单位开展了研发活动。
3.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稳步推进。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引导创新要素集聚。2017年,全省新增国家级和省级重创空间40家和141家,累积达120家和270家。新增国家级和省级科技孵化器9家和23家,累积达68家和133家。新建科技创新平台5家,累计达90家。新建省级重点实验室12家,累计243家。新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累计83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累计14家。目前,之江实验室、城西科创大走廊、高新园区等一大批高能级的创新平台已经成为浙江创新发展的主力军。
4.公民的科学素质正在提升。全省深入推进科学普及工作,开展各种形式宣传普及,2017年科普日期间共举办各类科普活动1100余项,发放各类科普资料120余万份(册)。开展“科教进社区”和“科技下乡活动”,每年分别开展1000多和2000多场次。不断健全现代科技馆体系,2017年,7家综合科技馆免费开放为253万人提供服务。在科普工作大力的推动下,公民的科学素质也在不断提升。根据2015年开展的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浙江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比例达8.21%,比2002年第一次调查提升6.11个百分点。
(四)科技创新产出量质齐升,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推进
40年来,浙江在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的同时,科技产出也结出硕果,一大批科技成果正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成果和经济效益,为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1.工业新产品开发能力持续增强。新产品的开发和销售是衡量企业创新能力产出的重要标准。2017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开发新产品项目7.2万个,新产品销售收入21150亿元,其中出口4155亿元,分别是2006年5.6倍和3.7倍,年均增速分别为16.9%和12.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中有32.1%来自于新产品销售,占比比2006年提升12.9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逐年提高,由2008年的16.6%提高到2017年的33.4%,年均提升1.5个百分点。
3.技术市场交易蓬勃发展。省市县联动建设了51家实体科技大市场,提供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2017年,全省共成交技术输出合同13704项,比1990年增长64.4%,合同总成交金额324.7亿元,是1990年的238.4倍,平均每份合同成交金额237万元,是1990年的145倍。其中技术开发合同9154项,合同成交金额214.5亿元,分别占全部技术输出合同的66.8%和66.0%,分别比1990年提升50.3和36.6个百分点。科技成果拍卖在全国闯出了一条新路子,累计举办科技成果竞拍60多场,其中省级10场竞拍1167项、成交额19.6亿元,溢价幅度达30%以上。
4.科研成果获奖捷报频传。2017年,全省有10项重大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其中国家技术发明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8项,自1990年以来,累积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3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88项,国家科技进步奖401项。2017年,全省有252项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其中一等奖21项,二等奖74项,三等奖157项,自1990年以来,累积有7749项成果获得省科技进步奖。
回顾过去的40年,浙江的科技创新工作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道路,结出了累累硕果。展望未来,浙江将继续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牢固树立创新强省的工作导向,努力打好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组合拳,为“两个高水平”建设提供新的更大的战略支撑。
人才强省
改革开放40年来,浙江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成就,也成功实践着由人才小省向人才强省继而向人才生态最优省的转变,并逐步形成了一整套干在实处的人才政策新体系,实践了一系列走在前列的人才工作新举措,谱写了一曲曲勇立潮头的人才发展新篇章,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培育聚合了大量人才,凸显了人才在“两个高水平”建设中的“第一主体价值”。
人才强省建设和发展的主要历程
浙江人才强省建设和发展可以划分为人才落实政策(1978-1991年)、人才资源全面开发(1992-2002年)、人才强省实施(2003-2009年)、人才质量全面提升(2010-2015年)、全力打造人才生态最优省份(2016年至今)五个阶段。
(一)人才落实政策阶段(1978-1991年)
早在1977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成为了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浙江坚决贯彻中央精神,采取多种措施落实知识分子政策,1980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高级知识分子问题的几项规定》,要求充分发挥他们专长,逐步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条件,处理好历史遗留问题。1984年,召开全省知识分子工作会议。1985年,印发《浙江省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工作三年规划(1985-1987)》。1987年,浙江向中央报送了《关于我省基本完成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任务的情况报告》,报告指出:据不完全统计,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省共发展79966名优秀知识分子入党;提拔7726名知识分子担任县(处)级以上领导职务;为10.3万余名知识分子调整和改善住房等,使知识分子长期受到压抑的积极性得到释放。1988年,浙江设立自然科学基金(当年拨款200万元),为稳定和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发挥了积极作用。1991年,陈省身和李政道到浙江访问讲学,这标志着海外人才开始回归。
其次,水资源商品化不仅无损于人权,反而更加有助于推进人权目标的实现。譬如,对水资源进行商品化一方面有助于解决水供给不足问题,因为政府可能缺乏必要的财政能力或政治意愿来建设公共水供应系统,借助水权交易市场基础设施的建设有了较为稳定的财政支持;另一方面有助于在更多的用水者之间分配水资源,研究表明水资源商品化不仅使得贫穷的农民获得本无法获得水资源,而且使得农民之间的收入差距逐渐降低。此外,即便水权交易对穷人的用水权益造成影响,也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补救,比如,可以对他们实施免费用水政策或者用水补贴政策。
(二)人才资源全面开发阶段(1992-2002年)
1992年,浙江宣布确立“科技兴省”战略,强调要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这一年,全省119名专家、学者、技术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同年,全省第一个人才市场在绍兴县挂牌营业,在近3个月中有全国各地8400余名教授、高级工程师、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以及华侨等来函来电联系应聘。1993年,浙江省人才市场正式开业。1994年,首次为258名农民科技人员评定高级技术职称。1996年,浙江先后出台《关于落实在浙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有关待遇的通知》《关于鼓励出国留学人员来浙江工作的意见》。1997年,先后印发《浙江省引进国外智力工作“九五”规划》《浙江省人才资源发展规划(1996-2010年)》以及《浙江省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规划(1996-2010年)实施意见》。1999年,省政府印发《浙江省大力引进国内外人才的若干规定》,采取具体措施和优惠政策鼓励国内外人才采取各种方式到浙江长期工作或短期服务。同年,浙江作出《关于实施新世纪人才工程的决定》,提出把人才资源开发摆在现代化建设的突出位置,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造就一大批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2000年,开展首次非公有制企业人才队伍现状调查。2001年,先后出台《关于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的意见》和《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2001-2010年)实施意见》。2002年,在首次国家司法考试中浙江考生合格率为11.0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个百分点。至此,各类人才队伍在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中已经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人才强省实施阶段(2003-2009年)
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明确提出了包括人才强省在内的“八八战略”。同年12月召开全省人才工作会议,对人才工作作出具体部署,并明确了党管人才原则。2004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关于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决定》,着重从加快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和紧缺急需人才培养;重视发挥现有人才作用,积极做好留学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加强人才市场体系建设;优化人才环境;推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资源开发等方面提出任务要求和政策措施。
2005年,习近平书记出席浙江省首批省特级专家授证仪式并讲话。同年,浙江和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共同主办召开了先进制造业技术合作与交流大会,这次会议是“浙江制造”转向发展以技术创新为新动力的“浙江创造”的标志。2007年,全省各级财政用于文教科卫支出617亿元,是1978年的170倍,年均递增19.4%;教育支出年均递增19.9%,科技支出年均递增21.1%。信息产业销售收入4573亿元,产业规模居全国前5位;软件企业销售收入354.3亿元,成为全国第5个软件产业规模突破300亿元的地区。全省共有普通高等学校77所(含筹建),招收普通本专科学生25.0万人,研究生1.2万人。全省博士学位授予单位8家、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6家,博士、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分别为43和85个,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分别为262和750个。省属高校工程院院士实现零的突破,全省高校院士总数达26人。先后组团赴海外招揽人才,洽谈智力合作和创业意向。2007年,中国杭州留学人员创业园在杭州高新区揭牌,中国首家引进国外教育资源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大学-宁波诺丁汉大学成立。
浙江在发展高层次人才的同时,非常注重高技能和实用人才队伍建设。2004年,在全省范围推行“首席工人”“首席技工”制度。至2007年,全省中等职业教育招生26.9万人,在校生76.9万人。中职毕业生中获得职业技术证书的人数为16.6万人,占毕业生总数的75.8%。实施了“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和“乡村卫技人员素质提升工程”,全面提高农民就业致富能力,对全省5万名乡村医生进行全科医学知识培训。
2009年,浙江发布了《关于大力实施海外优秀创业创新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和《浙江省“海外高 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暂行办法》,主要设有创新人才长期项目、海鸥计划项目、创业人才项目、外专千人项目。
(四)人才质量全面提升阶段(2010-2015年)
这期间,浙江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 入实施人才发展规划,大力推进人
才资源开发,人才工作得到全面提升,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一是人才队伍提质增量。至2015年末,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18万人、外国专家人才17.8万人次;新增专业技术人才125万人、高技能人才120万人;评选省特级专家95人,遴选省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29个。二是人才平台加快发展。打造了杭州未来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基地、“千人计划”产业园、特色小镇等一批人才高地。三是人才政策体系日益完善。以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为依托,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先后推出“人才+资本”、浙江红卡、职称评审改革等一系列人才政策,人才红利进一步释放。四是人才活力明显增强。人才创业创新热度持续升温,形成了以高校系、阿里系、海归系、浙商系为代表的创业创新人才队伍,人才贡献率达到35.5%。五是党管人才优势凸显。深入实施党政领导联系高层次人才制度,持续开展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
表1 1978~2003年主要年份高校、中专、技校在校及毕业人数(万人)
(五)全力打造人才生态最优省份(2016年至今)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时,再一次强调“浙江的人才优势要继续巩固和发展,还要与时俱进、更上层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浙江突出高站位,注重精准化,坚持与高质量发展相匹配,大力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2016年,出台人才新政25条,着力打造人才生态最优省份。2017年,颁布《高水平建设人才强省行动纲要》33条以及系列实施细则,加快打造人才平台。人才引领创新的主体地位不断加强,体现了人才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第一主体价值”。省委十四届二中全会将人才强省战略作为“四个强省”工作导向之一,全面推进“人才+”行动,深化实施人才新政和高水平建设人才强省行动纲要,突出抓好创新型科技人才、企业家、工匠、青年人才等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引导人才向加快发展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全力打造人才生态最优省份。
改革开放以来建设人才强省的主要成就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从改革开放40年,尤其是实施人才强省战略15年的发展变化来看,浙江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全面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努力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引领发展的人才队伍,着力打造人才生态最优省份,全省上下呈现出人才引领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的磅礴之势。
(一)人才队伍日益壮大
人才资源的统计调查口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变化较大。2004年以前,人才资源是指具有中专以上文化程度或具有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人员。2003年的高校、中专毕业人数分别是1978年的22和29倍,技校毕业人数是1980年的2.7倍(见表1)。
2004至2009年,人才资源统计调查口径是按照从业人员实际所从事的职业或岗位来确定人才资源范畴。2009年,全省人才资源总量达到655万人,高技能人才100万人,分别比2004年增加287万和25万人。
2010年开始,浙江在劳动工资调查单位(即除规模以下且少于100人的私营法人单位以外的全部法人单位)中开展人才资源调查。据初步统计,2017年全省人才资源总量约为1451万人,比2010年增加了627万人。
(二)人才结构日趋优化
浙江在制定和实施人才发展规划时,一贯致力于合理规划人才层次结构,既注重培养和引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又结合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培养和引进各类技术型和实用型人才,全省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比重大幅提升。2017年末,劳动工资调查单位人才资源数约为1451万人,其中,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分别为218.3、405.6和780.4万人,占10.5%、19.4%和37.4%,比重比2010年提高3.2、1.2和15.8个百分点(见表2)。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比重的提升为建设制造强省,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大力推进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截至2017年,拥有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4家(含部属在杭2家),省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 23家。2017年,举办国家级高级研修班6期,省级高级研修班191期,培训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5万人次,开展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和岗位培训200万人次。我省选手在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上获得2枚金牌、3个优胜奖,居全国第二,创历史最好成绩,世界技能大赛浙江军团荣获“浙江骄傲”2017十大年度人物。
表2 全省单位就业人员人才资源情况(万人)
(三)人才价值不断凸显
浙江坚持人才引进与使用并重,大力促进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信息链深度融合,着力打造好产业创新平台、高校院所平台、科技研发平台和各类企业平台,强化平台对人才的吸附效应,让广大人才找到自己的舞台、实现自身的价值。人才创业创新热度持续升温,人才红利不断释放,真正成为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进生产力和核心竞争力。杭州未来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海外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基地等成为浙江集聚人才的创新平台;聚焦八大万亿产业,坚持产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和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的各类特色小镇已经成为浙江引才聚才的“金名片”;2018年教育部正式批复同意设立的比肩世界顶尖名校的西湖大学将为浙江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创新动能;“千人计划”产业园已成为浙江人才项目转化的产业高地,“千人计划”专家创办企业400余家,已上市或挂牌近30家,约占全国一半。引进的“千人计划”专家近70%分布在企业一线,企业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人数连续多年位居国内第一。
(四)人才生态最优省建设持续加快
浙江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牵引,加快转变政府人才管理职能,完善人才流动、使用、激励机制,进一步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让人才在审批上少跑路,在创业创新上跑出加速度。以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为依托,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同时不断完善人才生活保障,加快建设国际医院、国际学校、国际化社区,在出入境、落户、住房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用最优的政务环境使得大批“高精尖缺”人才和项目落户浙江。至2017年末,全省有两院院士46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198人,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98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55人,省151人才工程培养人员8907人。在美国、德国、日本等15个海外人才集聚的国家建立31家省海外引才工作站,外国专家来华工作许可和外国人入境就业许可实现“两证整合”。创建全国首家国际人才创业创新园,全省建成各级各类留学人员创业园22个,入园企业总数4700多家,约2.1万名留学人才在园创业。全省引进各类国(境)外专家5.1万人次,14名外国专家入选国家“千人计划”,连续4年居全国首位。全面实施海外工程师计划,公布确定首批81位海外工程师,省和相关地方财政共资助1620万。3家省属高校新入选国家2017年度地方高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国家“111计划”),全省共有5家省属高校的7个引智基地入选,列全国首位。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下阶段,浙江将继续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思想,突出人才强省导向,全力打造人才生态最优省,大力引进人才,积极培养本地人才,用活用好人才,努力聚天下英才共建浙江、发展浙江,为全省“两个高水平”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