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发展理念引领转型升级步入快车道

2018-03-05汪维薇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8年12期
关键词: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

□汪维薇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先是凭借体制创新的先发优势,实现了从农业主导经济向工业化经济的转变,实现了从比较封闭型经济向外向型、开放型经济的转变,成为全国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随后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浙江以“八八战略”为总纲,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率先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成功实现从传统的工业化经济向现代服务型和创新型经济的转变,实现从粗放型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全省生产总值(GDP)从1949年的15亿元增至1978年的12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1953-1978年年均增速仅为5.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这一阶段经济发展的特点:一是经济增长大起大落,各年增幅最大落差达22.4个百分点;二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比重远高于全国。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成为改革开放的起点,推动了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解放,浙江经济也随之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一)生产力大解放,经济快速发展(1979-1991年)

从改革开放之初到20世纪80年代,浙江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十分强劲,市场消费需求旺盛,非国有经济快速成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推动浙江经济快速发展。1979-1991年,全省GDP年均增长12.2%,增幅居全国第2位,人均GDP由1978年的331元增至1991年的2558元。浙江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水平在各省区市中的位次大幅上升,成为当时全国经济最活跃和增长最快的省份之一。第一、二、三产业比例由 1978年的 38.1∶43.2∶18.7变为1991年的 22.5∶45.4∶32.1,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较快。由于这一时期正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摸索过程中,宏观调控机制尚不健全,主要还是以粗放式的发展方式为主。

(二)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经济增长又快又好(1992-2002年)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后,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民营经济以其特有的活力和效率,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推动力量。1992-2002年,全省GDP年均增长14.1%,比前一阶段年均增速还高出1.9个百分点,人均GDP由1991年的2558元提高到2002年的16841元,在各省区中位居第一。这一阶段经济的波动幅度比前一阶段大大降低;产业结构进一步得到调整和优化,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降低到10%以下,第二、三产业比重稳步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得到极大发展,2000年非公经济创造增加值已占GDP的49.4%。

尽管取得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浙江经济的发展方式还没有全面走上集约增长和科学发展的轨道。大量耗费资源的增长模式造成了土地以及煤电油运等要素供给的高度紧张。作为资源小省,浙江土地的硬约束、电力的短缺都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在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对环境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三)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提高,经济增长又好又快(2003-2011年)

进入21世纪后,浙江进入增长方式的转变期、各项改革的攻坚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在传统走工业化、城市化的道路上,经济社会发展阻力越来越大。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提出了作为浙江省域治理总纲领和总方略的“八八战略”,对浙江发展作出了全面规划和顶层设计,浙江经济开始向提升质量和效益发展阶段迈进。这一阶段全省经济仍保持了快速平稳的增长,2003-2011年,全省GDP年均增长12.3%,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优化,第一、二、三产业比例由 2002年的 8.6∶51.1∶40.3变为 2011年的 4.9∶50.5∶44.6,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产业内部结构也不断优化。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对工业增长起到重要作用。按可比价计算,规模以上工业中,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007-2011年五年年均分别增长14.1%和13.6%,增幅比规模以上工业分别高1.9和1.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内部,金融业比重明显上升,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由2002年的10.8%上升为2011年的18.5%。

(四)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数字经济蓬勃发展(2012年至今)

在面临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且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在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省经济增速虽然有所放缓,2012-2017年,全省GDP年均增长7.9%,但仍高于全国0.6个百分点。产业结构继续优化,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化。第三产业内部,传统行业如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等比重下降,新兴服务业特别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比重明显上升,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由2012年的5.5%上升为2017年的10.6%。企业科技活动活跃,创新成效明显,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总量于2015年首次突破千亿大关,2017年达到1266亿元,列江苏、广东、山东、北京之后居全国第5位,比2011年增长1.07倍,年均增长12.9%,占生产总值的2.45%,比重比2012年提高0.37个百分点。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成效

改革开放40年,浙江依靠体制机制创新,克服经济发展的种种不利条件的约束,实现了快速增长,发展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转型升级成效显著。全省GDP从1978年的124亿元增至2017年的5176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83.7倍,年均增长12.1%,高于全国同期2.6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从47亿元增至1947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85倍,年均增长14.3%,比GDP年均增速快2.2个百分点。人均GDP从331元增至92057元(折合13634美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55.3倍,年均增长10.9%。1978年,在当时的28个省区市中,浙江经济总量排在第12位,人均GDP列第16位,为当时全国人均GDP(385元)的86%,是一个居全国中游的省份。到2017年,经济总量列广东、江苏、山东之后,居全国第4位;人均GDP为全国(59660元)的1.5倍,列北京、上海、天津、江苏之后,居全国第5位。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27.45亿元至5803亿元,增长210倍,年均增长14.7%,在全国的位次从1978年的第14位跃升至2017年的第5位。

(一)产业经济的转型升级

1.新动能主导经济转型升级。2013-2017年,浙江区域创新能力列广东、江苏、北京和上海之后居第5位,国内科技综合实力列上海、北京、天津、江苏和广东之后居第6位。经测算,2017年浙江“三新”经济增加值为12491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5.4%,高于同期GDP现价增速5.8个百分点;“三新”经济总量占全省GDP的比重为24.1%,对当年GDP现价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6.9%。

2.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引领经济转型升级。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下,在天猫、淘宝、阿里巴巴等龙头企业引领下,浙江构建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产业经济转型取得明显成效。2014-2017年,全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现价年均增长17.3%,占GDP的比重年均提高0.7个百分点,2017年实现增加值4906亿元,现价比上年增长18.0%,比全省GDP增幅高8.4个百分点,占GDP的比重达9.5%,现价贡献率达16.6%,数字经济产业和数字经济融合应用日益成为推动全省经济增长的主引擎。

表1 2017年浙江省“三新”经济增加值

3.现代产业体系助推经济转型升级。八大万亿产业加快发展,比重上升。加快培育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健康、旅游、金融、文化、环保、时尚、高端装备制造等万亿产业发展,是我省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2017年,全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旅游产业、文化及相关特色产业总产出和金融产业总收入超万亿,增加值占全省GDP的7%以上。与2014年相比,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健康、旅游占GDP比重分别提高2.4、0.6、1.1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新旧动能共同提速。2017年,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2011年年均分别增长9.4%、9.6%和8.9%,增速明显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为42.3%、39.1%和 26.5%,比 2012年提高18.1、6.4和3.3个百分点。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3%,增速明显低于规模以上工业,按可比价计算,其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3.0%,比重比2012年下降5.5个百分点。十大传统制造业增加值2017年增长4.5%,增速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个百分点,拉动力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服务业结构不断优化,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2017年,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8725亿元,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31.6%,与2012年相比,年均增速分别快于GDP和第三产业增加值3.5和1.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7300亿元,比上年增长33.5%,占规模以上服务业的53.8%;利润总额1550亿元,增长26.5%,利润率为21.2%,高出规模以上服务业5.1个百分点;人均创利32.2万元,是规模以上服务业的2.9倍。

表2 2017年浙江省八大产业总产出及增加值

(二)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1.产业结构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型。在改革开放之初,浙江仍是典型的农业省份。1978年,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为38.1∶43.2∶18.7,到2017年变为 3.7∶43.0∶53.3,农业比重下降,三产比重上升。1979-2017年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4.0%和13.0%,分别高于GDP增幅1.9和0.9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是拉动全省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从增长贡献来看,第一产业的贡献率最低,第三产业次之,第二产业的贡献率最大。1979-2017年第二、第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75.2%和23.2%,第二产业的贡献率远高于第三产业。但2011年以来,第一、二、三产业贡献率分别为1.1%、42.9%和56.0%,第三产业的贡献率高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在2014年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6年占GDP的比重超过50%以上,对经济的拉动作用越来越强。

2.三大需求内部结构持续改善。2017年浙江最终消费支出25479亿元,比上年增长9.2%;资本形成总额22764亿元,增长5.2%;货物和服务净流出为3525亿元,增长15.7%。最终消费率为49.2%,其中居民消费率为36.8%,资本形成率为44%。消费、投资、出口需求对GDP的拉动率分别为56.3%、30.1%和13.6%,经济发展方式正逐步从投资拉动型向消费、投资、出口协同拉动转变。从发展历程看,浙江经济的增长经历了由主要依靠消费转向投资拉动,再转向消费、投资、出口协同拉动的过程。改革开放初期,国家在大力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把提高人民生活摆在了重要位置。1979-1984年,最终消费对GDP的拉动率高达61.8%,高出资本形成总额26.8个百分点,占据绝对主导地位。1985年以后,投资需求对全省经济增长的拉动起到了主导作用。1985-2000年资本形成总额年均增长16.3%,高于同期GDP增幅3.3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对GDP的拉动率为59.1%,高于消费18.8个百分点。2001年以来,国家坚持扩大内需尤其是把扩大消费作为主要着力点,努力实现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2001-2017年,资本形成总额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3.8%和45.1%。

3.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017年,全省国有经济增加值10675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0.6%。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控股企业数量仅占1.9%,但主营业务收入占15%,利润总额占18.9%。规模以上服务业国有控股企业数量占18%,但营业收入占26%,利润总额占28.4%。2017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38831亿元,占GDP的比重达75.0%,比重比1978年上升69.3个百分点。1979-2017年,非公经济现价年均增长24.7%,高于同期GDP增幅8个百分点。民营经济是浙江经济的最大特色优势,2017年民营经济增加值33831亿元,占GDP的比重为65.4%。

4.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进入新世纪以来,一些海岛、山区等相对欠发达地区发展速度有所加快,如舟山、衢州、丽水市2003-2017年年均GDP分别增长12.0%、11.3%和11.1%,均快于全省平均水平。从2017年按常住人口计算的人均GDP来看,杭州市为135113元,丽水市为57500元,倍差为 2.35,比 2007年的 2.76明显缩小。

(三)绿色发展改善环境

1.节能降耗成效显著。2017年,全省能源消费总量21030万吨标准煤,比1990年年均增速为7.9%,比GDP增速低4.3个百分点,万元GDP能耗0.42吨标准煤(2015年价),居全国前列,比1990年下降65.3%,“十一五”和“十二五”时期均顺利完成国家下达的约束性目标。

表3 全省及各市2017年GDP和人均GDP

2.污染排放得到抑制,减排目标任务顺利完成。2017年,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别为41.9万吨、6.7万吨、19.1万吨和21.1万吨,比2015年累计下降 9.10%、9.97%、15.20%和9.90%,均超额完成减排目标任务。

3.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2017年,全省221个省控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占82.4%,无劣Ⅴ类水质断面,与2013年相比,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上升18.6个百分点,劣Ⅴ类下降12.2个百分点,满足水环境功能区目标水质要求的断面比例上升18.6个百分点。全省69个县级以上城市中有35个达到《环境控制质量标准》的二级标准,比2015年增加22个;设区城市环境空气PM2.5年均浓度平均为39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36.1%;空气质量优良达标天数比例为82.7%,比2013年提高14.3个百分点。单位耕地面积化肥使用量和农药使用量分别为417.0和23.4千克/公顷,比 2002年下降7.2%和25.1%。2017年,一、二类海水占32.1%,比2015年提高7.1个百分点。

(四)对外开放能力提升

1.对外贸易在全省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增强。改革开放以来,浙江货物贸易总量快速增长,出口从1978年的5240万美元增至2017年的2869亿美元,年均增长24.7%;进口从1978年的1771万美元增至2017年的910亿美元,年均增长24.5%。出口在全国贸易总量的比重不断提高,在全国的位次由1978年的第11位上升到2017年的第3位,占全国的比重由1978年的0.5%上升到2017年的12.7%,明显高于同期浙江GDP占全国的份额(6.3%)。全省外贸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分别从1978年的1.0%、0.7%提高到2017年的49.5%、37.6%。

2.出口市场全面拓展,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主要贸易伙伴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香港、日本等逐渐发展为向多元化发展,至2017年末,浙江进出口国家和地区236个,其中,对全世界所有主权国家均已开展外贸业务。2017年,浙江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出口总值达1178.5亿美元,占同期全省进出口总值的31.2%,外贸贡献率达到30.9%。

(五)质量效益稳步提高

1.经济效益指标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工业基本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势头,推动了工业总量不断扩展,实现了从工业小省到工业大省的历史性跃迁。与此同时,工业经济效益水平也不断提高。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率21.9%,比2008年提高4.8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5个百分点;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7.0%,高于“十一五”期间5.6%的平均水平。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13288亿元,现价比上年增长25.5%,增速比上年提高4.4个百分点;营业利润率14.9%,比2010年提高0.3个百分点。

2.劳动生产率稳步提高。2017年,全省劳动生产率为13.7万元/人,比1986年增长63倍,年均增长14.3%。分三次产业看,1986年第一、二、三产的劳动生产率分别为人均1070、3078和4124元,2017年第一、二、三产的劳动生产率分别增至人均4.23万元、12.57万元和17.78万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分别增长12.6%、12.7%和12.9%,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增长最快。

当今世界经济正处于结构大调整时期,浙江也要抓住这次机遇,通过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以及新兴产业不断崛起,以数字经济为引领,完成自身的经济结构转型和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
中国2012年至2021年十年间工业增加值的增长情况
2021年1—12月机械行业运行情况
一季度国民经济开局总体平稳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2.9%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
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及比重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6%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6.7%
一季度第三产业增速明显下滑